2021-08-11T01:12:38Z

路透北京8月10日 - 尽管谁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到,但眼下中国疫情病毒变异波及诸多省份,持续上涨的PPI突现原材料价格上涨压力不减,消费乏力、内需不振加剧实体经济困境,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呼吁政策放水声再起,也让中国从“不急转弯”到“跨周期调节”的宏观调控再临政策“定力”考验。

资料图片:2020年4月,北京,行人戴着口罩经过一座写字楼。REUTERS/Tingshu Wang

无论是7月底召开的政治局会议,或周一发布的中国央行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不难看出跨周期调节的内核涵盖今明两年的宏观政策衔接;但中国多年来重投资、轻消费(重物轻人)发展模式下导致的经济结构失衡,以及要实现碳达峰及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在强调政策精准调控的同时,加大民生投入及推进要素改革等基础性工作更需同步。

“CPI涨不动的原因是国内需求不振,在这个背景下,下半年的经济下行趋势已经很明显了。”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王建称,长期因素用短期的宏观扩张政策是解决不了的。

他认为,目前很多人建议要加大宏观刺激力度,这个建议不能说不对,但短期总量刺激只能解决一时的下行而不可能改变导致长期下行的结构性因素,而且宏观刺激的边际效果会越来越差。

曾担任过十一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的贺铿认为,7月的物价指数进一步说明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因为PPI上升,企业成本进一步推高,企业困难更大。CPI中食品价格下降,说明居民消费意愿更低,可能是就业不充分造成的。当然可能与食物供应充足也有关。

他建议政府应该千方百计促进就业,提高居民收入,以提振消费者信心。

中国7月CPI同比上涨1%,PPI同比涨幅再度回升至9%,追平5月所创的逾12年半高位。分析人士预计PPI将高位盘旋一段时间,未来货币政策预计仍是定向宽松为主。

中国央行发布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称,下一阶段将统筹做好今明两年宏观政策衔接,保持货币政策稳定性,增强前瞻性、有效性;要增强宏观政策自主性,根据国内经济形势和物价走势把握好政策力度和节奏;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

**黑天鹅无处不在,加剧政策回归常态难度**

虽然中国上半年的经济数据依旧称得上是全球优等生,主要经济指标亦运行在合理区间。但透过现象看本质,疫情也让政府对治理和管控经济社会的能力进一步强化,只是在政策明确要回归常态化时,无形中也让市场和政府管控的边界更模糊。这从中国重拳整治互联网平台,以及控制原料价格上涨,监管层动辙与企业约谈等可见一斑。

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王一鸣在“经济回归常态仍面临挑战,长期应关注增长内生动力的培育”一文中就指出,当前,全球疫情和经济复苏仍有不确定性,中国经济恢复仍不平衡,基数效应减弱、订单逆向回流和宏观政策边际调整,经济增速将逐步放缓,前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风险逐步暴露,经济回归常态仍面临挑战。

同时去年下半年以来,受全球经济加快复苏以及空前的财政刺激和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流动性泛滥,增强了大宗商品金融属性,推动国际原油、铁矿石、铜矿等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扬。“在上述因素共同作用下,全球通胀水平短期上升已成事实,对中国输入性影响已经显现。”王一鸣称。

很显然,当7月重返高位的PPI不仅意味着实体经济困境的加剧,也预示着中国对生产资料价格管控方面的力度亦会加大。只是在借助行政力量的同时,更需关注如何避免行政管控导致价格进一步扭曲并埋下隐患。

**加大民生投入和推进改革仍是基本功**

眼下,因基数等因素影响中国经济前高后低的判断已成市场共识,只是在稳经济的手段中,投资加力明显,而民生方面的投入与改革推进似乎并不明显。从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上半年发展改革形势通报会 (here)新闻稿,也几乎看到不对改革推进的表述。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合理把握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进度、推动今年底明年初形成实物工作量”,让市场解读出下半年投资将加码,积极财政政策会加力,地方债和专项债发行亦会加快

但在王建看来,中国经济下行从2011年至今已经持续整十年,已经成为长期趋势,这个长期趋势的背后一定是结构性因素。

“问题是不可能为了经济下行而没有边际的持续宽松,更不可能因为宽松效果递减就无限制的加码。所以宏观扩张只能是给结构调整留启动时间,长期增长靠宏观刺激肯定是不行的。”王建说。

他分析指出,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过去5年一直在下降,从15年的22%下降到去年的18%,但财政支出的比重却只下降了1个百分点,因此国家财政赤字从15年的2.3万亿扩大到去年的6.3万亿,但是经济增速却从15年的7%下降到19年下半年的6%以下。

他给出结构调整的药方就是推动大规模城市化,这是启动内需而实现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唯一通道。这也是他多年一直力主的政策选项。

在王一鸣看来,随着经济总量基数扩大,特别是人口老龄化加快和劳动生产率增速放缓,潜在经济增长水平会继续放缓。在经济转向常态化后,培育新的增长动力至关重要。

贺铿也认为,中国跨周期调节政策落点仍应放在民生,并以充分就业为目标。为了达到目标,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必须让跨周期政策松紧有度,这是实施政策的艺术。

“跨周期调节是去年7月提出的,似乎没有引起重视。主要是大家不知道怎么掌握。本次会议又提了出来,引起大家高度重视。”贺铿称,跨周期调节就是强调宏观调控政策要着眼长远,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矫往过正,政策要保持一定的定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