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
2021-09-12T10:46:08.320Z

(德国之声中文网)2001年9月11日的纽约,秋高气爽,万里无云,但是这一天,改变了之后二十年世界历史的进程以及个人的命运。

20年前,大学刚毕业的薇薇安刚入职位于华尔街一家金融投资机构,是一名交易员。她所供职的机构离世贸中心双子塔不远,许多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的办公室亦选址在此。每天早晨8、9点钟,她都会乘地铁到位于曼哈顿下城的世贸中心地铁站。因为美股于美国东部时间9:30am开盘,所以9点前的那段时间,地铁站里全是行色匆匆,西装革履的金融从业者,背着公文包,拿着咖啡。

“911”发生的那天,上午8:46, 美国航空的AA11号航班撞上了世贸中心的北塔。巨大的爆炸声让许多人都晃了神,薇薇安回过神来的时候,周围的所有人都开始往外面跑,她也跟着跑到了楼下。但她说:“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跑出去之后,她才看到冒着浓浓黑烟的北塔,天空中到处是尘土和燃油的味道,飞机撞上了北塔的93-99层,北塔在这之上的那部分,许多人根本没有办法逃生。她看到被困在顶部的那些人趴在窗口绝望地呼救,也看到有人直接从楼上跳了下来。

相较于纽约地标建筑被毁,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在生命的最后关头绝望地跳楼给她的冲击力更大,直到今天,她都无法用语言形容那份心情。

北塔被撞17分钟后,世贸中心南塔被撞上,人们开始以为这是一连串恐怖袭击的一部分。大家都认为附近还会有其他恐袭,人群里恐惧和不安的情绪更加高涨,大家都开始四散逃命。

搭不到地铁,也打不到出租车,薇薇安努力向北部跑去。她记得周围的人都在奔跑、哭泣和叫喊。在她奔逃的那段时间里,两座大楼相继倒塌。她一直跑到时代广场附近那块,才打到了出租车。

她和同事都是这次事件的目击者和幸存者,但是,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不愿意谈论这场悲剧。她最后也离开了纽约,离开了金融业。

世贸塔楼坍塌之后

坐飞机她会紧张好久

20年前,凯西刚从中国移民来美国。她来美国的第一站就是纽约,还去世贸中心双子塔的观光层参观过。暑假过后,她开始在密歇根州读中学。

她记得悲剧发生的当天,学校老师挨个打电话给家长,让他们把孩子领回去。她记得班上的同学聚在一起祷告,也有人唱起了国歌。刚来到美国的她还无法融入这种文化和氛围,也不知道该如何理解和消化这么一场灾难。

她记得“911”之后一些潜移默化的变化。有学生的亲戚或者朋友在此次恐怖袭击中丧生,学校提供了各种心理辅导,这是她第一次接触到原本在中国无人提及的心理问题。她所在的学校本身就是白人居多,媒体报道恐怖分子是来自中东的穆斯林之后,仅有的几个穆斯林同学似乎被孤立了,她这个移民,也常常觉得格格不入。她说:“那段时间,平时非常讲究个人主义的美国人的爱国情怀也特别高涨。我不是美国人,所以听到那些‘我们美国人‘的称谓时,就有点不知道该怎么表现。我不知道这件事和我有没有关系,但我长大之后才明白,这样的灾难,其实是全人类的灾难,人性中是有相通的成分在的。”

坐飞机旅行也变得很麻烦,原本可以带饮料过安检,事发之后就不可以了。送朋友也只能送到安检口,原本可以送到登机楼。全家人旅游时总会尽可能开车,如果不得不坐飞机,她就会紧张好久。过机场安检的时候,不光要脱外套脱鞋子,还常常会被拉到一边,安检人员从头到脚地仔细检查她。

20年之后,她看到中国同事在朋友圈里说,911事件之后,美国因为陷入反恐战争而进入了衰退期,中国却得到了机会得以繁荣发展。让她一方面感慨世事无常,一方面又感慨,看到现在在疫情中挣扎的自己这代人,不知道又会作何感想。

恐袭之后惊慌逃命的人们

他对"自作孽"这类话非常生气

现在生活在纽约的林同学在朋友圈和微信群里都发了悼念“911”事件遇难者的照片:原本世贸中心双塔的位置,两道蓝色的光柱直插天际。他也收到了一些并不友好的回复,有人说:“美国应该反思一下,人家为什么要撞它”。

20年前,林同学在中国读初中,事件发生时,中国社会的很大一部分舆论都是幸灾乐祸的。“身边有些同学还欢呼雀跃”。

他自己也说,从电视上看到大洋彼岸的双子塔在一团火光和浓烟中倒塌,其实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感受。他当时从未出过国,对美国的了解也只是来自于报纸和电视里的只言片语。

10年前,他刚刚来到美国读书,大学同学在Facebook上写悼念“911”事件逝者的帖子,他才开始重新了解这一恐怖袭击。他看了许多纪录片,查了很多资料,看到了从北塔上面一跃而下的跳楼者的照片,也读了清理完废墟之后不久就罹患癌症的消防员的故事,亦知道许多死者的家属至今连亲人的遗骸都没有拿到。

毕业之后,他辗转了几个城市,最终在纽约定居下来,抽空去了位于世贸中心遗址的“9.11”国家纪念博物馆参观。他在里面看到了遇难者的高跟鞋、眼镜、书包、电脑磁盘。电视上那些遥远的美国人成了实实在在的个体,他理解到了遇难者不仅仅是新闻里事不关己的数字,而是别人的儿子、女儿、父亲、母亲。

回想起当年的自己,林同学说自己或许也觉得美国是活该的,“因为当时的舆论导向就是这样”。但今天,林同学看到一家中国媒体直播“911”事件二十周年纪念活动,而中国网民齐刷刷留言“自作孽不可活”之后,却非常生气。

“我觉得不能纵容这样的言论继续发展下去了,这些没有同情心和同理心的思想蔓延开来,是会很可怕的。”

相关图集:“9·11”事件20年后 纽约变成什么样?

无声的纪念:自2014年开放以来,九一一国家纪念博物馆(National September 11 Memorial & Museum)已经迎来了数以百万计的游客。它纪念2001年9月11日袭击事件的近3000名受害者和1993年世贸中心爆炸案的受害者。每年9月11日,亲属们聚集在一起,宣读遇害者的名字,哀悼逝去的生命。
燃烧的世贸中心:第二架飞机接近已经着火的世贸中心,砸向南塔的一幕是深深印在我们集体记忆中的画面之一。接着世贸中心的南塔和北塔相继倒塌。此后不久,第三架飞机击中了五角大楼。整个世界都在实时关注这一事件。
历史冲击的后续:奥萨马·本·拉登(Osama bin Laden)和他创立的恐怖主义网络 "基地" 组织被认为必须对这起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袭击事件负起责任。袭击发生几周后,美国于2001年10月开始了其历时最久的战争任务:在阿富汗以摧毁基地组织为目标进行空袭。 2011年,本·拉登在巴基斯坦被追踪并被击毙。
新的天际线:世界贸易中心一号大楼建在原先的世界贸易中心旧址上,如今耸立在所有纽约市其他的建筑之上。大楼屋顶高417米,与2001年被摧毁的建筑高度一致。 2004年在美国的国庆日7月4日当天,象征性地奠定了建筑基石;不到十年之后的2013年5月,新建筑举行了封顶仪式。
纪念、教育、建筑:九一一国家纪念博物馆由以色列裔美国建筑师阿拉德(Michael Arad)设计,用意在于对袭击事件的记录、研究和教育。这里每年吸引了数百万的游客,仅在2018年,就有超过300万人参观了博物馆,超过600万人参观了纪念馆。
在世界贸易中心旧址的自拍:日常生活又回归到了这个20年前数千名不同背景和宗教的人罹难的地方。自拍、游客和纪念活动都在这个改变了历史的地点占有一席之地。
给予罹难者一席之地:2021年8月31日,一张小小的照片纪念了格兰科拉斯(Lauren Grandcolas)的生日。年仅38岁的她在美国联合航空93号班机上去世,劳伦的故事经常被提起,班机上的乘客和空服员击退劫机者,使得飞机落地坠毁,而非攻击原先的目标。
散落在城市各处的纪念碑:位于新泽西州哈德逊河畔的9/11纪念碑──由世贸中心遗留的建材组成,竖立在人们获救后被放下渡船的地方,它是纽约市众多纪念碑中的一个。有些伤口已经愈合,疤痕依然存在。
过了20年后:二十年后的纽约市哀悼着超过30,000名新冠肺炎死者,还有数十人在历史性的暴风雨中丧生。然而,这座城市总是重塑自我的神话仍在延续。由于疫情,来自欧洲的游客仍然不被允许进入,但大都市的吸引力仍丝毫不减。

 

©️ 2021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