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类滞胀”风险日益上升 中国国常会再释稳增长信号
路透北京9月23日 - 7月下旬以来新冠疫情多地散发冲击服务业和消费,供给端约束叠加内需走弱抑制工业扩张,再加上PPI居高不下、工业通胀持续加剧,中国经济面临的“类滞胀”风险正日益上升。昨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再度释放稳增长信号,强调做好跨周期调节,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会议指出要“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增强有效性,做好预调微调和跨周期调节”。这和高层通常所讲的宏观政策“三性”(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略有不同。
“隐去‘可持续性’或由于今年以来杠杆率已经逐季回落,‘可持续性’不是主要矛盾,转而强调‘有效性’则主要出于稳增长考虑,”民生银行研究院宏观分析师王静文称。
他指出,国常会提到的“加强财政、金融、就业政策联动”至少有两条渠道:一是金融机构提升服务中小微企业、制造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二是财政主导加快支出进度和专项债使用速度,金融机构加大配合力度,使基建项目尽快转化为实物工作量。
国常会明确将“研究出台进一步促进消费的措施,更好发挥社会投资作用扩大有效投资,保持外贸外资稳定增长。”会议还审议通过了“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将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稳步发展融合基础设施,支持民营和境外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投资运营等。
这等于指明了未来投资稳增长的“新基建”发力方向,也呼应了此前国务院副总理刘鹤“数字经济领域适度超前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财政部“适度提速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等表态。
但中国今年地方债发行进度迟缓,固然和“财政后置”有关,亦是因为实际符合专项债条件的项目储备不足,以及严控新增债务、地方债务对官员终身追责等制度性约束导致地方政府动力欠缺。相应地,基建投资亦难见明显起色。
消费方面,商务部日前已下发通知 (here)称要加力稳住大宗消费重点消费,包括新车、二手车、家电家居家装、餐饮等,以抓住“金九银十”、岁末年初消费旺季有利时机,确保2021年下半年和2022年上半年消费运行在合理区间。
中国8月宏观经济数据回落明显,供需两端都出现了放缓,8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两年平均增速放缓至5.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两年平均仅增长1.5%;三季度经济增速可能明显回落。
**“类滞胀”风险上升**
尽管中国官方近月来一直想方设法稳定大宗商品价格,包括加大储备投放、纠偏运动式减碳、打击囤积居奇等,但中国8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依然同比攀升9.5%创13年来最大涨幅。
中国交投最活跃的动力煤期货合约周四早盘再度跳涨逾7%。
能源供应紧张,以及环保限产、限电等供给端约束,不仅意味着部分工业品涨价压力依然较大,企业成本压力有增无减,也冲击了企业的生产活动。
昨日晨化股份、红宝丽双双宣布子公司临时停产,指因受能耗控制措施影响。
国常会亦指出,“近期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国内经济运行也面临疫情散发、大宗商品价格高企等挑战,”并再度强调要“更多运用市场化办法稳定大宗商品价格,保障冬季电力、天然气等供给。”
而在工业通胀持续加剧之下,宏观经济亦面临更多“逆风”。除了疫情多地散发冲击服务业和消费外,房地产高压调控亦导致地产活动放缓,尤其近期恒大集团事件令市场担忧中国版“雷曼时刻”即将上演。
国际评级机构--惠誉刚刚将中国今年经济增速预测从8.4%下调至8.1%,指因房地产放缓打压内需,且房地产监管政策没有任何放松迹象。不过该评级机构也称中国宏观政策已开始重新校准(recalibrate)。
华创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瑜认为,中国经济三季度的两年平均增速若想保持在5%或以上,需要的条件极其严苛,可能需要同时满足9月工业两年平均增速在8.8%以上、政府支出增速三季度两年平均达到15%以上、9月社零两年平均增速达到7.2%以上等多个条件。
“如果三季度经济(两年平均)增速‘破5’,这意味着经济增速突破了央行此前测算的潜在经济增速区间下限,降息的概率是客观上升的;...但当下降息依然有掣肘,那就是通胀,”她表示,降息的落地需要PPI开始趋势性回落才行,“这个时间点最快可能在今年年底。”
中国央行调查统计司课题组今年3月下旬在一份工作论文中,预计中国“十四五”(2021-2025年)期间潜在产出增速将保持在5.1-5.7%之间。不过央行昨日仍连续17个月维持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不变,继续与利率锚MLF(中期借贷便利)走势同步。
分析人士认为,短期内央行定力仍在,但疫情反复之下基本面压力未缓,四季度MLF集中到期,同时恒大事件后续演变还有很大不确定性,货币政策仍会做好相应储备,年内降准或LPR降息等依旧可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