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30T04:31:46Z

以下为路透中文新闻为您整理的一周(9月27日-30日)中国重要财经新闻:

【时政】

--《焦点》白宫称习近平与拜登通话中提到孟晚舟案,此事不代表对华政策改变

白宫周一表示,上周与华为首席财务官孟晚舟达成的协议是一个法律问题,并不代表美国对中国行为的担忧有所缓解。

--《焦点》白宫否认孟晚舟获释是“换俘”,并称美国对华政策没有改变

白宫表示,中国华为一名高管和两名在她被捕后不久被拘的加拿大人几乎同时获释,这不是换俘,不过在中美两国领导人数周前的一次通话中提到了他们的案件。

--中国外交部:两名加拿大人以疾病为由申请取保候审,与孟晚舟事件性质完全不同

两年多前在中国被逮捕的两名加拿大人康明凯、迈克尔·斯帕弗已于周末返回加拿大。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华春莹周一表示,“两人以身患疾病为由提出申请取保候审”,中国相关法院依法批准;而孟晚舟事件同康明凯、迈克尔案件的性质完全不同。

--《分析》虽然孟晚舟承认误导汇丰,但无助于美国起诉华为--法律专家

虽然华为首席财务官孟晚舟承认,她在华为与伊朗的业务往来误导了汇丰银行,但这可能无助于美国继续以同样的指控起诉华为。

--美参议员质疑孟晚舟案受到政治干预,要求提供白宫和司法部间的所有沟通

一名美国共和党议员呼吁拜登政府提供白宫和司法部之间在华为首席财务官孟晚舟获释问题上的沟通。此前,孟晚舟和两名被北京方面扣押的加拿大人几乎同时获释,引发了对华盛顿政治干预的质疑。

--加拿大外长称,在与中国关系正常化问题上加方会“睁大眼睛”

加拿大外交部长加诺(Marc Garneau)表示,加拿大在与中国关系正常化问题上会“睁大眼睛”。两天前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首席财务官孟晚舟刚刚获释,结束在温哥华被软禁近三年的生活。

--中国国务委员王毅称美英澳核潜艇合作带来三大隐患

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表示,美国、英国与澳大利亚结成三方安全伙伴关系并计划开展核潜艇合作给地区和平稳定和国际秩序带来隐患。

--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称,中国政府正在阻挠国内航司采购波音飞机

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表示,中国政府正在阻挠国内航空公司购买“数以百亿美元计”的美国制造的波音飞机。中国外交部称希望美方正确看待双边贸易

--美国启动从电信网络中拆除并替换华为和中兴等中国公司设备的计划

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表示,将启动一项19亿美元的计划,向大部分美国农村电信运营商提供补偿,以帮助他们拆除华为和中兴通讯等被视为国家安全威胁的中国公司生产的网络设备。

--美中举行军方高层会谈,“坦率深入”讨论多项议题--美国防部

美国国防部表示,美国和中国国防官员本周就一系列防务问题举行了“坦率、深入”的会谈。目前两国在印度-太平洋地区存在利益竞争。

--欧盟:尽管与中国存在分歧,但双方必须继续就一些问题展开对话

根据欧盟的一份声明,欧盟外交及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Josep Borrell)在视频通话中对中国外长王毅表示,尽管双方存在分歧,但欧盟和中国必须继续在一些问题上进行接触。

--英国护卫舰过航台湾海峡,中国东部战区称“居心不良”并对其全程跟监警戒

针对英国“里士满”号护卫舰过航台湾海峡,中国东部战区新闻发言人施毅表示,解放军东部战区组织海空兵力全程跟监警戒;英国“这种行为居心不良,破坏台海和平稳定,充分暴露了其投机心态”。

--中国驻英国大使称围堵中国的企图注定将失败

中国驻英国大使郑泽光表示,遏制、围堵中国的图谋注定会失败,因此主要大国应避免可能导致与中国对抗的殖民思维。

--美国出口管制减缓中国C919飞机认证和生产目标--消息

本周中国珠海航展上,中国C919客机并未参展。据三位知情消息人士,由于美国严格的出口管制,导致这款飞机更难达成认证和生产目标。

【财经】

--中国央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维护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第三季度例会称,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维护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维护住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分析》中国恒大危局叠加限电,货币政策基调未变但料备房地产“急救针”

恒大危局未解之时,中国央行最新强调维护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分析人士认为,叠加多地限产限电来袭,国内通胀压力渐起,在全球政策收紧大背景下,中国重回宽松轨道的可能性不大;而为防范风险,不排除会有“急救针”性质的房地产行业微调政策出现。

他们表示,在稳健货币政策基调不变前提下,为支持经济增长,宽信用以及增加与财政政策的配合会继续,以对冲而非“放水”为目的的降准在年内也可能再现,但降息等价格工具出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分析师观点》中国央行关注经济边际变化,强调房地产健康发展政策或微调

--《焦点》中国政府不大可能直接干预恒大危机,希望国有企业接盘--消息

据知情人士透露,中国政府计划争取国有企业以及万科等有国家背景的地产开发商参与收购陷入困境的中国恒大的资产。

--《市场热谈》高负债压顶,“落水凤凰”恒大的盘子谁来接

中国恒大深陷债务漩涡,这只“落水凤凰”会否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甚至带来系统性风险,牵动全球市场。尽管恒大已对多处资产开启急寻买家模式,但无论谁来买、怎么接,具体路径尚需在全面摸查债务缺口之后才会明晰。

路透从多位消息人士了解,中国政府层面会在前期的情况摸底过程中全盘考量与安排,并希望恒大是个体事件的处理,而不是由中央直接出手,地方国资视当地的不同情况和条件介入。

--《焦点》投资者认为中国电力紧张对经济的威胁,使恒大危机相形见绌

中国电力供应紧张导致全国多地工厂停工,对经济构成的威胁可能比恒大集团债务危机大得多,促使投资者回避钢铁和建筑等易受电力短缺影响的行业。

--习近平:加大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可在京沪及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表示,目标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大幅增长,科技创新主力军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拥有一大批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可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

--中国央行行长:将尽可能延长实施正常货币政策的时间,暂不需实施资产购买

中国央行行长易纲近日撰文称,中国的经济潜在增速仍有望维持在5%-6%的区间,有条件实施正常货币政策,收益率曲线也可保持正常的、向上倾斜的形态;中国将尽可能地延长实施正常货币政策的时间,目前不需要实施资产购买操作。

--中国央行:维护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坚持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手段

中国央行、银保监会联合召开房地产金融工作座谈会称,金融机构要按照法治化、市场化原则,配合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共同维护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维护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

--《热点聚焦》 中国拉闸限电来袭是运动式减排“人祸”抑或煤价高企不得已?

尽管时值初秋,但中国诸多省份却迎来新一轮拉闸限电并成为热搜话题,这对经济下行压力仍大的中国无疑是雪上加霜。那么这到底是双碳目标下的运动式减排导致的“人祸”抑或是煤价高企、电价难动的“情非得已”?答案显然兼而有之。

--《分析师观点》限电限产打压中国经济,推升上游价格挤压企业利润

--《焦点》中国电力供应紧张,经济前景乌云加厚

分析师表示,由煤炭供应紧张和排放标准趋严导致的中国电力紧张,已经引发了几个地区的重工业萎缩,并拖累中国经济增长。

--《焦点》限电限产令中国经济承压,还恐波及全球推高发达经济体通胀

在刚过去的周末,情况变得更加严重。由于限电无征兆扩大到居民用电,“东三省用电高峰拉闸限电”以阅读3.5亿、讨论10.2万次高居新浪热搜榜前列。

--中国国家电网:最大可能避免出现拉闸限电,坚守民生、发展和安全底线

中国多地近期迎来新一轮拉闸限电。针对当前供电形势,中国国家电网表示,要最大可能避免出现拉闸限电情况,坚决守住民生、发展和安全底线。

--中国发改委表态“严禁拉闸限电”,不得对燃煤发电价格正常浮动进行不当干预

短短几天“电力紧张”已取代“恒大”成为全球热议的话题。中国国家发改委再度表态,要科学制定实施有序用电方案,必须坚持“限电不拉闸”,严格落实有序用电,严禁拉闸限电;而且必须坚持“压非保民”,充分保障民生用能且严格按价格政策保持稳定。

--《图表新闻》如何判断恒大危机是否蔓延至中国以外地区?

围绕债务缠身的房地产开发商中国恒大的担忧,使投资者对危机可能蔓延至更广泛市场的迹象保持警惕。

--中国处置恒大债务危机时将维护稳定,但整体经济可能承担重大成本--穆迪

评级机构穆迪发布报告称,处置恒大债务危机时中国政府将致力于避免社会和金融不稳定,但多个行业可能蒙受经济损失;而恒大信用危机对主权的直接影响有限,但房地产行业的长期放缓将有损地方政府收入。

--中国9月官方制造业PMI跌破荣枯线创19个月低位,限电限产冲击显现

能耗双控的“第一锤”落下,中国9月官方制造业PMI跌破荣枯线,刷新19个月低点。生产和新订单指数跌入萎缩区域同时,原材料购进价格和出厂价格指数双双升至四个月高位,经济“类滞胀”风险上升,三季度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增大。

--财新9月中国制造业PMI微幅反弹落于荣枯线,仍需警惕原材料短缺和限电冲击

内需回暖带动新订单指数返回50上方的扩张区域,财新9月中国制造业PMI微幅回升,制造业活动在8月短暂萎缩之后,显露企稳迹象。但值得注意的是,局部疫情、原材料短缺、限电限产持续影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

--中国商务部:四季度消费仍将延续平稳恢复态势,全年料同比增约12.5%

中国商务部消费促进司副司长王斌表示,10月份乃至整个四季度消费仍将延续平稳恢复态势;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望达到4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12.5%左右,比2019年增长8%左右。

--亚开行预测中国经济明年重拾温和增长步伐

亚洲开发银行(ADB)行长浅川雅嗣表示,从2022年开始,中国经济可能重拾温和增长的步伐,他并称债务上升以及结构性问题可能拖累经济。

--亚开行行长:中国有缓冲措施来控制恒大困境的溢出效应

--《综述》中国中下游工业利润遭遇明显挤压,限电限产冲击短期工业生产

中国8月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速降至去年9月以来最低水平,上下游工业企业利润“分配”不合理,部分中下游企业短期利润明显受到挤压。高技术和消费品制造业利润增速均进一步放缓,但大宗商品价格居于高位带动采矿业和原材料制造业利润保持较高增速,其中煤炭行业利润同比劲增2.41倍。

--中国网信办:加强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综合治理,推动算法公开透明

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下发加强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综合治理的指导意见,推动算法公开透明,规范企业算法应用行为;利用三年左右时间,逐步建立治理机制健全、监管体系完善、算法生态规范的算法安全综合治理格局。

【金融】

--《独家新闻》深圳市政府正在调查恒大集团的财富管理分支

深圳市金融监管机构周一告诉投资者,深圳市政府正在调查中国房地产开发商恒大集团的一家子公司,这是官方对这家房地产巨头财富管理危机展开调查的初步迹象。

--部分恒大境外债券持有人未获得周三到期的美元债券利息支付--消息人士

三位熟悉情况的消息人士告诉路透,截至周三亚洲地区工作时间结束,中国恒大集团部分境外债券持有人尚未收到利息支付,成为该公司本月未能偿付的第二笔美元债务。

--中国银保监会:保险公司可通过特殊目的公司在香港市场发行巨灾债券

中国银保监会发文称,保险公司为转移地震、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事件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巨灾风险损失,可以通过特殊目的保险公司在香港市场发行巨灾债券。

--日本GPIF称不会投资中国国债,即便富时罗素将其纳入指数

日本政府退休金投资基金(GPIF)表示,由于结算和流动性问题,该基金将不会投资于中国国债,即使这些债券将在今年晚些时候被纳入一个主要债券指数。

【固定收益】

--《焦点》恒大摇摇欲坠引中国信用收缩担忧,但“永煤之殇”料难重现

中国恒大债务危机愈演愈烈,甚至已被国际市场视为近期主要风险点,同时亦引发对中国信用收缩的担忧。若恒大最终无法脱离苦海,对行业的影响难以避免,尤其是对民营房企存量债券以至后续融资的冲击或更为明显。

不过与去年末永煤违约导致的市场严重动荡相比,由于地产严调控政策已持续较长一段时间,房企降杠杆整体成效也有所显现,主要金融机构亦在不断降低相关风险敞口,恒大作为极个别的高负债个案,风险大幅外溢的可能性有限,“永煤之殇”应难重现。

--《焦点》中国地方政府债离岸发行启航在即,吸引力可期人民币国际化再添翼

继中国债券南向通正式扬帆后,广东省和深圳市首次境外人民币计价地方政府债将在10月启航。分析人士认为,此举为债券南向通及海内外机构提供了多元投资品种,亦将深化粤港澳合作,也为人民币国际化再添翼。

--中国地方债供给节奏小幅放缓,9月发行量达7,378亿不及8月的84%

中国地方债9月发行节奏有所放缓,路透根据截至目前已有的发行公告统计,中国9月地方债发行量达7,378亿元人民币,不及8月发行规模的84%,而市场此前曾预期9月发行量可能高于8月。

【外汇】

--《独家新闻》美联储紧缩在即,中国再压缩外汇投机空间抵御潜在风险--消息

美联储(FED)缩减购债步伐日益临近,资本回流美国市场压力促使各国采取相关措施,降低资本流动对本国经济金融稳定的负面冲击;中国监管层则继续稳扎稳打,适度加大规范银行和个人的外汇业务力度。

两位不愿具名的消息人士对路透表示,中国的外汇监管机构最近加强对参与报价的银行在银行间市场交易行为的审查,敦促他们报价更及时、连续,双边报价价差“可以更小”。

--《图表新闻》中国8月旅行逆差回升至八个月高位,服务贸易逆差亦创一年新高

中国8月服务贸易支出较上个月扩大40亿美元至385亿美元创逾一年半新高,而当月服务贸易收入较上个月收窄3亿美元至275亿美元,导致服务贸易逆差环增逾六成至111亿美元,创下去年9月以来最大逆差规模;其中旅行逆差回升至100亿美元为八个月新高。

【证券/行业】

--《热点聚焦》中国监管层“双维护”基调纾困房地产业,政策向刚需按揭倾斜

中国恒大危机爆发后,中国金融监管层近日首提“双维护”,给处于困局中的房地产行业带来了一些曙光。市场分析认为,不能把这次会议的基调理解为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放松,只是严管控政策迎来了边际转变,预计房地产融资端环境有望小幅缓和,住房按揭贷款政策松绑最为必要,将会先行。

--《热点聚焦》中国恒大危机令地产业阴霾笼罩,部分房企面临提前还贷压力

深陷债务危机的中国恒大能否顺利“渡劫”晦暗不明,这亦给其他房地产企业蒙上厚重阴霾。自去年“三道红线”及集中度新规实施以来,一向秉承“高杠杆-高负债”模式的房企已在挣扎求存,而愈演愈烈的恒大事件似乎正在从单体危机转变为行业性恐慌。

有知情人士对路透透露,恒大危机爆发加重了金融机构对其他开发商相关贷款的疑虑,一些银行已经以各种名义要求部分房企提前归还贷款,恐令相关企业的融资压力更为沉重。

--中国多地政府针对恒大项目开设资金托管专户,预防资金跨区调用--财新

深陷债务泥潭的中国房地产商--恒大集团的多处地产项目停工后,各地政府决定加强资金监管。据国内媒体财新周日报导,从8月底起,多个地方政府针对当地恒大项目设立资金托管专户,对资金进出实施集中管理,预防资金跨区调用。

--《分析》恒大债务危机将打击中国地产销售,并带动行业并购潮

中国恒大集团债务危机已经开始影响购房者的情绪,并迫使开发商降价,这意味着将对中国经济产生更深层次的影响,且开发商众多的房地产行业将迎来整并潮。

--《焦点》恒大忧虑暂缓港股抄底资金汹涌,科技龙头尤受青睐

数月来香港股市在互联网和教培行业雷霆监管政策冲击下持续下挫,在主要市场中表现垫底,恒生国企指数年内跌幅逼近两成,滑向技术性熊市的边缘。但迅猛的调整之后,加上恒大忧虑的暂缓,一些投资者已经看到逢低布局的配置性契机,南下资金重归活跃,全球资管巨头亦表示在大跌后再度涉足。

--《图表新闻》中国限电恐冲击金属供应,给金属消费者带来切肤之痛

中国的金属消费者,从家电制造商到汽车、建筑和太阳能电池板公司,正在准备面对潜在的供应冲击,因为电力限制和短缺迫使几个冶炼厂在最近几周减产。

--中国恒大出售19.93%盛京银行股权,套现近百亿人民币悉数偿还对后者的债务

深陷债务危机的中国恒大集团宣布,将出售盛京银行的19.93%已发行股份予国有企业沈阳盛京金控投资集团,作价99.93亿元人民币,为约一个半月以来第二度减持,亦较上次减持的每股作价低5%。

--《焦点》中国限电令引发上市公司停产潮,供给侧冲击影响或被市场低估

中国多地“限电”措施正在引发中国A股上市公司“停工潮”,上周以来,已经有超过10家上市公司发布“临时停产、限产”公告。化工、煤炭等高能耗板块和个股周一重挫亦体现市场对于这波“寒潮”的担忧情绪。

分析人士指出,中国限产限电这一供给侧冲击带来的影响可能被市场低估了,并料这场冲击波可能会蔓延并影响全球市场。

--中国海航集团个人理财产品兑付方案出炉,战投携现金和股票驰援--消息

正在推进破产重整的中国海航集团周三召开重整案第二次债权人会议,提出小额现金清偿、债转股等方案;方大集团、海南发展控股将提供额外现金及股票,支持清偿海航集团个人投资产品持有人。

多名知情人士并透露,清偿方案包括海航集团自有资金17亿元人民币,可偿付每个个人理财产品持有人3万元;战略投资者中,海南发展控股提供2亿元现金及5亿股海航基础股票,方大集团亦将提供30亿元现金,作为额外援助对个人投资者进行清偿。

--中国海航控股将获得380亿元战略投资,负债率将降至81%--消息人士

两位知情人士称,海航集团党委书记称重组后海航控股将获得380亿元人民币战略投资;海航在会议上告知债权人,重组后公司的生息负债将降至600亿元人民币。

--中国恒大汽车:终止拟在上海证交所科创板发行人民币股份事宜

中国恒大的新能源汽车分支--恒大汽车公告称,经慎重考虑后,公司与海通证券同意终止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发行人民币股份上市辅导协议,并将会向中国证监会深圳监管局报告;因此建议发行人民币股份将不再继续进行。

--中海油拟申请在上交所主板发行不超过26亿股A股,募资至多350亿元

中国最大的离岸石油及天然气生产商--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公告,拟申请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A股发行上市,公开发行不超过26亿股人民币股份,募集资金不超过350亿元人民币。

--中国将于10月9日投放第四批国家储备铜、铝、锌,共计15万吨

中国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称,10月9日将投放第四批国家储备铜、铝、锌,共计15万吨。三者分别为3万吨、7万吨、5万吨。

--中国小米正聘请第三方专家评估立陶宛关于审查功能的指控

中国智能手机制造商小米表示,正在聘请第三方专家来评估立陶宛政府关于其手机带有审查功能的指控。

--中国可能以新政策取代目前新能源车积分机制,以便更好地实现碳中和

业内高管表示,中国可能会用一项更广泛地关注减少碳排放的新政策来取代其新能源车积分机制。

--中国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将收购加拿大矿商Millennial Lithium

加拿大Millennial Lithium Corp表示,中国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已经同意以3.768亿加元(2.97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这家矿商,其出价超过赣锋锂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