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0月1日至5日的5天中,共有150架次共機進入台灣防空識別區。圖為轟-6機。(圖取自國防部網頁mnd.gov.tw)
從10月1日至5日的5天中,共有150架次共機進入台灣防空識別區。圖為轟-6機。(圖取自國防部網頁mnd.gov.tw)

(中央社台北6日電)從10月1日至5日的5天中,共有150架次共機進入台灣防空識別區。加拿大時事分析家寇謐將說,美國持續力挺台灣,以及有愈來愈多其他國際社會成員挺台,仍是遏阻中國侵台不可或缺的手段。

駐台北資深研究員寇謐將(J. Michael Cole)5日在「麥克唐納-勞裡埃研究所」(Macdonald-Laurier Institute)網站撰文寫道,共機對台騷擾的行動增加已引起全球關注,引發各界猜想中國在這個時機點升高情勢的原因是什麼,以及他們這麼做是想要達成什麼目的?

寇謐將寫道,過去一年半來,共機在此區的活動增加,通常是隨著與台灣有關的地緣政治發展而升高。在一些情況下,北京當局會把共機擾台與台灣或夥伴國家的舉動直接掛鉤,像是台灣宣布正式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

CPTPP 小百科

  • 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CPTPP)原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TPP),是一個綜合性的自由貿易協定。
  • 內容:奠基於TPP,包含貨物貿易、智慧財產權、政府採購與競爭政策等。透過開放市場、打擊貿易保護主義,促進區域經濟整合,欲消除成員國之間超過98%的關稅,鞏固及加強各成員國的優勢產業地位。
  • 成員國:日本、加拿大、澳洲、紐西蘭、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汶萊、墨西哥、智利及秘魯。
  • 緣起:2017年美國總統川普為優先保障國內就業機會宣布退出TPP,日本、加拿大等11國持續推動並於2018年3月完成簽署,改名為CPTPP。 CPTPP已於2018年12月底生效,其中8國已完成批准程序(墨、日、星、紐、加、澳、越、秘),另有3國尚未完成批准(汶、智、馬)。

資料來源:經濟部國際貿易局

看更多
關閉
),或者台北與華府或東京關係升溫。

然而,在其他情況下,北京不會明說共機為什麼擾台,留給媒體猜測、尋找線索。

寇謐將提到,共機進入台灣西南防空識別區有幾個目的:
一、訓練中共空軍飛行員熟悉海上與夜間作戰;
二、根據台灣的反應蒐集情報;
三、逼迫台灣的軍隊回應每次侵擾行動,藉此消耗台灣戰力;
四、在出現有利於台灣的局勢後,向台北與其夥伴表達不滿;
五、透過脅迫與制約等手段對台灣打心理戰;
六、採用亦稱切香腸戰術(salami slicing)的漸進戰術,讓共軍在台灣附近的活動日益增加成為常態,一旦真的採取侵台行動,可以達到奇襲的效果。

目前,大多數的報導與分析都著重在共機對台的侵擾,但同樣重要的是,必須點出共機的行動也是在回應區域強權的活動,諸如美國宣稱在南海或附近具有航行自由、以及區域安全聯盟成形的態勢,如澳洲、英國與美國的新三方安全聯盟AUKUS,以及美國、日本、印度與澳洲之間的四方安全對話(the Quad),中方視此為對北京的圍堵。

最後,共機擾台也讓北京領導層峰能向人民及共軍與中國共產黨內的鷹派表明,局勢都在北京掌控之下,在遭到國際社會強力反對時不會退縮。

文末,寇謐將強調嚇阻中國才是關鍵。他指出,如果北京斷定台灣將獨自面對共軍侵犯、以及中國將可速戰速決且中方死傷人數相對較低的情況下,那麼北京當局便很有可能對台動武。

寇謐將說,這是為什麼美國持續力挺台灣,以及有愈來愈多其他國際社會成員挺台,仍是遏阻中國進犯不可或缺的手段。無論是在軍事、經濟或政治層面,對中國這類行動的嚇阻力量愈大,北京的決策者愈有可能對台灣持續理性思考與行事。(譯者:張曉雯/核稿:嚴思祺)11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