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虛白新聞獎揭曉 倪炎元遺作獲學術著作獎
(中央社記者葉冠吟台北27日電)曾虛白新聞獎今天揭曉,評審團召集人洪貞玲肯定入圍新聞人疫情下堅守崗位、彰顯公共服務責任。去年從缺學術著作獎,今年由已故銘傳大學傳播學院院長倪炎元獲得,由女兒代為領獎。
由財團法人曾虛白先生新聞獎基金會與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主辦、中央通訊社承辦的第47屆曾虛白先生新聞獎暨2021年台達能源與氣候特別獎,今天在張榮發基金會國際會議中心舉辦頒獎典禮。
因應媒體環境的不斷轉變,今年獎項分類調整為「文字類」、「影音類」、「數位創新類」及「音頻類」,並納入新興的Podcast節目,同時增設「媒體素養獎」,共頒發12項獎項。
曾虛白先生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汪萬里致詞表示,曾虛白新聞獎一向鼓勵媒體以追求真理態度,探討各式公共議題為大眾服務,所有入圍者都已凸顯獎項倡導精神,值得敬佩。
汪萬里也感謝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信義房屋、瀛海國際以及新加入的中嘉公司支持,不斷擴大獎勵的廣度與深度。他指出,今年共有439件報名作品,比去年多出110件,創歷年新高,其中新增設的「媒體素養獎」就有34件,未來可期也相當欣慰。
中央社董事長劉克襄肯定民間企業力量與媒體文字影音結合,能帶來1加1大於2的力量,持續協助地方發聲,也能帶來更大的影響力,創作更美好的作品。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張楊乾致詞指出,基金會與曾虛白新聞獎明年再合作就將邁入第10年,盼以台達能源與氣候特別獎,讓更多人關注日趨嚴重的氣候變遷問題。
評審團召集人、台大新聞研究所所長洪貞玲表示,過去一年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肆虐至今未歇,氣候異常下的缺水缺電危機環伺,交通工安意外頻傳,在高度風險中大家都迫切需要好新聞,來協助探求真相,守望環境,謝謝有這群好的新聞工作者堅守崗位,彰顯媒體服務公共利益的社會責任。
洪貞玲指出,透過今年新增的「媒體素養獎」,反思新聞品質與大眾品味有某種關係,是否是嗜血觀眾餵養出嗜血媒體,不過媒體素養的教育是宏觀提升媒體品質,本屆入圍作品也顯示數位時代下的挑戰。
公共服務報導獎文字類,由今周刊採訪團隊的「中國鎖藥危機」獲得,今周刊團隊獎項代領者表示,報導是從東洋代理BNT疫苗卡關事件啟發,團隊一步一步爬梳探討泛中資藥商對台灣可能帶來的危機,並企圖帶來台灣能應對的方式,感謝評審肯定。
公共服務報導獎影音類,則由TVBS採訪團隊的「斷裂的社安網-泥菩薩的呼救」獲獎。TVBS團隊領獎人表示,報導從站在社會安全網第一線的社會工作者出發,試圖看見這群深陷泥淖、被組織剝削的社工困境,儘管自稱是「泥菩薩」,他們仍持續幫助弱勢中的弱勢,相當心疼。
TVBS團隊領獎人用電影角色「蝙蝠俠」舉例,「他很厲害,但也沒辦法救高譚市所有人,社工或媒體也是,改變不是某些人做很多很多,而是每個人都願意去做一點點、關注一點點。」
公共服務報導獎音頻類(含Podcast),則由警察廣播電台記者呂明宗製作的「是毒還是藥 難解習題」獲得評審青睞。呂明宗表示,「有些事情的答案不是非黑即白,希望大家可以看到不同處境的人,面臨不同狀況,進而思考不同問題」,最後感謝警廣夥伴,還有這麼多年堅持於新聞工作的自己。
天下雜誌採訪團隊製作的「山坡上的種電奇蹟」專題,則獲得公共服務報導獎數位創新類獎項。團隊領獎人表示,題目製作過程花了許多時間到現場走訪,感謝所有投入夥伴,並強調「我們並不反對再生能源,而是讓它去該去的地方」。
去年從缺的曾虛白先生新聞獎學術著作獎,今年由已故銘傳大學傳播學院院長倪炎元作品「凝視與再現,香港與大陸影視中的臺灣人」獲得。倪炎元今年4月不敵肝疾過世,享壽63歲,今天由女兒倪瑞陽代領獎項。
倪瑞陽以書中父親的一段序文代為致詞感言,倪炎元說自己不是電影研究者也不是評論家,但很愛看電影,一直想從電影中尋覓結合政治與文化的專業題材,最終創作出這本著作,並在尾聲感謝研究助理與妻女在他倒臥病榻時持續給予幫助。倪瑞陽含淚表示,「這本書是我跟爸爸最重要溝通的遺作,希望大家能去書店買它來看」。
信義房屋社區營造與地方創生報導獎,由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採訪團隊的「港口國小的獨木舟畢業趴」獲獎。公視團隊領獎人指出,台灣雖四面環海,人們對水域卻很陌生害怕,希望從原住民對海洋的態度,反思面對海洋與從小教育認識海洋的重要性。
媒體素養獎共有2名得主,分別是親子天下採訪團隊的「認識網路惡狼-破解網路兒少性剝削陷阱」數位專輯,以及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團隊的「查核工具箱」。
親子天下團隊領獎人表示,專題發想源自從韓國N號房事件檢視台灣,才驚覺國內也有類似網路犯罪事件。施雲心指出,網路帶來機會也帶來風險和挑戰,媒體素養刻不容緩,必須要教孩子保護自己、辨識真假,「身為大人的我們,也要為孩子守住這條線,成為孩子信任的大人,讓他們能安心求助」。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總編審陳慧敏指出,記者的工作是求真,他們的工作則是打假,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成立3年以來相當不容易,希望能把手上常用的工具交給讀者,讓大家都有辨識訊息可信度的能力。
台達能源與氣候特別獎部分,文字類由上下游新聞市集記者林吉洋的「被困住的公民電廠-能源轉型獨漏的公民發電力」專題獲獎;影音類由公視採訪團隊的「白色珊瑚海」專題獲得肯定。
上下游新聞市集獲獎人林吉洋表示,期待更多人能關注綠能開發的隱藏成本,「能源轉型是全民參與,希望透過報導讓民眾意識到大家都是能源公民,能源轉型的責任也是公民責任」。
公視團隊獲獎人則說,拍攝海洋議題難度很高,得親臨現場、潛入海中,有極高風險,「海洋受到氣候破壞是最大的,希望透過這些我們用生命拿到的影像,可以給大家更多警惕,看到海洋問題,進而產生改變」。
台達能源與氣候特別獎音頻類與數位創新類,則分別由聯合報採訪團隊作品「告別不義之材 我們需要種樹,更要會砍樹」、鏡傳媒採訪團隊的「寂聲終章-暖化與末日災難的先知」獲獎。
聯合報獲獎者表示,民眾必須改變對伐木的想像,「我們必須會種樹也要有疏伐的概念,才能保持水土平衡」。鏡傳媒採訪團隊獎項代領人李志德則代為致詞,感謝評審肯定團隊融合敘事媒體的創意,希望大眾能因為報導而關注暖化議題。(編輯:張雅淨)110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