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栋
2021-10-10T07:49:08.819Z
澳大利亚虽然是中国的第一大煤炭输入国 但在中国煤炭使用总量中占比微乎其微(资料图片摄于2010年1月17日 山东 日照)

(德国之声中文网)来自路透社的消息显示,一小批装有澳大利亚煤炭的运输船停靠中国码头,有迹象显示船上的煤炭已经卸载。

中国自2020年开始采用非官方禁令方式暂停进口澳大利亚煤炭。

彭博社曾在去年透露,知情人士称,中国有多家发电厂和钢铁厂收到口头通知,要求它们不再使用澳大利亚煤炭。然而中国官方一直没有任何明确禁令。

此前曾有分析发现,截止今年年初由此禁令波及的运煤船多达65艘,它们都无法进入中国港口卸货。

而此次允许澳大利亚煤矿通关正值中国出现煤炭和电力双重短缺之际。

澳大利亚煤炭缓和中国短口

中国在9月份出现波及全国多地的缺电情况。其中浙江、江苏以及广东等制造业大省受到严重冲击,苹果和特斯拉等国际大厂在中国的供货商都受到影响。东北地区的民用用电也出现严重受限情况。

能源与清洁空气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柳力(Lauri Myllyvirta)认为,中国政府一直在压低发电厂电价和煤炭企业的煤价,从而控制通货膨胀和提高行业竞争力。

他表示,随着全球经济复苏和中国需求快速增长,煤炭价格出现上涨,因此政府控制电价使得火电厂无利可图,导致发电量不够。

" 5 月份就已经有警告称,煤炭库存处于危险的低水平。危机爆发后,大家都在争先恐后地生产和购买更多的煤炭,"他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表示。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所有额外的供应对短缺情况都会有所帮助。"

相关图集:从小伙伴到两相厌:中澳关系怎么了?

紧密的贸易伙伴:2015年中国和澳大利亚签署《中澳自贸协定》,同年12月开始生效,两国给予对方最惠国待遇,澳大利亚的乳制品、牛肉、海鲜、酒水等产品,以及煤、铜、镍等矿产资源可以部分零关税的低价格销售到中国。图为2016年时任澳总理特恩布尔(Malcom Turnbull)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杭州举行的G20峰会上握手。彼时的双边关系即使称不上亲密,至少也是友好合作。
工党议员被指“通华”:2017年的一起事件形成了中澳关系走向猜忌和对峙的转折点:工党参议员邓森(Sam Dastyari)迫于压力辞职。他被指控与一些中国商人过从甚密,其中包括据称与中共有联系的商人黄向墨。此后澳媒体开始曝光中国试图影响堪培拉政界的行为。当年内,特恩布尔总理就推出了一部旨在遏制外国干预的法律,对北京的防范之意十分明显。
带头禁用华为:2018年,澳大利亚以国家安全为由,做出了禁止华为参与5G网络建设的决定。在美国总统特朗普对华发起贸易战的背景下,中国科技巨头华为早已成为西方国家顾虑的对象,但澳大利亚则是美国的西方盟友中率先正式宣布禁用华为的国家。
新冠疫情源头调查:尽管政治领域的气氛日益紧张,但是中澳之间在一段时间内仍然保持着密切的经贸关系。中国对于澳大利亚的矿产资源和农产品有着巨大的需求。但是一场从中国武汉席卷全球的疫情带来了根本的转变。堪培拉政府发出对新冠病毒源头进行独立调查的呼吁,彻底惹怒了北京。
“反华急先锋”?:在新冠疫情方面的争议,再加上澳政界和智库机构对新疆“再教育营”情况的调查披露,以及对香港民主法治遭到限制的批评,都使得堪培拉在北京眼中成为了“反华急先锋”。据一名中国官员透露,中国驻澳大使馆甚至有一份文件还列举了14项澳政府引起中国不满的行为。
澳驻华记者出于安全考虑紧急离境:2020年9月,中国外交部证实,前央视主持人、澳籍华裔女记者成蕾已经因为“涉嫌从事危害中国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而接受调查。随后两名澳大利亚驻华记者——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的驻华记者比尔·伯特斯(Bill Birtles)和《澳大利亚金融评论》(Australian Financial Review)的记者迈克尔•史密斯(Michael Smith)——在北京被中国国安人员约谈。据称,约谈内容与成蕾案件有关。两人于9月7日紧急撤离中国。
“战狼”:赵立坚推文惹风波: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其推特账户上发布了一张由中国艺术家付昱(网名为“乌合麒麟”)创作的讽刺画而陷入外交争端。画中描绘了一名澳大利亚士兵用刀子抵住一个阿富汗儿童的脖子。赵立坚以此来讽刺澳大利亚特种部队在阿富汗杀害平民的事件。推文发布后,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立刻发表讲话,要求赵立坚撤下图片,并要求中国政府道歉。北京方面并未道歉,反而还讽刺堪培拉政府更应该为其士兵在阿富汗犯下战争罪行而“感到耻辱”。
北京下关税“狠手” 澳告到WTO:就在赵立坚推文风波发生之前,中国商务部刚刚宣布对澳大利亚葡萄酒开征反倾销税,税率最高达212%。此外,澳洲大麦和牛肉等产品也成为北京惩罚性关税的受害者。由于中国是澳大利亚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澳洲出口产品原本有大约三分之一销往中国。堪培拉政府已经表示要把关税案告到WTO,但是这些制裁对相关产业构成沉重的打击,已经是难以改变的事实。

中国对澳经济制裁并未出现松绑

中国一直没有恢复从澳大利亚进口煤炭。澳大利亚曾是中国第二大煤炭供应国,仅次于印尼。

悉尼大学商学院杭智科(Hans Hendrischke)教授告诉德国之声,此次澳大利亚煤炭得以进入中国是为了应对当前的能源短缺,没有迹象表明对澳大利亚的制裁政策有所松动。

"减少与中国的贸易紧张局势目前不是澳大利亚政府的优先事项,联邦政府专注于与美国的政策保持一致,"他说。

但是杭智科教授认为,目前中国正在积极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由于在这一问题上澳大利亚拥有发言权,因此两国关系还有回旋余地。

"澳大利亚和中国之间有机会进行政府层面的对话。 中国需要澳大利亚的支持才能加入该协议。"

中国能源结构转向清洁能源

在经历严重缺电的情况后,中国开始敦促主要国内矿企提高产量,并告知电力运营商"有序"增加煤炭进口,以缓解供应紧张。

但是此次进入中国的澳大利亚煤炭仅仅约为100万吨,这相当于中国一天的煤炭进口量,对于缓解中国市场对煤炭的需求并没有显著意义。

柳力表示,这场缺电危机在短期内使化石燃料行业赚了很多钱,但其长期影响将类似于 1970 年代的石油危机,导致对能源效率和替代能源的重大投资。

他说:"风能、太阳能和核能发电在 7 月和 8 月均创下新纪录。"

近年来随着中国能源结构开始向清洁能源转型,煤炭发电的占比一直在下跌。

近期中国制定的"双碳"目标,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预计将对传统煤炭等化石能源产业造成进一步冲击。

© 2021年 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