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如何报道中国疫情?
2021-10-27T11:15:52.922Z
(德国之声中文网)受亲左翼党的罗莎·卢森堡基金会的委托,柏林汉学家罗梅君(Mechthild Leutner)和两位博士生对2020年1月至8月期间德国7家报刊杂志上的747篇文章进行了研究。这些报刊杂志分别为《南德意志报》、《世界报》、《每日镜报》、《商报》、柏林的《日报》以及《明镜》和《时代周报》。研究者通过输入关键词"中国",在上述时间段及上述媒体中搜索到5304篇文章,并选出了其中直接和中国有关的文章共747篇。
该研究认为,上述媒体没有煽动种族主义,而是对其表示驳斥和拒绝,但多年来有关中国的陈词滥调却有复苏之势。研究称,这些媒体关注的题目主要为新冠疫情及其对中国政界和社会带来的挑战以及香港问题。研究写道:"比较仍然主要存在于一般的政治范畴:哪个制度被证明是'更好'的?
这个问题与国内议题有关。它被明确指出或暗示,但通常不加分析,而是被纳入现有的有关专制与镇压以及一党制和监控国家的解释模式中。媒体在以习近平为化身的党和国家的利益(维护权力和稳定)和人民的利益(自由和民主)间建立对立。后者主要通过社交媒体和博客对武汉封城、香港民主运动发表意见,而且部分是匿名的。"
该研究还认为,这些德国媒体的文章从一个非特定的"西方"价值观和欧洲中心主义的视角来评估中国发生的事件,用德国的、欧洲的、西方的价值观来对中国进行系统性评估,因此
强调"我们"和"他们"(中国)之间的对比。在许多情况下,"他们"没有被赋予平等地位,而是被压缩为西方自己的想象和期待,导致了陈词滥调和恐惧的蔓延。
研究称,中国成功遏制疫情被相当勉强地提及,并同时和粉饰、审查及不可靠的数字联系起来,遭到贬低。该研究作者认为主要由亚洲编辑负责的柏林《日报》有关中国的报道做得比较好,例如成功地在香港问题上展示了多元立场。
研究没有涉及驻中国记者恶化的工作条件
柏林《日报》在涉及该研究的报道中指出,这项研究值得商榷的地方在于,它没有涉及驻中国记者所面临的不断恶化的工作条件。例如《世界报》的记者长期以来一直被拒绝颁发签证。该研究称,"与其只谈论中国和中国人,不如多与中国人交谈。但中国政府却让记者很难去展示中国的日常生活。《日报》写道,"即使无关痛痒的报道,也往往只有在党员干部的监督下才能进行。罗梅君称,没有计划对外国记者的工作条件进行调查。在她看来,尽管如此,还是有可能进行更真实的报道。"
该研究尤其指责《世界报》成为了主张德国采取"更有力"的 中国政策者的喉舌。世界报则指责同时担任柏林自由大学孔子学院院长的罗梅君在联邦议院听证会上淡化新疆维吾尔族人的再教育营,采用北京的 "宣传语言"。
© 2021年 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