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社10月11日电】日本此次众院选举将是采用小选区与比例代表并立制以来的第9次选举。从1996年10月20日首次实施算起恰好25年。采用该制度的契机是国民对“政治与金钱”问题的不信任情绪高涨。与被视作元凶的自民党派系政治密切相关的中选区制度得到改革。资金等实力源泉从派系转至首相,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

起因是1988年曝光的利库路特事件,确定会升值的未公开股被转让给了自民党的实力派人物等,动摇了政界和经济界。此外,洛克希德事件导致前首相田中角荣被判有罪一事也是记忆犹新。

之后,竹下、宇野、海部、宫泽4届内阁均因政治不信任和政治改革而下台。之后接连发生了佐川急便事件、金丸巨额偷漏税事件、建筑巨头渎职事件,国民对政治的不信任达到顶峰。1993年众院选举中,自民党被迫下野,细川政府时代的1994年终于修改了《公职选举法》。

中选区制规定各选区的额定议席数为2~5个,多名自民党候选人相互竞争,呈现派系代理人战争的局面。派系领袖级别人物为了筹集声援选举、保住议席和开展政界活动所需资金奔走,被认为是腐败的温床。

另一方面,小选区制的各选区额定议席数为1个,派系参与推举候选人的空间收窄。政党交付金制度也启动,负责管理选举和资金的党执行部的力量变强。再加上桥本内阁行政改革以来一直在加强内阁功能,首相权限增大的“政高党低”势头持续。

在选举制度改革和导入政党交付金的同时,为了实现资金透明化,《政治资金规正法》也多次被修改。不过,有关政治与金钱的事件此后也未绝迹。近年来,曝光了日本齿科医师联盟隐瞒向自民党原桥本派提供政治捐款事件、众议员小泽一郎的资金管理团体“陆山会”收支报告造假事件等,违反《政治资金规正法》的情况突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