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潮持续或导致北海道渔业长期受损

【共同社10月22日电】日本北海道的太平洋沿岸从9月下旬起持续出现赤潮,渔业或因此长期遭受损失。现场海域发生赤潮是因为即便水温较低也会增殖的浮游植物。虽然无法断定渔业损失与赤潮的因果关系,但迄今已知的损失金额约有76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3亿元)。即使冬季来临海水温度下降,也无法预计将不再遭受损失,渔民等感到不安。
北海道政府表示,在现场海域发现的4种浮游生物中,最多的是鞍形凯伦藻。熟悉赤潮的东京大学研究生院农学生命科学研究科副教授岩泷光仪(系统分类学)表示,这是首次在日本发现由这种浮游生物引发了赤潮。
在西日本引发赤潮的米氏凯伦藻在20~25度的高水温下容易增殖,但此次的鞍形凯伦藻被认为对低水温有耐性。气象厅表示,北海道太平洋一侧20日的海水温度为13~15度。在俄罗斯堪察加半岛,去年在海水温度约11度的情况下也发现了赤潮。
虽未锁定此次赤潮的发生原因,但北海道大学的研究团队从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的卫星数据,分析了海中浮游植物的量,结果发现9月4日在北方四岛的择捉岛近海确认的浮游生物可能最晚在10月9日流入了北海道东部近海。
副教授芳村毅(海洋化学)说明称:“去年在俄罗斯发生的赤潮的浮游生物或许随着千岛海流过来了。”
渔业损失迄今在北海道中央地区至东部的太平洋沿岸发生。道政府发布消息称,截至18日约有2300吨海胆与约21300条鲑鱼死亡,而且影响波及了养殖的樱鳟、鰤鱼和黑石斑鱼等广泛鱼贝类,损失金额约为76亿日元。赤潮现在仍然持续,令人担忧损失会进一步扩大。
道政府要求中央政府支援渔民并调查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遭受巨大损失的襟裳渔协的负责人表示:“长此以往,渔民可能无法生活。恢复资源有的耗时要以10年为单位来计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