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時:拜習3個半小時視訊會談無重大突破
(中央社華盛頓15日綜合外電報導)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今天視訊會談。「紐約時報」指出,雙方在約3個半小時會談裡允諾改善合作,但總體而言並無重大突破。
根據白宮發出的會議紀要,兩人討論美中關係的複雜性以及負責任管理競爭的重要。兩人既談及雙方共同利益,也觸及彼此利益、價值觀與觀點有歧見的領域。
拜登強調美國會持續捍衛自身利益和價值觀,並與盟友及夥伴共同確保21世紀為一自由、開放和公平的國際體系。
拜登並向習近平表達對中國在新疆、西藏、香港及更多人權議題的擔憂,明確傳達要保障美國工人和工業不受中國不公貿易和經濟作法所累,也重申印太地區航行自由與安全飛行對區域繁榮的重要性。
台灣關係法小百科
Q:它是怎麼來的?
A:1978年12月美國卡特政府宣布將於1979年元旦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中斷與中華民國(當今的台灣)最早於1913年建立的外交關係。中華民國在美國國會的眾多支持者為了維繫與台灣的各種非官方關係,推動台灣關係法(The Taiwan Relations Act)的立法,4月10日經卡特總統簽署後,追溯自1979年1月1日生效。
Q:它的性質是什麼?
A:台灣關係法是美國的國內法,共18個條文,中文版約4600字。美國國內有人主張,因為它是法律,位階高於華府與北京的3個聯合公報(1972年上海公報、1979年建交公報與1982年的八一七公報)。中方則主張3個聯合公報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外交文件。
Q:它對台灣的重要性是什麼?
A:台灣關係法與美中雙方簽訂的3個聯合公報常被稱為「1法3公報」,它們共同形成美國對台海兩岸政策的主要架構。
除了授權行政部門「繼續維持美國人民與在台灣人民間之商業、文化及其他關係,以促進美國外交政策,並為其他目的」,台灣關係法開宗明義點出此法是要「協助維持西太平洋的和平、安全與穩定」。
台灣關係法最能體現美國對台灣安全承諾的部分,是它的第2條B款指出:西太平洋地區的和平及安定符合美國的政治、安全及經濟利益,而且是國際關切的事務;美國決定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之舉,是以台灣的前途將以和平方式決定的期望為基礎;任何企圖以非和平方式決定台灣的前途之舉 — 包括使用經濟抵制及禁運手段在內,將被視為對西太平洋地區和平及安定的威脅,而為美國所嚴重關切;提供防禦性武器給台灣人民;維持美國的能力,以抵抗任何訴諸武力或使用其他形式的高壓手段,而危及台灣人民安全及社會經濟制度的行動。
美國對台軍售以及美台之間在國防台灣方面的合作,都是根據以上條文。
Q:台灣關係法有無補強措施?
A:有。美國雷根政府在與中國簽署八一七公報的同時,私下向台灣提出「6項保證」,主要是抵消八一七公報有關美國對台軍售應逐年遞減的條文。2016年,美國國會參、眾兩院分別通過共同決議案,小幅調整對台6項保證的內容,並形諸國會文書,但這兩項共同決議案僅表達國會立場,並無法律約束力:
- 美國不贊成對台軍售設定期限
- 美國不認為可在台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扮演調停角色
- 美國不會施加壓力要求台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談判
- 美國對台灣主權的長期立場沒有改變
- 美國並無計劃修改台灣關係法
- 八一七公報的內容不表示美國在對台軍售之前會徵詢北京意見
此外,美國國會有部分友台議員認為,台灣關係法對於台灣一旦遭到中國軍事侵略,美國應如何因應的規範不夠明確(所謂的戰略模糊),因此在2000年提出台灣安全加強法,但並未通過。
2018年3月,川普總統將台灣旅行法(The Taiwan Travel Act)簽署生效,代表台美官員互訪的層級可以提高。
美中三公報小百科
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79年建交,1970年代先後簽署上海公報、建交公報與八一七公報,統稱「美中三公報」。
- 上海公報
1972年在上海簽署,當時美國總統尼克森訪問中國,會見時任中共領導人毛澤東,公報內容提到「美方認知海峽兩岸的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
- 中美建交公報
1979年1月1生效,美國與中國大陸建交,同一時間與中華民國斷交。公報內容包括,美國首次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美國認知中國(人)立場,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 八一七公報
由美國總統雷根1982年與中國時任國務院總理趙紫陽簽訂,目的是「聯中抗俄」。公報中提及美國對台灣軍售承諾,包括向台灣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數量上不超過美中建交後近幾年供應的水準、準備逐步減少對台灣的武器出售、並同意經過一段時間最後解決。
拜登還強調管理戰略風險的重要性,提出需有某種常理性的護欄,以確保彼此競爭不會轉向衝突並保持溝通管道順暢。拜登也提出像衛生安全等雙方利益交關的具體跨國挑戰,也特別討論氣候危機影響世界的本質和兩國所能發揮的重要作用,並討論採取措施解決全球能源供應問題的重要性。
兩人另就朝鮮半島、阿富汗和伊朗等區域所面臨的重大挑戰交換意見。
「紐約時報」指出,美中之間在像台灣前途、南海及網路安全等議題存在諸多矛盾,拜登特別強調保持溝通管道的必要,但約3個半小時的會談看不出有重大突破。
拜登今天在美東當地時間約晚間8時坐在白宮的羅斯福廳(Roosevelt Room),對著兩個大螢幕與習近平視訊會議,與會者還包括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財長葉倫(Janet Yellen)等人。
習近平則在人民大會堂一間會議室與拜登視訊,與會者另有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副總理劉鶴、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丁薛祥等人。
紐時指出,儘管拜登一再表示即便美中展開激烈競爭且在多個重要議題上意見相左,但雙方應能避免軍事衝突,但這場應拜登要求所舉行的視訊會議,反映拜登政府憂心將衝突維持在可控範圍的機率正在減少。
「華盛頓郵報」也有類似觀點,指出與習近平視訊會議,是對拜登「儘管在包括台灣、貿易、人權等一籮筐問題上有諸多歧見,美中兩強依然能彼此競爭且不用走向軍事衝突」觀點的考驗。
這場視訊會議是拜登今年1月底就任後雙方第3次直接對談,兩人曾在2月10日與9月9日通過電話。自COVID-19疫情大流行以來,習近平已近2年未出國訪問。
福斯新聞網(Fox news)則把焦點放在儘管之前拜登堅稱與習近平相交不深、彼此過去的往來純屬公事公辦,習近平今在視訊會議時仍稱拜登為「老朋友」。(譯者:陳亦偉)11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