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未提供视频连结 习近平无法「现身」气候峰会
2021-11-03T03:36:56.138Z
(德国之声中文网) 11月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仅透过书面的方式致词。他在声明中提到,气候变化不利影响日益显现,如何应对气候变化丶推动世界经济复苏,是我们面临的时代课题。
对此,路透社2日在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询问习近平为何没有以视频方式与会,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表示:「会议主办方没有提供视频与会方式。」《南华早报》报道,一名英国政府发言人表示,英国希望人们可以实体参与会议,所以各国领导人无法以虚拟方式即时参与,必须事前提供预录的讲话或书面文章。
习近平提出的三点建议包含维护多边共识丶聚焦务实行动与加速绿色转型。他在声明中指出,中国将「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持续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坚决遏制高耗能丶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加快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规划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
拜登为特朗普政府致歉
美国总统拜登则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承认,美国和其他耗费能源的发达国家对气候变化负有很大的责任,并表示,在这十年中为遏制全球暖化而采取的行动将对防止后代遭受痛苦,具有决定性意义。拜登说:「如果我们不能抓住这个时机,我们没有人能够逃脱尚未到来的最糟糕的情况。」
他将地球已经可见的危机--洪水丶不稳定的天气丶干旱和野火--视为重塑全球经济的独特机会。他也为美国前总统特朗普退出《巴黎气候协定》的决定以及美国和其他富裕国家在促成气候变化方面所扮演的角色表示歉意。
拜登说:「我们这些必须对森林砍伐和迄今为止所有问题负责的人,对较贫穷的国家负有『压倒性的义务』,这些国家的排放量很少,但随着地球变得越来越热,它们正在付出代价。」
至于特朗普的行动,拜登说:「我不应该道歉,但我确实为美国上届政府退出《巴黎气候协定》并使我们有点身陷险境道歉。」
科学家们说,历史上在所有国家中,美国排放了最多破坏气候的污染气体,因为煤炭丶柴油和汽油为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带来了财富。拜登在演讲中一度短暂地闭上了眼睛,并说他利用这次峰会宣布,他计划与美国国会合作,每年提供30亿美元,帮助较贫穷的国家和地区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破坏,因为发展中国家对成熟丶富裕的经济体要求越来越高。
在格拉斯哥,拜登政府正在劝说其他国家进行大规模丶快速的减排,以避免全球变暖的最坏情况发生。但他同时也在争取与美国国会针对他提出的气候投资达成协议。
拜登说:「我们将向世界表明,美国不仅回到了谈判桌前,而且希望以我们的榜样作为领导。我知道情况并非如此,这就是为什么我的政府正在加紧赶工,以表明我们的气候承诺是行动,而不是言论。」
联合国气候峰会经常被称为是将2015年的巴黎气候协议付诸行动的关键场合,而拜登在今年成为总统后也重新加入了该协议。此前,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的政府退出了该协议。拜登在气候峰会和上周末在罗马举行的20国集团会议上所做的部分努力是将美国重新确立为一个合作伙伴。
拜登政府周一还发布了在2050年前将美国转变为一个完全清洁能源国家的战略。这项长期计划是根据2015年巴黎气候协议提出的,将使美国越来越依靠风能丶太阳能和其他清洁能源来运行。此外,更多的美国人将乘坐电动汽车和公共交通出行。最先进的技术和精心保护的广阔空地也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与拜登的大部分气候承诺一样,实现长期战略的关键有一部分取决于美国议员和美国选民,这两个社群现在都存在着巨大的分歧。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 (Jake Sullivan) 1日告诉记者,气候变化不应被视为美国和中国之间的竞争,因为中国可以自行采取行动。他说:「美国和中国之间关系的性质,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在其他方面,都不会妨碍他们尽自己的责任。」
印度:2070前碳中和
此外,另一个被视为是全球主要碳排放国的印度也於1日揭晓了对抗气候变化的目标。印度总理莫迪在峰会上宣布,印度的经济将在2070年实现碳中和。这个目标比科学家所说的避免灾难性气候影响所需的时间长了20年。印度是世界上最后一个宣布净零目标的主要碳排放国。此前,中国说它将在2060年达到这一目标,而美国和欧盟的目标则是2050年。
莫迪还说,印度将把2030年「非化石能源」--主要是太阳能--的装机容量目标从450吉瓦提高到500吉瓦。此外,到同一日期,该国50%的能源需求将来自可再生能源。他也宣布,到2030年,印度经济的碳强度将减少45%。之前的目标是35%。
一位气候峰会的官员对印度提出的2030年承诺表示欢迎,但对其2070年的目标表示惊讶,因为该目标超出了中国2060年的净零目标。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说,印度有希望将2070年的目标提前。
然而,莫迪明确表示,印度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减排承诺将需要富裕国家提供的资金。他说:「我们需要的不是无意识的和破坏性的消费,而是有意识的和审慎的利用。这些由数十亿人做出的选择,可以使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更进一步。」
(美联社丶路透社)
© 2021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着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