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04T07:52:21Z

路透上海11月4日 - 中国央行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量月初罕见先减后增,化解10月末巨量净投放的后遗症,助资金市场回归稳定宽松。业内人士称,美联储开启缩减购债,主要央行站到鹰派阵营,不过中国货币政策预计还将“以我为主”,保持稳健中性方向不变。

资料图片:2018年9月,中国北京,中国央行总部。REUTERS/Jason Lee

他们认为,全球紧缩大背景下,中国再出台降准等举措可能性明显减弱。本周万亿逆回购到期压力缓解后,面对本月后续1万亿中期借贷便利(MLF)到期,央行以滚动对冲方式稳定流动性的可能性较大。

美国联邦储备理事会(FED)周三宣布,将从11月开始削减每月的债券购买规模,计划在2022年结束缩减行动,但仍坚持认为,高通胀将被证明是“暂时的”,很可能不需要快速加息。

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罗云峰表示,美联储缩减购债等不会左右中国央行取向,中国货币政策应该会维持中性状态,“短期我觉得降准概率不大,到期的逆回购和麻辣粉(MLF),央行对冲就差不多了。”

据路透统计,本周共有逆回购到期1万亿元,每日均为2,000亿;另外,11月还有1万亿元MLF到期,首笔在11月16日,规模8,000亿元,另一笔到期日在月末,规模2,000亿元。

央行公开市场周三意外将逆回购量提升至500亿,打破此前数月月初一直锁定百亿的常态,今日也维持着同样的规模。在此支撑下,银行间市场隔夜回购加权利率连续下行,最新已降至1.9%下方,市场情绪稳定并偏乐观。

光大证券首席债券分析师张旭也认为,美国央行的政策不是中国央行的标杆,中国央行坚持着“以我为主”的原则,重点根据自身经济金融形势制定政策。在美联储政策调整的国际背景下,中国央行仍会着力保持包括国债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平稳运行。

10月末缴税和地方债集中发行两股大潮碰头,上周中国央行公开市场单周净投放猛增至6,800亿元,创逾21个月新高。再次表明央行维护“流动性合理充裕”言出必行,在11月迎来MLF巨量到期前,市场再获“定心丸”。

**即使不降准,流动性亦无忧**

中国央行本月初在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量上的打破常态,进一步印证了其保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态度。年内降准预期一再降温,市场多认为央行会通过滚动对冲方式解决大量MLF到期,流动性不会有大问题。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指出,因逆回购和MLF到期量较大、地方债发行上量等,四季度国内市场流动性干扰因素较多,央行会根据市场资金面情况,灵活操作,确保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状态。

央行对资金面调节的灵活性体现在:在10月末最后一周大举增加供给,单周净投放量创下21个月新高;在11月初只进行了两日百亿逆回购操作后,马上将规模提升回500亿,为下半年以来月初首现。

资金价格方面,被央行认定为短期风向标的七天期回购加权利率,近期多数时间都围绕着公开市场同期逆回购2.20%的“中轴线”展开波动,显示流动性调控结果基本符合其预期。

除了数量工具,市场对包括调整MLF利率等价格工具的预期也十分微弱。保证经济稳定运行的手段,除了再贷款、碳减排相关的货币政策工具外,财政减税等亦会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央行行长易纲周三表示,中国政府正在制定一项新的货币政策工具,为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以支持绿色项目。

继10月末后,最新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强调:面对经济新的下行压力和市场主体新困难,有效实施预调微调。具体包括帮助市场主体纾困,推动解决一些地方减税降费打折扣、大宗商品价格高涨推升成本、拖欠中小微企业账款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