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1T01:36:07Z

路透北京11月20日 - 中国总理本周与企业家的座谈后,央行随后发布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面对复苏的形势,中国经济出现新的下行压力,实现“六稳”、“六保”难度在加大,诸多研究机构正试图从中找出政策松动的蛛丝马迹。

资料图片:2013年2月,北京,中国央行总部悬挂的一面国旗。REUTERS/Kim Kyung-Hoon

除了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基调不变,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外,从央行的报告中不难看出对四季度经济形势的担忧,因而对物价的表述也从此前很肯定的表态“不存在长期通胀和通缩的基础”变得相对中性,而服务实体经济仍是中国宏观调控的根基。

“央行的货币政策报告删掉了‘坚决不搞大水漫灌’、‘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管好货币总闸门’等表述。”中国民生银行高级宏观研究员王静文指出。

他认为,在央行的话语体系中,这些都意味着货币政策的中性偏紧,而删掉这些表述,则预示着政策将会在边际上有所放松。

西部证券则将中国总理与企业家的座谈会视为政策风向转变的节点。报告认为,细数历次重大会议,最早提出“六稳”的时候是2018年7月召开的政治局会议,最早提出“六保”则是2020年4月的政治局会议。自去年7月之后,随着经济进入复苏阶段,各大会议就未再提及“六稳”或“六保”。此次企业家座谈会重提“六稳”、“六保”,意义重大,或意味着政策风向有望逐步转变。

中国央行周五晚发布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称,下一阶段要坚持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坚持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加大住房租赁金融支持力度,配合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共同维护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要继续综合施策,积极稳妥应对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周四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 here,分析经济形势。他指出,当前国内外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国内经济出现新的下行压力,要在高基数上继续保持平稳运行面临很多挑战。

**“六稳六保”压力只增不减**

虽然已公布的三季度经济数据中,无论是工业增加值、投资、消费均超预期,但PPI的持续走升显然让实体经济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中国经济实现六稳六保的压力只增未减。

中国总理李克强与企业座谈会上就提到,继续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强化“六稳”“六保”特别是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增强宏观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推进改革开放,做好跨周期调节,推动经济爬坡过坎,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和就业大局稳定。

从央行的货币政策报告中亦不难看出对经济压力加大的担忧。报告提到,国内经济恢复发展面临一些阶段性、结构性、周期性因素制约,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难度加大。

王静文认为,可以看出,与二季度报告的“国内经济恢复仍然不稳固、不均衡”相比,央行对于经济形势的担忧明显加大。说明央行政策重心明显开始向稳增长偏移,结构性宽信用力度在逐渐加大。

中信证券固定收益部宏观研究组亦认为,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难度加大:相较二季度表态,当前央行对经济形势的定调相对保守,重点提示了诸如疫情演变、美联储货币政策溢出效应、大宗商品价格高企以及房地产市场等风险因素。

而在物价方面,分析师们认为表述亦有明显变化。央行报告称通胀压力总体可控。“四季度CPI温和上涨,总体保持在合理区间内平稳运行”“PPI涨幅继续扩大,短期内可能维持高位”“总的看,我国总供给总需求基本稳定,央行实施正常货币政策,有利于物价走势中长期保持稳定”。

在二季度报告中,央行曾用相当大的篇幅解释PPI走高的原因,甚至还单开一个专栏分析“货币与通胀的关系”,但在这期报告中,央行对于物价的态度转为中性。预计PPI在短期内转向回落,货币政策受到的掣肘将明显减弱。

中国10月CPI与PPI同比增速超预期双升,其中CPI受季节性及成本端的传导影响下开启“上行模式”升至13个月最高,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的高位助推PPI同比再上台阶至逾26年高位。

**助实体才是稳增长根基**

很显然,虽然三季度的货币政策报告删除了“坚决不搞大水漫灌”的表述,但是否就意味着政策一定会放水?答案显然未必。

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就表示,中国经济发展到目前这个体量,许多深层次累积的结构型、体制性问题不是靠简单的政策调控就能解决,更多要依赖改革的推进。尤其是财政、货币政策的调控更要有差别性的对待。要支持的和要控制的必须有所区别。

光大固收研究团认为,对比央行二季度和三季度报告的“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部分,发现几点显著变化:流动性方面做好流动性跨周期调节。信贷: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绿色:提及“国家能源安全”。如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碳中和债券。

央行报告提到,鼓励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基础上,合理满足煤电企业应急保供发电融资需求;创新运用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碳中和债券等产品,发挥金融对能源安全保供和绿色低碳转型的支持作用;加大直接融资支持力度,促进钢铁企业绿色转型、低碳发展。

中国宏观调控也到了要精细化、精准化的阶段。“不能再是阳光普照、大撒把式的政策鼓励。”上述专家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