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聚焦:政策的天平可能已经变化 中国宏观政策重心向稳增长偏移
路透北京11月22日 - 中国总理和央行最新货币政策报告对于国内经济的看法,不约而同都删去了“稳中向好”,总理重申经济出现“新的下行压力”,央行也称“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难度加大”。结合近期其它政策表态来看,表明政策天平的变化可能已经开始。
在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平衡中,稳增长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宏观政策预计将向稳中偏松倾斜。伴随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结构性货币政策近期已经加码,财政政策预计也将发挥更大作用、节奏前置。
“(央行报告)无论是对经济形势的分析还是对货币政策的展望,重点都在向‘稳增长’侧重...综合近期其他政策表态来看,稳增长已经逐步成为政策共识,”中金宏观研究团队黄文静等称。
该团队认为,在对中国经济形势的分析上,央行开始将注意力转向增长的下行压力,结构性货币宽松力度逐步加码,财政也要扮演更大角色。
不管是李克强本月初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考察、月中在世界经济论坛企业家对话会讲话,还是11月18日在北京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他都没有再提到“稳中向好”,但每次都表示经济面临“新的下行压力”。
央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亦没有再提“稳中向好”,并称“国内经济恢复发展面临一些阶段性、结构性、周期性因素制约”,此前二季度报告的相应措辞是“国内经济恢复仍然不稳固、不均衡”。
华创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瑜认为,相关措辞的变化表明央行对经济问题的重视程度明显抬升,不提“稳中向好”是经济运行方向上的确认,“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难度加大”是程度上的确认。
她指出,回顾历史,稳增长进程通常分为三步,首先是承认经济下行,结构性工具开始使用,之后是经济下行速率明显加快,逆周期调节政策边际松动,最后是经济逐步企稳见底,政策调节接近尾声。
“当前正处于第一步明确,第二步的开始,逆周期政策蓄力过程中,宽货币政策值得期待。稳增长未来仍有一个过程。”她称。
**逆周期政策蓄力**
中国三季度经济同比增速急转直下破了5%,考虑到疫情常态化防控、房地产活动放缓、以及缺电限产影响等,分析机构担心四季度经济同比增速可能进一步“破4”。
在11月18日分析经济形势的座谈会上,李克强指出,今年以来国内经济发展遇到疫情多地散发、严重洪涝灾害、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电力煤炭供应一度紧张等多重挑战。
“要在高基数上继续保持平稳运行面临很多挑战,”他称,要强化“六稳”“六保”,做好跨周期调节,推动经济爬坡过坎,“宏观政策要继续围绕市场主体展开”,要研究采取新的组合式、阶段性减税降费措施,还要保持政府投入力度、推动重点建设等等。
与此同时,央行三季度政策报告中也没有再提及“管好货币总闸门”,而是表态要“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要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
这些相当于指明了未来宏观政策重点发力方向:保持政府投资力度、结构性货币宽松、持续减税降费等。
事实上,货币政策结构性宽松下半年已经启动,央行9月新增3,000亿元人民币支小再贷款额度,11月备受关注的碳减排支持工具亦揭开面纱,此外还有2,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以及2,000亿元再贷款额度支持区域协调发展等等。
“货币政策将延续稳中偏松,会更注重结构性宽松,降准降息仍有可能,后续社融增速有望稳中小升,短期紧盯碳减排支持工具的落地情况,”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熊园称。
他预计,财政政策也将更加积极、节奏前置,2022年赤字率目标仍可能高于3%,专项债规模相比去年3.65万亿元可能只是小幅下调,且年底可能提前下发专项债额度。
张瑜也称,今年财政“大未必大”的余力,将成就明年财政的“小未必小”,测算广义财政支出增速将由今年约4%上行至明年约11%,创2018年以来新高;预计专项债结转+提前发行共同支撑明年上半年基建投资。
她并指出,2018年以来通常在央行不提及“货币总闸门”和“不搞大水漫灌”之后的下一季度,社融的同比增速有明显的抬升,根据历史规律,今年四季度末的社融存量同比或将高于2021年三季度末的10%。
不过站在当前时点,她对企业中长期融资和居民其他贷款(短期消费贷+经营贷款短期)均不乐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