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天琪:中国有能力做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前提是。。。 - 公民论坛
继20国集团峰会在意大利罗马召开之后,联合国第26届气候变化大会目前在英国苏格兰格拉斯哥展开。这是2015年巴黎气候峰会以来最重要的一次气候谈判会议。如何应对并改善全球气候变暖局面,已成为目前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本届会议成功与否,事关人类未来命运。各方期待能够寻得有效的减排措施,以阻止“灾难的发生”。作为全球
法广:20国集团峰会和全球气候变化大会,是世界范围内两大重要会议。作为全球第二大强国的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却选择缺席,您对此作何分析?
廖天琪:G20罗马峰会和格拉斯哥COP26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结束后,大家都知道,这些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体并没有在全球变暖、减排问题,甚至疫苗权益等迫切议题上达成共识,更别说提出具体的应对策略或做出承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的国家是中国,占全球的31%。其次是美国、欧盟、印度。美、欧、印等加起来才等于中国的排放量。不过还是要提一下,美国人均的排放量是中国的两倍多,毕竟中国人口的数量太庞大。
这次的峰会中国、俄国的元首都没参加,这当然引起人们的议论。美国总统拜登批评说,中国和俄国领导人的缺席,是一个大错误,而且中俄两国沒有展现出改善气候危机的诚意和决心。
那么,究竟习近平为何不在国际上露面呢?我认为这有几个原因:1.习近平是中国权力第一人,国家领导人就如同熊猫那样的「国宝」,不能随意出国示人。习近平是身不由己的。自从去年初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他近两年都没有出过国境。相信这不仅是他个人的意愿,也是中央高层的决定,不能让他冒受到疫情感染的危险。这跟毛泽东当年不能出国的情形相当类似。2. 中美之间的关系依然紧张,不论在贸易、军事、人权各方面,美方急于跟他面谈。美国目前经济面临巨大的危机,贸易赤字扩大,债台高筑,供应链接不上,这跟中国息息相关。财政部长耶伦自己说:「不是中国需要我们,是我们需要中国。」中方现在好整以暇,就要把美国、把拜登晾在那里,不理不睬。3. 中国近期以来在国际上很不待见,香港、台湾、新疆、西藏等问题,国际上交相指责,习近平不想去自讨没趣。4. 十九届六中全会(即将)召开,想来习近平已经做好了部署,包括可能做出中共的第三个「历史决议」,这是党国大事,他不愿在这之前到国外出任何洋相或意外。
总之,习近平这次选择「家里蹲」,对他个人是上策,对中国也没有什么损失。
法广:气候议题是两大重要国际会议关注的焦点之一,中国在减排问题上的立场更被视为是今次气候峰会能否达成令人满意的协议的关键。北京在今年9月承诺将停止资助煤炭项目,也公布了减排目标。但目前,中国依旧以化石能源为主,并在10月中旬以来,增加了煤炭生产。鉴于目前现状,中国能否完成减排的预定目标,难免受到质疑,您如何看待此一问题?
廖天琪:中国近年来,于再生能源方面采取了一些部署,比如太阳能、风能、水能发电,还有大城市里的电动汽车,港口运输方面已经开始运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采用无人驾驶的大型电动卡车,这是一种进步。在再生能源技术的发展上,中国相当领先,它再生能源的装机容量占世界的45%。不过中国没有定出再生能源在总能源消费中所占的份额。
中国提出了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其它美加、欧盟、日本、南非亦宣布将于2050之前达到这一目标。印度则晚10年,于2070年达到零和。这些目标都是30-50年之后的事。而这期间科技的发展想也会突飞猛进。按照以往的经验,中国往往不能兑现承诺,这特别表现在人权问题方面,如作为2008年奥运会东道主,中国答应改善人权,结果却适得其反。但是在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上,西方国家由于由议会、媒体和民意的限制、甚至掣肘,很多事情无法落实。但是在专制的中国,中央下一道行政命令,很多项目得到政府开绿灯并提供研究经费,就能够快速往前推进。中国当下化石能源还占主要比例,这些包括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这是加快全球变暖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说到2030年排碳将达顶峰,之后会逐渐减少。大约两周前,中国国务院公布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总体部署规划,可以看到中国政府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不威胁到民生和发展的前提下,政府可以对企业、工厂设限,同时更加大力度改善公共交通设施,让人们减少使用私家车的需要。像美国那样,四口之家拥有四辆汽车的情况不会在中国出现。10月份增加了煤炭产量是过渡现象,长远看来,我认为中国有能力做到2060,甚至更早一些,达到碳中和的目标。当然,前提是习近平政权不犯错误,不发动战争,不妄想用武力来侵占台湾或跟邻国及美国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
法广:随着经济上的快速崛起,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愈显重要。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却日益紧张。造成这种紧张关系的原因何在?对中国政权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廖天琪:从今年上半年各国的GDP来看,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跟第一位的美国已经逐渐拉近距离。而第三、第四的日本和德国跟它的距离则更大。中国跟世界的运输链、供应链之间是息息相关的。中国那边一出问题,全球都会受到震动。它跟西方国家的关系日益紧张,表面上说是价值观和体制不同所造成的,然而真正原因,却依然是一种利益冲突。中国雄心勃勃的一带一路,牵动了大半个世界,把亚、非、欧许多国家的利益都牵扯进去。另外,中国占领了非洲和中亚相当部分的资源。从2009年起,中国就是非洲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它同非洲的贸易额比美、英、法、日加起来还要多。中国也深入非洲腹地,不仅在北非和东西两岸进行投资和开采,因此往往占了先机,这都令其他国家十分眼红,称之为「新殖民主义」。对中亚五国的石油和天然气中国早已熟知情况,早早地就建起了巨大的公路、铁路、空运以及油气管道,双方已经紧密联系在一起。如今中国是中亚最重要的贸易经济体和强力的投资来源。
中国对香港的法制、新闻和人权的破坏,对台湾的军事威胁、在新疆制造的集中营和资源掠夺,对西藏蒙古的文化侵略和宗教压迫都给西方提供了最好的攻击目标。加上中共外交上的强势的战狼姿态,当然不可能受到民主国家的尊重和平等对待。
这种紧张关系可能造成三种结果:1.习政权更加破罐子破摔,变本加厉地狂妄,目空一切,我行我素,包括对台湾发动直接军事行动,引发局部甚至大规模战争,届时不但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会卷入,连欧洲都会参与进来,那就是天下大乱,中国的一切「进步」、「发展」和「伟大复兴」计划都将中断,中国将被国际唾弃、指责,长时期一蹶不振。2.北京政府审时度势,以大局为重,返回「韬光养晦」的路线,放下那些刺激西方国家神经的侵略行为,只是「闷声发大财」,继续走经济发展和科技建设的路。逐渐取代美国在国际上的经济和地缘政治上的主导地位。3.「中间道路」,且战且走,略为收敛张牙舞爪的恶龙嘴脸,在全球各地依然见缝插针,掠夺资源。对台湾问题暂时搁置,至少只采取软刀子的滲透、反间等阴方法,不直接兵戎相见。对少数民族地区采用怀柔的手段,舒缓矛盾。
不管哪种方法,都只是时间问题,对自由民主世界都很不利,对中国来说,第二、第三种方法比较有利。
法广:近月来,中国国内局势似乎也发生不少变化,从“整顿私企”到“共同富裕”,从闭关锁国的防疫标准到进一步加紧对舆论的管控,政府正在全方位地掌控着局面。然而,中国的实际情况真的如其对外展示的一样“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吗?
廖天琪:习政权加紧对私人企业的紧缩和控制,但是到一定程度时,它还会松手,因为私企是会生金蛋的摇钱树,不能扼杀。只是不能让它太自由,届时难以控制。专制政权对公、私两企可以做到收放自如,这是民主国家的自由经济做不到的。「共同富裕」是宣传口号也是心理战术,经常挂在嘴边,人们也就相信了。实际上,中国整个社会的确在逐步脱贫,最穷的地区,一般人的衣食能做到无忧,也算是一种成绩。中国对疫情的「清零」政策,令世界跌破眼镜,但是极权国家能「人所不能」。你看西方国家有足够疫苗,还是有不少民众坚决拒绝接受接种疫苗,政府不能强迫人民。这种问题在极权国家不存在,不说打那一针,政府下令让你堕胎结扎,让你绝子绝孙,人民都不吭一声,乖乖听命。极权政治利用无上的权力制造恐惧,让人服从听命。经济繁荣了,加上监控系统不断完善,宣传机构又在不停地麻痹人们的知性和感性,社会的稳定性自然增加。我认为中国真是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道路」,老百姓一方面尝到物质生活提高,日常生活便利的甜头,把那些令人烦忧的「人权」、「法制」、「尊严」问题都丢在脑后,或让給少数喜爱思考的「异议人士」,让他们去背负那沉重的十字架。说实在的,对于中国前途,我是忧喜参半,喜的是普通平民生活逐渐富裕,步入小康,忧的是中华文明渐渐失去它原来的醇厚、斯文,而沉沦到庸俗、市侩的低端层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