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中美作为排碳大国必须加强气候合作
全球最大的两个排碳国中美两国在格拉斯哥气候峰会进入尾声时出人意外地发表了强化气候行动联合宣言,为受新冠疫情以及国际地缘政治分歧影响的峰会会场带来了积极的信号,也逐渐改变了中国在第一周谈判期间给外界的被动低调的感觉。
中美在最后一刻达成共同声明究竟是临时发挥还是历经艰辛谈判之后的瓜熟蒂落?出席格拉斯哥气候峰会谈判的中国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王毅先生接受了法广的采访。
法广:王毅先生,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法广的专访,中美此番在峰会进入尾声时发表共同声明是要给峰会一大惊喜还是由于双方谈判进展特别艰难?如果艰难的话能否披露在哪些领域分歧重大?
王毅: 我想双方达成这样的协议当然不是双方的一时的心血来潮,这是大家长期努力谈判的结果,特别是美国拜登政府重新返回巴黎气候协定之后,中美在今年四月就达成了加强气候合作的协议,正如解振华主任所言,从此之后,他与拜登几乎每十天都要见一次面,核心问题当然是要加强双方之间的合作。我想中美作为全球的第一,第二大排碳国相互之间必须合作。至于双方之间的分歧是否重大,答案是肯定的,总之要比过去奥巴马时代,或者更早一些时期要艰难得多。双方之间确实有很多的分歧,双方的诉求也不一样,无论是中国自身也好或者是国际大环境也好,都使中国处于不利的状况,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中美能够达成协议,我认为是十分不容易的。我们也是延续了巴黎协定的遗产,巴黎谈判前夕,我们就是签署了中美,中法,等多个双边协议或者小多边的协议,以此来进一步推动全球谈判的进展。希望这一次中美也能够为多边协议的达成作出大国所应该有的贡献。
法广:您可以具体的介绍一下中美此番签署的加强气候活动的共同声明同今年四月签署的气候合作协议相对比有哪些不同?
王毅:四月份的声明主要列出八个合作的领域,但是,缺乏具体的实施机制。这次制定的十六条规定中有一些具体的合作机制,更加细致化,比如说,涉及到法律,政策的交流,特别是设立工作组,为未来的合作奠定了基础,其中涉及一些大家十分关注的题目,比如说甲烷,煤炭等等,最重要的是要在务实地基础上来提高力度,其实中美合作声明也为格拉斯哥峰会最终决议提供了一个样本,也就是说,不能光喊口号,还必须考虑这些口号是否能够实现。就拿发达国家提出地一千亿美元的资金援助问题,谈了十多年都不能敲定,所以如果连这个目标都不能实现,那其他的问题如何解决?另外一方面,中美达成协议的前提是以双方各自的一些气候文件作为基础,美国政府有长期减排的策略,中国最近也发表了五个文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碳达峰与碳中和工作的指导意见,这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顶层设计,文件十分复杂,很难读懂,他的间版不久后应该会出台。至于中美声明为何在峰会进入尾声时才宣布?我们当然是希望能够尽早宣布,但是,也只能受制于谈判的进展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