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曾智怡台北18日電)四大公投遭否決,其中重啟核四、三接遷離2案與能源轉型相關聯。學者認為,這代表民眾普遍認同能源政策,呼籲政府在推動綠電、淨零碳排路徑、碳權交易、碳捕捉技術時,都應加快腳步,以符合國際趨勢與產業日益提升的用電需求。

四大公投結果晚間揭曉,重啟核四、反萊豬、公投綁大選、三接遷離等4案,均未達到同意門檻。

台灣經濟研究院長張建一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認為,從重啟核四、三接遷離公投結果可發現,民眾普遍認可台灣能源政策轉型方向,才會投下不同意票。

按照目前能源轉型政策,綠能發電占比須在2025年達20%,張建一表示,現階段進度的確稍微落後,但這與COVID-19疫情有關,即邊境管制導致太陽光電、離岸風電施工進度不如預期;未來隨著用電需求越來越大,加速綠電推動勢在必行。

全球已有逾百國宣布2050年達到碳中和目標,台灣今年4月也加入此行列,政府預計明年初釋出淨零碳排目標路徑。

張建一指出,台灣淨零碳排路徑的擬定之所以較具挑戰性,原因包含機車數量多,反觀日、韓機車數量少,各國狀況不一、會有不同考量,但仍盼政府盡快公布減碳路徑,讓民眾、企業及早因應;另外,歐盟即將啟動碳關稅,台灣也應思考碳權交易市場可行性。

張建一說,「科技的進步會讓能源轉型越來越快」,且能源轉型與ESG(環境、社會和企業治理)緊密連結,更別說企業注重ESG為國際趨勢,富含巨大商機,政府應投入碳捕捉研究。

談及氫能,他指出,目前氫能技術、儲存都是問題,但韓國政府正極力發展氫能,台灣更應加緊腳步研究太陽能、氫能、離岸風電等次世代能源。

面對國際減碳潮流,幾近零排碳的核電是否有翻轉機會?張建一認為,現階段核能並非國際趨勢,首先是核廢料問題,目前採用核分裂技術、半衰期非常久,不利於存放。

至於半衰期較短的核融合技術,張建一說,歐洲已開始嘗試,安全度有提高,但一樣須興建核廢料貯存場;換言之,目前人類科技尚無法解決核廢料問題,端看未來科技發展才能判斷核能未來。

至於台灣的能源發展,張建一指出,需著重在經濟、生態環境尋找平衡點,例如興建三接,天然氣不僅空氣污染較低、也符合減碳趨勢,隨著未來海外投資、在地投資雙增加,「電就要準備好」,天然氣是極為合適的橋接能源。

展望未來,張建一說,國際供應鏈對綠電要求越趨嚴格,台灣會一步一步改善,從燒煤、天然氣,到各種再生能源的使用,兼顧國際趨勢與產業日益提升的用電需求。(編輯:林克倫)110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