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09T03:06:58Z

路透北京12月9日 - 中国国家统计局周四公布数据显示,11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涨2.3%,低于路透调查预估中值2.5%,但依然创下15个月最高水平;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6%,非食品价格上涨2.5%。而PPI的高位回落显然让市场松口气,预计拐点已现。

2021年11月3日,北京,顾客在超市内选购商品。REUTERS/Thomas Peter

分析师指出,受季节性因素、成本上涨及散发疫情等共同影响,11月CPI涨幅明显扩大;因保供稳价政策落实力度加大,煤炭、金属等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势头初步得到遏制,PPI涨幅则有所回落。略显合意的物价数据让市场感到宽慰,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情况下,这也给货币政策提供了空间,进一步降准甚至降息预期仍在。

统计局网站刊登新闻稿显示,11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涨幅回落至12.9%,略高于路透调查预估中值12.4%。

中国PPI同比涨幅今年势如破竹,“3月破4、4月破6、5月到9、9月破10”,10月再度上攻至逾26年高位13.5%。

11月详细数据: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3%(路透调查中值为2.5%)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12.9%(路透调查中值为12.4%)

--CPI环比上涨0.4%(路透调查中值为0.3%),PPI环比持平

--CPI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4%,非食品价格持平

--11月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1.2%,上月为1.3%

以下为分析师评论摘要:

--中信证券固定收益部宏观研究员 马汉平:

11月通胀剪刀差有所收敛,CPI在食品项上涨和去年同月低基数的共同影响下同比涨幅扩大,核心CPI稳中趋降;PPI则由于黑色保供稳价环比止涨,石油等燃料受境内外疫情影响对物价的环比拉动力有所减弱,环比走势上看CPI和PPI的通胀压力均有所减弱,该趋势在12月初仍在延续,但考虑到近期宏观政策对稳增长的诉求提升,且春节消费临近,物价走势短期可能有一定支撑,中长期趋势上二者剪刀差仍将继续收窄。

--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

CPI同比增幅有所扩大,除了基数效应外,有两大影响因素:一是非食品价格上涨较快,表明PPI持续高涨已经部分传导到下游,这从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中的生活资料价格上涨1%可以得到佐证。

二是分类别商品中,交通通信价格涨幅较大,同比上涨7.6%,这主要是受原油价格11月有较大幅度上涨有关,也说明这部分成本在快速传导至终端消费品。未来CPI的走势依然将受到这两个因素的影响。

此外,明年下半年,随着猪周期的逆转,食品特别是畜肉价格将进一步上拉CPI。CPI环比中的看点,一是整体走势温和,二是食品价格特别是猪肉价格上涨较快,三是受原油价格上涨影响交通通信类上涨较快。因此,明年CPI大概率温和上涨,但不至于像上游那样明显失控,终端需求不足仍将主导消费者价格指数的走势。

--德国商业银行亚洲高级经济学家 周浩:

PPI略高了一些,环比还是持平,也就是说上游价格并没有像煤炭显示的那样快速下滑,上游还是处于紧平衡状态。PPI大概率已经见顶,但下行的速度还有很大不确定性。

CPI预计12月还会再下来一些,主要受菜价等放缓的影响。

对于货币政策来说,目前是一个比较好的窗口期--在CPI没有明显上扬、PPI见顶的这一段时期,货币政策可以相对宽松一些,保增长更重要。

--方正中期期货金融衍生品研究员 彭博:

PPI同比涨幅主要由于10月以来国家重点对煤炭以及大宗商品一系列调控措施效果显现,煤炭价格下跌带动相关大宗商品大幅下挫,从而使得PPI走弱。从近几个月商品价格持续走弱看,后续PPI价格仍有望继续回落。CPI方面整体走强,因蔬菜和猪肉价格上涨,但近期猪肉价格和蔬菜价格有所回落,我们预计后续CPI仍将维持较低水平。

--中国银行研究员 范若滢:

CPI同比涨幅走扩,主要是食品价格上涨推动。展望未来,冬季肉类腌制、节日消费等对猪肉需求将起到提振作用,年底猪肉价格有望继续环比上升;但由于年底翘尾因素影响减弱,预计12月CPI同比涨幅将略有回落。

PPI同比涨幅回落,主要是保供稳价政策取得初步成效以及翘尾因素影响减弱等因素影响。其一,各地区、各相关部门大力推进保供稳价取得初步成效,煤炭产量和市场供应量稳定增加,动力煤期货结算价呈下降态势,带动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等行业的涨幅明显回落;其二,11月份翘尾因素为1.2个百分点,较上月减少0.6个百分点,翘尾因素影响减弱直接拉低了PPI同比涨幅。

基本判断是,PPI涨幅拐点已现。考虑到未来国际大宗商品继续上涨动力减弱、国内保供稳价政策持续显效,PPI涨幅或将进一步回落。

--上海证券宏观分析师 胡月晓:

物价如市场预期上涨,也印证了市场担忧的通胀,不过CPI的上涨并不是PPI传导的结果,而是气候异常带来的当季农副产品的异常回升结果。PPI虽然仍居高位,但比上期回落,从大宗商品运行趋势看,已是拐点来临。

目前高通胀的趋势不会延续,经济低迷时期防通缩是更主要的。2021年的通胀主要在于工业品,工业品涨价受大宗商品金融属性的影响,在中国决定此轮工业品价格指数高位的关键商品是煤炭和钢铁,这两类商品上涨都不是需求上涨的结果--前者为集中度上升定价权提升、后者为供给临时冲击。未来PPI下降趋势比较明确。

--中泰金融国际研究部高级副总裁 纪春华:

CPI涨幅继续扩大,主要受猪肉价格转涨,以及进入冬季蔬菜供给收缩导致。随着春节的临近,猪肉需求提升或继续推高猪价,带动CPI处在相对高位,但不具备大幅上行空间。

PPI增速有所下降,主要由于国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带动生产资料价格下降。随着未来上游供应链紧张部分缓解,及去年基数逐渐抬升,未来PPI或能继续稳步下降,但下降速度仍将取决于经济开放程度。

--华宝基金首席经济学家 李慧勇:

总体趋势与预期比较符合。供求不匹配导致PPI大幅上涨的趋势,在10月份一系列保供稳价措施后得到遏制,上游原材料涨价压力得到明显缓解。此前下游受到比较大的负面影响,伴随保供稳价见效后,上个月PPI已经迎来拐点,明年全年平均2-3%,总体上呈“前高后低”趋势。

至于CPI,中国是全球制造业中心,消费品这块不太会有通胀压力,中国CPI主要受食品的季节性波动影响,其次会受PPI传导,CPI也会呈现疫情正常化趋势,明年涨幅全年平均涨幅2%左右。目前的涨幅和此前都有不正常因素影响(此前主要受猪肉价格下跌影响,使得压低了CPI 1%左右,但这个月又大幅反弹,同时受去年基数一下子从负到正的跳跃在预期之中,不用过于担心通胀来了),核心CPI正常化,2022年会回稳到2%左右。

给货币政策提供空间,PPI通胀迎来拐点后,对货币政策的掣肘提供缓解。货币政策最终还是取决于经济增长,经济下行压力是中国当前主要矛盾,有必要用降准降息来稳定经济,下一次降准明年一季度,降息会等现有政策的结果再看,需要的话预计3-4月会降。

相关背景:

--周一召开的中国政治局会议中提到明年工作重点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不难看出明年中国稳经济大盘的压力正在加大。而中国总理上周五提到、周一即火线祭出的年内第二次降准显然是对稳经济的具体注脚。

--随着年末中国第二次降准尘埃落定及政治局会议落下帷幕,央行随后并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稳增长政策组合拳下LPR下调预期再升温,未来宽松节奏亦浮想联翩。

--中国官方智库--社会科学院在2022年“经济蓝皮书”中预计,中国经济今年增长8%,明年增长5.3%左右;2022年物价总体温和上涨,PPI涨幅下降,CPI涨幅提高,分别上涨5.0%和2.5%。

--中国央行研究局局长王信日前表示,下一阶段将密切关注欧美货币政策可能收紧的影响;通过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搞大水漫灌,可有效避免高通胀和严重的资产价格泡沫。

--中国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元旦春节两节临近,消费增加,预计猪肉价格还将维持当前水平,大幅上涨可能性不大。

--就煤炭价格机制等问题国家发改委日前频繁发文,包括与专家座谈、企业调研、重点煤炭企业座谈会等,就完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听取各方意见建议。

--中国制造业持续面临的原材料高价和用电紧张压力在11月得以缓解,并体现在新出炉的官方制造业PMI数据中。制造业价格指数大幅回落,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52.9和48.9,分别较上月低19.2和12.2个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