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16T01:43:08Z

路透北京12月15日 - 资产与债务错配令中国恒大在债务泥潭中越陷越深。在经历了“自救”与“躺平”后,恒大在危机边缘的处境愈发艰难。尽管国资色彩浓重的风险化解委员会已正式成立,但这并不意味着国资已伸手营救。

2021年9月23日,苏州太仓,恒大在建住宅项目。REUTERS/Aly Song

在经过初期摸底之后,中国政府层面正对恒大的资产和债务情况进行更深入评估。多位知情人士对路透称,要了解企业在不诉诸抛售业务情况下的偿还债务能力后,再考虑国资救助的必要性和具体行动方案的可行性,而以往的国资重组方式不一定适合现在的可流动资金严重匮乏的恒大。

其中消息人士称,从目前了解的情况来看,恒大自身的资金匮乏情况比此前外界认为的“更为复杂”,要对其进行更深入明晰的资产剖析,包括可变现资产、是否存在隐匿资产等。

“目前并不急于推出任何处置方案。”该人士表示。

虽然恒大的债务相对清晰,但需要更多时间来全面追溯其资产状况。另一位知情人士也指出,目前最关键的是了解恒大“真实的资产情况”。未来即使由地方国资出手也可能只是“部分出手”。恒大的可流动资金严重匮乏,以往的国资重组方式不一定适合现在的恒大。

该人士进一步表示,方案还没最终确定,但非常明确的是,“绝不允许有可履行债务的能力却不作为的行为”。至于具体落实什么样的措施,“现在还不好说”。

目前来看,恒大可能剥离的业务,涉及物业管理部门及电动汽车制造部门。而作为房地产开发商的创始人,恒大主席许家印的个人财富规模尚未清晰,此前他曾将5亿股恒大股份抵押,并通过出售包括艺术品、书法和三套高端住宅在内的奢侈品资产来变现资金。

一位长期从事国资并购研究的政府智囊专家表示,有国资公司参与的风险化解委员会并不意味着就是最终方案的参与方,“救也要有救的逻辑”。

在广东省政府向恒大派出工作组之前,路透引述消息人士表示,地方政府已被要求帮助安排所在省份的国有企业参与恒大重组和资产出售。各地政府根据当地项目的不同情况和条件,通过地方国资介入进行重组、资产出售等。

**救急还是救穷?救产业**

由于中国房地产行业的特殊性以及恒大业务板块的多元化,政府层的出面更侧重于救产业、救经济,避免溢出效应,而不仅仅局限于对企业自身的“救急”或“救穷”。

投行摩根士丹利的研究报告认为,在防范房地产溢出风险方面,由于银行系统对房地产的风险敞口仍然可控,叠加周期性政策逆转,以及对部分高风险即将违约的开发商开启有序的债务重组,中国应可稳定预期,避免房地产行业连锁冲击。

“在经历一年的快速去杠杆后,2022年中国宏观杠杆率将企稳。”报告称,在2021年下降10个百分点后,预计宏观杠杆率在2022-23年将稳定在282-283%。看季度节奏,在政府债券前置发行的带动下,债务/GDP比率可能于明年上半年小幅上升至286%。

9月以来,身负逾3,000亿美元债务重担的恒大和其他资金紧绌的中国房企备受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牵动金融市场并产生连锁反应。尽管中国监管层多次表态以安抚投资者,但市场疑虑未消,惠誉稍早将恒大评级调低至“限制性违约”状态。

标普全球评级最新表示,由于下半年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困境加剧,到2021年底,中国银行业的房地产不良贷款率可能会比今年年中增长逾一倍。

**国资如何出手?**

广东省政府此前向恒大派出工作组,其后有国资企业参与的恒大集团风险化解委员会成立,四大国企的参与被外界视作是广东超强国资阵容,外界普遍猜测恒大将正式展开重组。

不过,另一位了解情况的消息人士表示,目前重组是其中一种可能,并且重组计划有多种,形式还在制定调整中。

过往由国资出手接盘窘境企业的案例不在少数,不过此次恒大由于所处行业特殊、盘子过大且资金缺口状况严重,也注定以往的重组模式不一定适合恒大。以较受瞩目的海航集团破产重整为例,其核心的航空主业引入民企辽宁方大集团做为战略投资者,机场板块则是引进地方国资背景的海南省发展控股有限公司做为战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压实“企业自救主体责任”,透露出对恒大等类似风险事件的监管处置思路。会议并强调“有效治理恶意拖欠账款和逃废债行为”。

中国房企接连出现的美元债违约事件,一定程度上触发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敲响债券违约的警钟,中国监管层亦努力遏制影响,释放正面信号。但多家企业表示面临融资端和销售端的内忧外困,再做还款计划只能“另寻出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