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護署公布今年的珊瑚礁普查結果,指整體珊瑚生長健康穩定,物種多樣性維持於高水平。

調查發現個別地點錄得珊瑚白化的現象,但影響程度僅屬輕微及只限於局部地方,而所有普查地點均沒有破壞性捕魚作業痕跡,於個別地點發現有棄置漁網的情況,影響程度屬輕微,漁護署將安排承辦商清理。

普查於今年6月展開,為期5個月,普查範圍由北面的東平洲伸展至南面的果洲群島。在33個普查地點,9個位於海岸公園,包括海下灣、印洲塘及東平洲,涵蓋本港東部水域最多珊瑚生長的地方,記錄珊瑚覆蓋率和健康狀況,並記錄預先訂定的指標品種,包括20種魚類和無脊椎動物。

各個普查地點錄得的珊瑚覆蓋範圍由10.4%至82.9%不等,有15個地點錄得超過50%的珊瑚覆蓋率,其中5個地點位於海岸公園,而橋咀洲北更錄得最多的珊瑚覆蓋範圍,有82.9%。

普查亦錄得19個指定指標品種,最常見的為眉魚、蝴蝶魚、石斑、海膽、海參及寶貝螺,大部分石斑、眉魚、細鱗和笛鯛都在西貢牛尾海及本港東北水域,包括印洲塘海岸公園範圍內的普查地點錄得。

署方又在13個評估地點進行「珊瑚檢視」,今年的珊瑚色素平均指數為4.15,與去年相若,顯示珊瑚健康狀況良好及持續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