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綠色金融協會主席兼會長馬駿建議,香港可以與大灣區合作發展一個聯合性的碳市場,本港的碳排放企業,例如電力公司亦可以在有關市場進行碳交易;兩地亦可以發展「碳交易互聯互通」,初步可先讓國際投資者參與大灣區的碳市場,其後進一步擴展至全國性碳市場的互通,但由於全球未有統一的綠色標準,香港要將不同市場聯繫起來需要時間。

他又指,香港有潛力發展「自願性碳市場」,認為比起「合規性碳市場」的參與者更加多,可以同時服務內地及國際性企業,而本港的金融服務業在國際知名,慣用語言及合約等都成為優勢,相信可以吸納大量買家及賣家,當建立起生態系統,亦會帶動相關人手需求。

馬駿又說,多國央行已建立網絡,合作推動可持續金融發展,例如人民銀行計劃成立減碳機構,為綠色項目提供低廉的融資,歐洲亦希望做到「綠色量寬」。他提到,有需要向大型銀行提供一定誘因,特別是有銀行將綠色資產保留在資產負債表內,以滿足自身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因此建議人行量度商業銀行的可持續表現時,將綠色貸款視為海外項目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