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中国经济2020:34万亿新基建,与未被统计的1亿失业者
「中国或成为少数实现2020年GDP正增长的国家之一。但高涨的除了投资和出口,还有债务与失业率。」
端传媒记者 杨钰 设计师 郭瑾烨、Alice Tse 发自香港
這是端傳媒2020年終專題的第11篇,歡迎點擊訂閱專題。我們與你一起,關注一個時代的碎裂與另一個時代的新生。
2020年最后一天,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2021年新年贺词,称中国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实现正增长,预计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迈上百万亿元新台阶。两天后,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预计2020年中国经济增速2%左右——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预测不谋而合。
在大流行病令全球经济陷入瘫痪的2020年,中国或成为少数几个实现GDP正增长的国家之一。那么,拉动这一增长的力量究竟有哪些?增长曲线下的中小企业和普通民众又经历了怎样的困境?端传媒整理多方数据,为你展示中国经济的真实温度。
本文主要看点:
- 5G、大数据等新基建成为拉动投资的主力
- 房地产市场北冷南热
- 外商投资高涨、民间投资疲弱
- 出口在全球占比创新高
- CPI连环下跌,化妆品和珠宝却买买买不停
- 民众荷包大缩水,“1亿多人失业”
- 政府、企业、居民负债均大幅增长
哪些力量拉动了增长?
受益于严格的封锁和相对高效的疫情应对,中国大陆经历第一季度的停工、滞产后,经济于3、4月大面积复苏,人们戴著口罩走入厂区、格子间继续开工。宏观经济研究机构恒大智库预测,中国第四季度GDP增速或达5.5%,该智库同时指出,基建和房地产投资、替代型出口是这一年拉动中国经济的主要力量。
在拉动GDP增长的投资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是绝对主力。这是中国应对经济低迷期时常用的宏观调控举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国拿出四万亿人民币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拉动钢铁、建筑、房地产等行业生产,带来就业机会,从而驱动发展,安全度过全球经济震荡的时期。
过去十数年,生猛的现代化、城镇化已覆盖几乎所有铁路、公路和桥梁,“新基建”——成为政府在疫情后拉动投资的主力。2018年年底,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概念,即以高科技高技术水平为主的基础设施。2020年4月20日,中国国家发改委进一步细化了“新基建”的内容——5G、大数据、人工智能,及科学研究、产品研制等创新基础设施。民间分析机构往往也将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城际高铁纳入“新基建”的范畴。
2020年,中国各省市在新基建上的总投资金额高达34万亿人民币。其中,5G基站及大数据中心因技术已相对成熟且早有部署,成为投资的重点。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特别提及:“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这一部署与中国近几年遭遇的国际形势密切相关。2021年5月,美国以中国提供的5G网络装置可能用于搜集数据和从事间谍活动为由,禁止中方设备入境,同时开始游说其盟国。以华为为主的中资企业在英、法等数个欧洲国家遭遇困局,澳大利亚、日本、台湾等地也禁止网络运营商采购中资设备。另一边,中国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四部委9月23日联合发布《关于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培育壮大新增长点增长极的指导意见》,为5G、新能源等产业再次创造政策利好空间。
至9月,中国各省市累计出台的5G政策已达460个。10月,中国建成逾70万个5G基站,提前两个月完成全年的建设指标,这些基站多分布在东部沿海及南方省市。
这些信息科技产业的发展,涉及一个备受技术水平和国际环境掣肘的要素——芯片。中美贸易战伊始,芯片便成为中方被美方“卡脖子”的关键产品。2020年,中国政府更大力扶持芯片产业。8月,财政部宣布对半导体和软件公司减税,以期在2025年实现芯片需求7成自产——这一比例目前不足3成。
作为芯片的组成单位,集成电路的生产似乎并未因疫情遭受严重冲击。据企业信息平台“天眼查”,2020年前10个月,工商登记的新增了超过5.8万个集成电路相关企业,较去年增长33%,平均每天都有200家新的企业出现。
这场浩浩荡荡的芯片投资与生产,甚至被民间形容为“造芯大跃进”。热钱涌入,泡沫膨胀,大量项目最终破灭。官媒CCTV也曾报道南京德科码和淮安德怀的烂尾项目,其中淮安的项目有35亿为政府资金,工厂车间停放著大量还未拆开塑料膜的设备,员工也从近千人降至78人。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外商累计直接投资在9月实现了正增长,截至11月已快追赶上2019年全年,预期良好。在外部国际形势紧张的情况下仍能录得此增长,主要是由于在全球经济低迷之际,中国是实现正向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这些资金也如中国国内资本一样,多数涌入生物制药、半导体、新能源等领域。
火热的楼市与信心低迷的中小企业
除了信息科技产业,“战略性”的新基建亦带动了建筑业的扩张,其商务活动指数(PMI)4至12月连续9个月维持在60%左右的高景气水平。服务业也主要由电信、铁路运输及金融行业拉动。(注:PMI(采购经理人)指数是衡量一国制造业发展的最直接指标,非制造业PMI以商务活动指数来衡量。50%是一条荣枯线,以上为扩张,以下为收缩。)
与此同时,房地产投资向好。据天眼查,仅前三季度,中国便新增了30万家房地产相关企业,较去年同期增长11.19%。2020年,地方政府因疫情纾困、减缓税收而陷入比过去更大的收支赤字中,也愈发依赖土地财政。经济复苏伊始,青岛、广州、济南等不少地区在“房住不炒”的严控下仍悄悄松绑限购,后又因媒体集中报导而朝令夕改,政策“一日游”。
福卡智库经济学专家王德培解释,房企沿著“疫情—金融放松—房企财务成本降低—拿地资金宽裕—购房金融贷款成本下降—房企利润—集中拿地”的逻辑,在疫情后大幅扩张,“超发的货币为房价上涨买了单”。
这一趋势出现了明显的地域分布不均。房市的热潮主要集中在南方城市,尤其是以杭州为主的长三角城市群,和以深圳、广州为主的珠三角城市群。在严格的限购政策下,杭州、深圳均出现了职业摇号的投机者,亲友间股份制“众筹”摇号购房、再共享出售后收益的现象层出不穷。(注:买房摇号是一项房地产限购政策,每个有购房意愿的人会分到一个号码,由开发商随机抽号,购房者按照抽中的顺序来购房。)
而北方内陆地区除个别城市(如西安)外,房市则面临下跌的风险。在贝壳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楼市榜单盘点:二手房市场城市榜单》中,北方城市廊坊(跌8.4%)、青岛(跌3.8%)、济南(跌3.4%)位列跌幅前三。
在房企赚得盆满钵满之际,广大中小企业却迟迟得不到有力救助。
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7月底的“中小微企业疫情生存调查”显示,中小企业在第一第二季度均面临“订单减少”的需求困境,而这些企业获得各地政府纾困政策优惠的比例也并不高——46%的企业获得了税负社保的优惠,25%的公司享受到减租降费,而享受到金融支持的仅15%。
直到11月,民间投资才在持续低迷近一年后微弱转正。12月30日发布的第三季度“中小微企业疫情生存调查”显示,即使到了需求逐步回暖的第三季度,仍有2/3的小微经营者有融资需求,但3成以上难以得到融资支持。近7成经营者在第三季度营收未及去年同期水平的一半,近3成经营者甚至营收完全未恢复。他们对第四季度的经营情况信心也很微弱,对经营成本增长顾虑较大。
出口全球占比创新高,中国“替代”了那些无法开工的国家
据牛津经济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和Haver Analytics的数据,中国在全球出口总额占比于2020年4月达到18%的历史新高,后虽有下降但仍维持高位。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也显示,11月出口同比增长21.1%,已连续4个月录得超过9%的增长,是2018年2月以来的最高增速。
这些增长一方面来自世界其他地区医疗防疫、远程办公及相关节日的需求。以11月出口数据为例,增长主要来自居家用品、消费类电子、医药用品等防疫需求及圣诞节前夕的节日需求(塑料制品)等。
另一方面,“替代效应”也为中国带来了大量出口订单。华泰证券的分析报告指出,出口替代对冲了因疫情带来的需求下滑,是支撑出口的重要因素。由于印度、巴西、缅甸等制造业国家疫情严重,工厂难以开工,中国大陆成了主要替代选项。例如9月以来,原在印度生产的大批纺织订单转向中国,重新盘活了中国的服装产业。
“替代效应”也体现在机械、音响设备、航空器等机电制造行业。疫情期间国际协作难度增大,导致需下游生产商合作完成的产品难以生产,中国则依靠本土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承接了欧美的部分订单。
这一效应很可能会延续。多家证券公司的分析师对界面表示,2021年上半年,中国大陆的出口或持续增长。他们指出,是次订单增长的车辆零部件、机械器具、音响设备等具有较大黏性,出口可能大程度保留;服装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印度等地疫情平稳后可能流失,但在疫情平稳可能带来的外需增长会对流失形成对冲,因而至少对明年上半年的出口表示乐观。
珠宝销量与失业率齐飞
8月,北京奢侈品百货公司——SKP的Channel、LV等奢侈品店舖门前排起长队,媒体报导称主要因当时时值七夕及“涨价”传言。要客研究院院长、奢侈品专家周婷对梨视频透露,8月头部奢侈品品牌线下门店同比“两位数增长”,线上“同比三位数增长”,部分品牌更是“四位数增长”。
受国际疫情影响,高收入群体无法出国消费,金银珠宝和化妆品品类消费在中国持续走高。Kering等不少欧洲奢侈品品牌,今年第三季度的业绩均因中国的消费而拉高。
和珠宝同时热卖的还有汽车,主要因商用车消费拉动。2018年,中国国务院发布《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预计在2020年年底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淘汰不合排放标准的柴油货车100万辆。防疫物资运输及电商增长也推动了物流发展,2020年各类卡车消费均实现了两位数增长。
此外,各地方政府也在2020年纷纷出台补贴计划,推动农村汽车的消费升级,及新能源公交车的置换。工信部更表示将“启动全面电动化试点城市的申报”,“以公共领域电动化有效带动私人消费”。2020年11月,新能源汽车产量、销量分别同比增长75.1%、104.9%,刷新单月销售纪录。
预计在2021年,财政部将继续安排新能源汽车补贴高达375.85亿人民币,是2020年总补贴额的3.34倍。
在个别领域销量增长的同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却连环下跌。11月,CPI按年跌0.5%,出现2009年11月以来中国的首次通缩(注:物价持续降低)。纵然官方表示,这主要受猪肉价格回落和油价下跌的影响,但去除食品与能源的核心CPI走势也并不乐观,连续5个月处于0.5%的历史低位。其中,交通和通讯、居住、衣著三项分类的价格指数均在11月呈负值。
CPI是衡量物价变动的指标,小幅度(3%以下)的上涨被认为对经济有益,说明需求旺盛,完全平稳的价格则可能带来通货紧缩,导致破产与经济衰退。可以说,核心CPI的低走势将需求疲软写在了数据上。
事实上,早在2019年末,恒大智库的经济学专家任泽平就曾提出,中国CPI除当时受非洲猪瘟影响的猪肉价格外,呈现通缩的迹象。对于2020年的经济,他表示,资本市场相对实体经济吸收了更多的流动资金,加上小微企业和就业形势的黯淡,消费复苏艰难。
消费与收入直接相关,过去中国已呈现明显的收入分层和差距,疫情则进一步拉大了分层。据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7月底对前两季度的调研数据,中低收入者在第一、第二季度均面临财富缩水。年收入5万及以下的家庭,2020年第一季度收入仅为2019年第四季度的63.4%,第二季度更缩水至2020年第一季度的55.6%。
2020年2月至4月,城镇调查失业率连续3个月维持在6%左右,是自2017年有城镇调查失业率以来的最糟表现。而这一数据难以全面反映现实的困境,外界一直对中国官方的数据存疑。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师李迅雷团队于4月发表报告,指出彼时中国新增失业人数可能已超7000万,失业率在20%左右。报告引起热议后,李迅雷旋即发表声明澄清,说该报告“旨在对我国就业统计进行偏学术的探讨,并在特定假设情境下,得出对应的失业率水平估算”。据《新京报》报道,发声明时,李迅雷已卸任中泰证券研究所所长,但依然担任首席经济学家。
12月,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接受腾讯财经专访时表示,中国国家统计局调查失业率是对城镇人口的统计,但失业人群主要是非城镇户籍人口。姚洋指,北大国发院6月底在网上一项面向6000多人的调查显示,失业率高达15%,另有5%处于半失业状态,以全国7亿就业、其中5亿在城镇计算,“有1亿多人失业”。
负债高企,经济却“远谈不上复苏”
随V形经济曲线一同上涨的,还有债务。2020年,中国实体经济部门的杠杆率一路飙升,至第三季度已达GDP的2.7倍,较2019年年末增长24.7%,是仅次于2009年31.8%增长的历史次高位。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卞永祖认为,这些债务主要为实体经济的发展、稳定就业和支持企业现金周转提供了支持,是“特殊时期采取特殊政策的结果”。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中心的学者张晓晶、刘磊则进一步解释,除了政策要求,信贷增长与实体经济低迷的错配,也加剧了杠杆率。疫情冲击下,不少企业信贷的需求是用于纾困——例如给员工发工资、支付过去的债务利息等,而非用于商业扩张,这使得大幅高于往年的信贷增长与明显低于往年的实体经济活动间,出现不匹配,拉大了杠杆率。
CSC Financial的分析师Yang Rong表示,过去不良贷款比率很低的航空、娱乐、餐饮业及零售业,在2020年也看到显著的不良贷款增加,“大流行对经济结构的影响将是长期的、值得注意的。”
中信证券的债券研究提到,宏观经济杠杆率居高不下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不过,高筑的债台却没有转化为经济增长,多数流入了金融市场,形成“实体经济的低速增长和资产市值快速扩张的分裂情形”。信用风险、债务危机、金融体系的脆弱,成为关注的重点。
2020年末,中国大陆高信用评级国企华晨集团、永城煤电、芯片制造公司清华紫光相继被披露债务违约,引起资本市场的剧烈波动。
永城煤电暴雷后的一周多内,冀中能源、平顶山煤业等多支同类国企债券被低价抛售。山西省国资委为此特地发出《致山西省属企业债权人的一封信》,表态“高度重视省属企业债务安全”,以期安抚市场。12月29日,中国央行、发改委和证监会共同发布《公司信用类债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对信用债的信息披露内容、频率等作了统一要求,并将于2021年5月1日起实施。
据荣鼎咨询,2020年前10个月,中国债券违约总额达1200亿人民币。分析师Logan Wright表示,越来越多国企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通过私募进行融资,因而违约数据或被低估,预计2021年房地产公司和地方融资平台所发行的债券可能出现更多违约。
另据彭博社数据,2021年的偿债压力更大。预计至2021年11月,中国债券市场应缴付1726亿的还款额,其中约37%(639亿)来自2020年末债务违约未偿的永城煤电、清华紫光及华晨汽车。
前中国财政部部长楼继伟2020年末在“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上指出,过去一系列违约事件,在于央行监管不力,未能防范系统性风险。楼还表示,经过疫情,中国债务在积累,资产价格持续位于高位,但经济却“远谈不上复苏”,未来需“有序结束刺激计划”,再回“去杠杆”,减少金融泡沫,否则将威胁中国经济的运行。楼继伟演讲后半部分的直播被中断,翌日,全文文字版也很快在网上被删除。
除了政府和企业债务,中国居民的家庭债务也大幅增长,在2020年上半年,增长额度居全球首位。其中,中长期消费性贷款(购房、买车等)及经营贷款,同比增速均超过15%,消费性贷款则出现同比10%的负增长——这与前两个季度房地产快速增长、消费动力不足的情形相符。
政府以举债拉动GDP,是否能转化为经济增长的实际燃料?新基建和房地产等大型企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中小企业能在支援不利下熬过寒冬吗?民众收入急剧缩水,一亿失业人口如何重拾生活?收入分层,消费进一步折叠,低迷的CPI能建立“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经济新格局么?一些旧问题尚未找到答案,新问题已开始慢慢堆积。在全球疫情仍未看见曙光之际,伴随中国经济走入了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