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端网络观察:“防疫诡异”事件后,台湾网友是否越来越不信任《纽约时报》?
「从集资买广告“让世界看见”的窗口,到质疑它“立场偏颇报导失真”,台湾人对纽约时报的想法是否正在转变中?」
端传媒实习记者 邱芷萱 发自台北
疫情爆发十数个月,台湾以快速有限度封闭边境,并配合相关防疫措施,保住了基本日常生活的进行。许多国内外媒体对台湾是如何撑住将近一年的防疫行动感到好奇,同时也关心2021年开始,台湾还能维持“防疫模范生”的位置吗?
近日,《纽约时报》〈台湾靠封锁成功抗疫,但能持续多久?〉文中写道“在这个充满痛苦、失去和死亡以及大规模失业和国家经济萧条的时刻,台湾成了《迷离时空》(Twilight Zone)里的平行现实。月复一月,这座岛上的生活一言以蔽之,是正常的—— 诡异的正常 。”并提出质疑:“正是这种对抗病毒的惊人成功,让许多居民都感到不安:这座岛的好运还能持续多久 ?”同时,报导中更采访相关专家,对台湾现阶段的防疫政策提出不少质疑:
面对变异病毒漫出,更多阳性病例逃脱政府的防御只是时间问题,史丹佛大学医学院副教授王智弘 指出:“台湾能坚持这么长时间是很了不起的,但要再这么坚持六个月真的很难。”
国立台湾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詹长权 认为:“台湾应该开始在边境对所有人进行检测,而不仅仅是隔离。”
新加坡国立大学传染病学教授戴尔·费舍尔(Dale Fisher)将台湾严格的边境政策与新加坡更为“灵活”的做法进行对比,“如果你对自己的系统没有信心,那就会让你更难守住边境。所以我们会说,如果你只是想争取时间让自己做好安排,那就关闭边境,但是不要把它当成一种策略。”
台湾流行疫情指挥中心指挥官陈时中则在纽时引述的采访中提到:“台湾政府许多应对病毒的想法都来自『在黑暗中的摸索』。”
NYT报导刊出后,指挥中心发言人庄人祥亦特别回覆道:“整个疫情出现之后,也许我们因为有过去SARS经验,有比较保守的方式去处理,也采取比较严格的入境后居家检疫十四天,这也是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只是各国不容易做到,特别是欧洲大陆不容易,我们幸运是一个海岛国家,所以进到台湾之前可以做居家检疫的措施”
台湾网友批评纽时报导:见不得台湾好?
纽时中英文版报导一出,引起台湾众网民一面倒地批评 “见不得台湾好,吃酸葡萄的心理啦!”“为什么排名后段班的在笑第一名啊?”“只能说你们真的太不了解台湾处境了。台湾是个连要订疫苗都怕被中国找麻烦的国家。”“这不是单纯运气。它是听取科学,以及政府的迅速共同努力、强而有力的领导、公众的遵守,对中国和世界卫生组织的警戒以及人们愿意为集体利益带来一点不便的共同成果。”“纽约时报虽然找了一个华人来写这篇报导,但老实说这个华人学艺不精,纯凭西方的经验来看台湾, 当然会跟文里所说的情况一样,脱离事实。”
也有人针对文中的“lockdowns”表示异议,认为台湾并无像其他国家一样封城的手段:“台湾『锁国』与否不要那么早下定论,现在全世界是都朝向施打疫苗然后开放边境的方向前进没错,但距离全面开放都还有一段距离。等到全世界都开放自由流动了,若台湾还是封关,到时再批评台湾锁国也不迟。”
“扯到台湾持续『锁国』将遭到政经双重孤立的后果,更是多虑了,台湾自一九七一年被赶出联合国后,五十多年来一直拥有被孤立的丰富经验,反倒是透过成功的防控疫情,让国际间必须严肃认知东亚这座坚强岛屿的存在,包括这篇报导在内。”
另有人自嘲,因为地缘政治,令台湾本身在防疫资源上有所限制:“我们是孤儿,有得选吗?”“台湾现在还没灭亡,是因为我们知道死了没人救,要自立自强,不要被人家瞧不起,反正人家也不会帮你,才打造了现在世界第一的防疫体系。”“台湾拿几百万台币丢纽时,说 Taiwan can help,结果等到的纽时回应是:台湾锁国。”另有网民认为 2003 年的 SARS 经验 影响到此次防疫执行“因为曾被 SARS 吓死,所以美国人可能没办法那么了解,为什么台湾今天能做到这么多。”
同时,也有网民指出这篇报导“说到了问题,但太少讨论了”,并呼吁众人别一味排斥外媒的批判,而失去了找到防疫与经济平衡 的机会:“每个评论家的出发点不一样, Times 的用字写法到评论一般比较直接,但是深度是够的,端看个人怎么诠释。其实他也是在提醒成功之下不能安于现状,同时提醒政策制定者,国境终究要开(不管你叫他new normal 或是 post pandemic),怎么样做到保护国家且交流/经济发展的平衡。”
“台派不要那么无聊每天只会去肉搜作者笑美国说什么纽时CNN已经被中共收买了是大外宣之类的,看看别人的角度和建议嘛!每天都在自满是能够自满到哪一年,想统治世界吗?”“纽约时报已经戳中台湾防疫上的问题,若疫苗不能及时施打,台湾经济必受重大冲击!”
也有人表示担心 “台湾的未来在哪里?可以请政府多为人民想想吗?有时候借口是谎言,只是还没被拆穿而已。如果要让台湾更好,请政府积极行动和作为,别再让台湾人活在自我感觉良好的幻象里。”
另有网民指出这篇文章症结点在于台湾与新加坡的体质本就不同 ,不应齐头看待:“台湾又不像新加坡经济都绑在服务业,当然有本钱这样玩,如果疫情扩散开来工厂都不能运作经济只会比现在更惨。新加坡没外国人来就会断炊了,经济型态跟台湾差那么多没办法比较。”“新加坡的疫情防控没有问题,但这个国家的经济动能、社会体系和对外来人口的依存度几乎是全球独有的。Fisher不断的强用新加坡模式套在其他国家上,其实对议题讨论没什么帮助。”
然而,这些争论并不足以平息众网民的怒火,战场逐步由讨论疫情转到了这篇报导是谁说的?谁写的? 的争辩:
常驻台北的时事分析家及记者寇谧将(J. Michael Cole)在twitter发文质疑“I also wonder, Is it NYT policy to refer to Taiwan as "the island"(我也很好奇,纽约时报称台湾为“该岛”是有何策略)?”“Unsurprisingly, this article is being picked up widely by red media and content farms.(不意外地,这文章广泛地被红色媒体与内容农场抓取引用)”
纽时报导中“该岛”而非“台湾”的用语,让网民质疑此报导公平公正性“纽时早已是环时美国版”,更有网民怀疑为何重复地将功劳推给好运:“我发现很多反台湾的论调,尤其将成果归功于『好运』一说”,也有人对该篇文章的赞赏留言感到不以为然:“这是好文章吗?你是否漏掉内文写道台湾受益于纯粹的好运(sheer good luck)”。
还有网民翻出了纽时报导中引用的新加坡传染病学教授Dale Fisher的资历,他是世界卫生组织(WHO)下属的全球疫情警报和反应网(Global Outbreak Alert and Response Network)主席,并曾于去年二月进入中国调查疫情。同年11月曾受德国之声关于亚洲防疫专访〈为何台湾的防疫经验 欧美很难效仿?〉他认为台湾的防疫机制背后需要付出极大的社会成本,相对讨论其他亚洲国家,如: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香港、日本等更对病毒更有容忍度,然在影片中仍绝口不提“台湾”,令网民对其身分与立场质疑。
甚至有网民肉搜出撰文记者外派背景,并对其展开评论。除此之外,有人话锋一转,表示“几乎每个媒体都放错重点啦!去肉搜记者是谁,以前在北京待过在华尔街日报待过,去骂什么新加坡有什么资格说台湾,去说美帝自己烂得要死,去说那个史丹佛教授如何如何,这些都不是重点啦。”
另外,也有一部分网民表示“我根本不想管上面在吵什么,我只希望伴侣可以来台湾结婚,因为疫情我们已经错过一年了,现在都不知道尽头。”“我任职的旅行社都歇业了,复职遥遥无期。”“只希望疫情赶快结束,它已经打乱了很多人生规划”比起沸沸扬扬地追打那些报导,好些人更希望尽快回到日常,让人生计划回到轨道。
台湾网友为何不再信任纽约时报?
此争议事件不仅牵涉到台湾在国际上的防疫位置,其中台湾人对待《纽约时报》的态度也在数年间不断变化。事实上,在台湾提到《纽约时报》,许多人肯定记得在2014年台湾爆发太阳花学运后,有民众自发团队集资买下《苹果日报》头版和《纽约时报》国际版全版,意旨透过刊登广告〈Democracy at 4am〉(凌晨四点的民主),向国内外读者叙述太阳花学运的始末,更冀望向国际呼吁关注与支持,并在专案声明“我们国际见”。当时,该专案在不到一天的时间,便吸引了超过3千网民,集资近700万,成功登上两报头版,获得网民一片议论。
六年后的2020年,时值疫情爆发,年初因应WHO秘书长谭德赛认为台湾对他有种族歧视的公开发言,台湾有团队发起集资刊登纽约时报全版广告〈台湾人写给世界的一封信〉,意欲刊上纽时向世界声称“Taiwan can help”,团队表示该专案将“承载许多人的期待,我们准备向世界发声”。同样地,在不到一天的集资期间,便获得超过2万人赞助,近2000万达标,引起民众热议。
事实上,台湾从民间到官方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提升台湾在国际上的能见度和影响力,而两次刊登追本溯源,除了就相关议题的表态,更是台湾民间社会借刊登《纽约时报》,让台湾为“让世界看见”。只是两次事件随后也掀起网民讨论,在2014年的学运广告刊登后,众多网民专注讨论关于“纸媒是否能达到预想中的宣传效益,以及高度网络化的趋势,是否让在纸媒上所砸的募资是石沉大海?到底还有多少人在看报纸?”
来到了2020年,比起六年前,这样的意见更为分歧。许多网民还是很直接地联想到太阳花学运的刊登经验:“六年前,我们买纽时谈民主;六年后,我们谈的是台湾和世界站在一起还是只是砸400万用美国媒体和谭德赛吵架?”比起前者不同的是,更多网民对于纽时的立场提出质问:“为何是首选纽时不是CNN或是BBC?难道是因为怕不太中立怕被错误解读?那提供优质新闻的纽时就真的够中立客观吗?”
为何民众开始质疑纽时?那个能借以“被世界看见”的载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民众内心变质了?
我们将时间轴拉到2020年美国大选前,伴随着美选升温,台湾虽然避开了疫情,却深陷对抗中的中美之间,随着中美对抗升温,台美也越走越近,有关台海再度爆发战争的讨论喧嚣尘上,很多台湾网友欣赏川普的抗中姿态。
数据也显示,台湾已成为全亚太最支持川普的地方:10月15日,英国市调公司 YouGov 公布一项美国大选的意向调查,报告显示亚太区域的八个国家/地区(香港、菲律宾、泰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仅台湾对特朗普支持率(42%)高过拜登(30%),其他国家/地区皆是拜登的支持度更高,台湾从此被部分本地媒体或人士称为“亚洲川粉”(台译 Trump 为川普)基地。
纽时也曾在刊出〈为什么许多台湾人与川普和美国站在一起?〉为题的报导,指在美国大选前夕,特朗普对台的外交、经贸政策获得台湾政府及民众的广泛支持,却不只一次激怒中国,让北京祭出新一波军事威胁与文攻武吓。这些日益紧张的局面让许多台湾人开始觉得矛盾,甚至感到需要表明立场的压力,甚至是一些国民党支持者,也在看待两岸议题时更加倾向于执政的蔡英文政府和美国。文中的受访者更表示,台湾与美国越走越近是好事,她欣赏蔡英文执政以来对中国展现出的强硬姿态,今年也投票支持她连任。
就在这种夹杂着担心害怕等各种复杂因素下,台湾人看待纽时,注定不能像起初期待通过它让台湾“被世界看见”那么简单,纽时在美选前火力集中刊出大量批评川普的相关评论,这更令很多台湾网友深感复杂和不满,普遍认为纽时反而不愿去攻击更有“亲中形象”的拜登,甚至有网友表示喊出了支持拜登就是“中共同路人”的激烈说法。
在这样的背景下,纽时的一举一动都势必被台湾网友用放大镜检视,而就在选前最激烈的时期,纽时在10月24日刊登一篇〈大纪元时报:从反华小报到右翼影响力机器〉引发台湾关注,该内文声称《大纪元时报》支持特朗普,报导中指大纪元“这份出版物及其附属公司采用了一项全新的战略,包括创建数十个Facebook页面,发布令人愉悦的影片和诱人的标题党新闻,然后用他们来获取订阅,并将流量带回至其具有党派性质的新闻报导中”,并认为合其附属机构已成为“右翼媒体中的一支生力军”。
两日后,《大纪元时报》随即反驳道“《纽约时报》一直在寻求扩大进入中国市场的机会,并接受中国国有媒体的数百万美元的广告收入”,并且批评纽时“是用不合事实、含沙射影和歪曲报导的方式,试图抹黑竞争对手。应该将大纪元『写成一群华裔美国人珍惜第一修正案权利,成功地发展成为一家大型独立媒体的故事。』”
在纽约时报与大纪元之间,或许并非所有台湾人都会认为纽约时报更有公信力。端传媒曾透过数据分析,美国大选期间,由于台湾并不会对两位候选人进行正式投票,故,台湾民众对特朗普的支持度是否为真,不得而知。但就社群数据分析结果来看,台湾网友对特朗普的讨论热度确实高于拜登。而台湾的社群关注美选的主要信息来源,结果显示:《大纪元时报》为台湾民众在网路上获取美国大选消息的主要来源之一,尤其提及特朗普的文章最为热门。
在《大纪元时报》的相关内容中,特朗普被描述成一个能与中国对抗的强人,同时也伴随着描绘拜登的“亲中形象”,这样的塑造广泛受到台湾读者欢迎。在美国大选关于特朗普的讨论中,过往被台湾读者视为“世界之窗”的纽约时报,在社群上的影响力,反而在《大纪元》之下。
台湾知名政论KOL胡采苹的发言,或许可以说是一个台湾人对纽时情结的翻篇里程碑。她说:“谁再去纽时登广告我就跟谁绝交。或去抢劫他家,钱太多应该抢。”从“买广告”到心存质疑,台湾人对纽约时报的观感、对“国际媒体”的认知,或许正在悄悄地变化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