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王船”未能与其他区域共同入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这并不打扰信众们慎重地完成一次祭典。」
特约记者 唐佐欣、端传媒记者 何欣洁 发自高雄
台湾高雄茄萣区白砂仑万福宫,于 2021 年初举办“王船醮”仪式。王船醮,又称为王爷醮、王醮等,与台湾盛行的王爷信仰有关,目的为保境安民、驱逐瘟疫。万福宫的王船醮为不定期醮,上次举行已是18年前,睽违已久,地方上慎重待之。
台湾各地“王爷”传说起源有诸多版本,有综合各历史真人武将为英灵王爷者、有认为是起源于民间在清代暗祀郑成功,也有一说认为,王爷本身即为一种“瘟神”信仰。
王船,在王爷信仰中,是王爷往返天庭与人间的交通工具。祭仪开始前,庙宇必须先行造船,完毕后迎请王爷莅临,延请相关专门人士,依良辰吉时、沟通天地神人,施行相关科仪。接着,王爷(含王船)将会以遶境方式巡视庄境,即“代天巡狩”,奉玉皇大帝旨意巡视人间之意。最后,信众将王船送往海滩,以焚烧王船形式,送王爷离境,返回天庭。
外界不知其所然者,往往将相关祭典称之为“烧王船”,然而,焚烧王船的意义在于送王离境,亦只是祭典众多环节之一,只因形式夺目,才成为瞩目焦点。早在2009年,即有批评之声,希望外界停止使用“烧王船”一词,才能完整还原祭典精神。
王爷信仰盛行于闽南、台湾与马来西亚等滨海之地。2020年12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召开常会,评审57个国家申报的5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决定将中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然而,因两岸对峙、台湾非UNESCO成员等因素,台湾的王船科仪并未被列入此次申报范围。
值此全球大疫之年,地方再次举办古老的驱瘟辟邪祭仪,正当其时。庙方向外界表示,过程中众人皆虔诚祈求疫情早日退散,而在遵守防疫措施前提下举办相关仪式,亦可以起到安定信众民心、维系防疫士气的作用。
高雄茄萣区白砂仑万福宫,在2021年1月17日举行送王船仪式,为当地睽违18年的“王船醮”仪式画下句点。摄:唐佐欣/端传媒
高雄茄萣区白砂仑万福宫举行“王船醮”。依台湾民间习俗,王船是王爷往返天庭与人间的交通工具,故完整个祭典会包含造王船、迎王、王醮科仪、巡狩遶境、送王离境等。摄:唐佐欣/端传媒
一名病重的妇女,被亲友带到祭典现场,盼望能获神明庇佑、得以康复。摄:唐佐欣/端传媒
一名信众与他当日负责照顾的马匹相互依偎。摄:唐佐欣/端传媒
参与王船醮祭典,信仰圈内的男女老少皆各有其职。摄:唐佐欣/端传媒
庙前酬神,由高雄当地的东峰歌剧团演出歌仔戏。摄:唐佐欣/端传媒
王船遶境仪式,即王爷“代天巡狩”、巡视庄境,确保村庄内一切平安之意。摄:唐佐欣/端传媒
一群官将首在途中稍事休息。祭典所及之处,都会吸引摊贩聚集,形成流动的小型夜市。摄:唐佐欣/端传媒
一名信众在祭典的空档,卸下装备,稍事休息。摄:唐佐欣/端传媒
将王船拉到海边“送王”的仪式,仅限男性参与,且必须打赤脚拉船。摄:唐佐欣/端传媒
海滩上的王船,由信众合力放上添儎物资及金纸堆,准备随王船焚烧升天,以完成送王仪式。摄:唐佐欣/端传媒
信众来到海边,准备参与“送王”仪式。摄:唐佐欣/端传媒
送王仪式进行中,许多信众均存肃净之心,过程亦有禁忌。除了必须赤脚拉王船,同时也严禁呼喊船上的船代及水手名字、禁跨王船拉绳、居民及游客不能站得比王船高、禁止沿途居民在户外曝晒内衣裤等。摄:唐佐欣/端传媒
以焚烧方式送王船升天,象征王爷离境,返回天庭。摄:唐佐欣/端传媒
迎王仪式吸引周边信众参与,也吸引外地民众前来观看。摄:唐佐欣/端传媒
举办王船醮,需地方信仰圈内的人士同心协力。在祭典开始前,万福宫以掷筊方式决定正副主会、主醮、主坛、主普等人选,图中为负责主坛工作的信众。摄:唐佐欣/端传媒
参与仪式的当地孩童,戴了一顶白色的玩偶帽。摄:唐佐欣/端传媒
王船醮的主要目的之一,即为驱瘟逐疫,当地信众踊跃参与,四境与之友好的“交陪庙宇”也会慎重准备,派出各式阵头前来共襄盛举。摄:唐佐欣/端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