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戏称,Clubhouse意外引发“1949以来两岸最大规模的和平对话”,许多人第一次听见了来自“对岸”的真实心声。」

端传媒记者 陈莉雅 发自台北

图:端传媒设计组

一个没有墙的世界会是怎样?Clubhouse 短暂地见证这个时刻。

今年二月,语音社交软体 Clubhouse 突然间在中文互联网世界成了爆款,原因不只因为它的创新,而是中国大陆用户无须通过 VPN(翻墙)就能使用这个 App。也就是说,无论是谁,只要打开这款社交软体,立刻可以感受到真正意义上的“与全球用户交流”,这是其他已经受到中国政府屏蔽的大型社交平台如 Facebook、Instagram、Twitter 所无法做到的。

许多大陆用户将 Clubhouse 形容成“高墙中的裂缝”,抢在政府出手监管前,呼朋引伴加入这个平台,在上头经历一场魔幻的狂欢时刻。

不意外地,这时刻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2月8日中国政府屏蔽了 Clubhouse。此后,Clubhouse 就与其他社交平台一样,仅存于墙外世界。

尽管如此,这短暂的裂缝依旧留下几个足以写进历史的时刻,其中一个是如井喷般涌现的“两岸房”,许多大陆用户彻夜未眠,流连于上头,积极发言谈论政治观点,让两岸四地的用户真切地体验一次毫无限制的交流。

2020年6月4日台北自由广场,人群聚集以悼念六四事件的死难者。

2020年6月4日台北自由广场,人群聚集以悼念六四事件的死难者。摄:Lin Yen Ting/LightRocket via Getty Images

“平时人们对政治的回避和退却终于找到了一个出口,没有人说的是完全真理,但房间里的每个人都拥有一次让自己暴露在不同意见之下的机会。”

1.

2 月 6 日,网友@雅鸡仔儿饼在微博上写下这样一段话:“我不知道这样的环境能持续多久,或者说还有没有机会出现,但我一定会记得这个划时代的互联网时刻。”

这名网友口中的“划时代的互联网时刻”指的是前一晚 Clubhouse 上出现的“两岸青年大乱聊-所有人问所有人”聊天室(在 App 里称为房间)。

在这个房间里,一共吸引五千名来自两岸四地的听众——此为 Clubhouse 一个房间的最高人数上限——一起在线讨论两岸议题,话题五花八门,像是统独议题;两岸现行政治体制的差距,大陆民主化的可能,日以继夜地聊了近 72 小时。结束之后,不少用户另开其他房间,持续畅聊两岸议题。

有评论戏称 Clubhouse 意外引发“1949年以来两岸最大规模的和平对话”,几乎每一天,有数以万计的用户在不同房里,毫无限制地谈论政治话题,包含统独议题,香港反修例运动、新疆议题、六四天安门事件,民主与极权等中国互联网平台上罕见的话题。

这样的评论,和目前被形容成“寒冬期”的两岸官方交流状况,形成一种有趣对比。

27岁的谭奥航向端传媒谈起开启“两岸青年大乱聊-所有人问所有人”聊天房的经历时直言,这是一场意外,“我没预料到一切会这样发展。”

谭奥航,贵阳人,平时生活在广州,除了自由接案,也在 TEDx 担任志愿者,他自认是个关心公共讨论的人。“我平时就很关心人与人之间的讨论,也关心如何建立起有意义的讨论。过去我有时会对大陆的社交网络感到失望,主要是上头会有一种氛围是大家会觉得很危险,所以不敢说实话。”

2月2日,谭奥航加入Clubhouse,与许多人一样,他只是对这一个新产品产生好奇。

对于 Clubhouse 的第一印象,谭奥航说,“我有感觉到它确实很不一样,声音这种媒介是很亲密的,加上即时互动,更能够展现出一个人真实的情况。”

不过,由于 Clubhouse 采邀请制的方式,意即每一位用户必须通过朋友的邀请码才能加入,因此谭奥航刚加入时,放眼所及的还是与自身朋友圈有关的科技、新创等主题。此外,中文的房间数量也算不上多,形成一种与现实社会没差太多的“圈子感”。

若从 Clubhouse 的成长曲线来看,这种稍嫌单调、且具有圈子特性的氛围并不难理解。2020 年三月 Clubhouse 正式推出,当时全球只有 1500 名用户;2020 年十二月,用户数突破 60 万人,其中以欧美用户居多,中文用户寥寥可数。与当今的几个知名社交平台相比,这样的人数很难引发关注。今年一月中旬,由于一些欧美名人的进驻,Clubhouse 的确有在关心科技前沿的圈子掀起一波涟漪,但也不至于扩及到大众视野。

直到2月1日,话题十足的特斯拉创始人 Elon Musk 宣布在 Clubhouse 上开启房间,这成了 clubhouse 发展历程中的一大转折点。Clubhouse 立刻成了全球热点。人们像是抢购一档肯定上涨的新兴股票蜂拥而至,而中文用户也差不多是在这一天以后开始加入。

根据移动数据分析公司 App Annie 公布的数据显示,Clubhouse 目前的全球下载量(非实际用户数)已突破八百万次,从 2 月 1 日的 350 万次增长至 2 月 16 日的 810 万次。App Annie 估计当中 260 万用户为美国用户,其余为全球用户。此前,Clubhouse 的创始人 Paul Davison 也曾公开表示,二月份的用户许多是来自亚洲。

当中文用户数开始猛爆性增加,此前“单调”的氛围出现改变。谭奥航发现不同主题的中文房在短时间内大量出现,这让他感到兴奋,也跃跃欲试。

2 月 5 日,谭奥航微信上找了几年前在广州工作遇上的台湾人曹雅涵,他看到她也在 Clubhouse 上,主动与她讨论开聊天室的想法,“起先我们没想到香港,因为我们一个是大陆人,一个是台湾人,所以自然而然想说,彼此身边的朋友会不会对另一方有什么好奇,既然有了这个软件,想说那干脆一点,就是有个机会真实地问对岸朋友一些问题。”

当天晚间八时,谭奥航与曹雅涵开启房间,命名为“两岸青年大乱聊-所有人问所有人”。原先,他们只打算开一小时就好,预计晚间九时关闭房间。

一开始,只吸引了几十名听众,当中更多是大陆用户。对于此前没有在 Clubhouse 上主持过类似议题的谭奥航来说,起先没有预设具体要聊些什么,所以只好先聊聊两边天气差异,以及各自疫情的现况。接着,用户开始举手发表对两岸议题的看法,比较常见的讨论像是:“台湾社会近年为何出现反中的情绪?”“两岸人民如何该称呼彼此?”“两岸政治体制的差异与经济问题?”“美国在当中的角色?”此外,香港反修例运动使得与大陆矛盾加深,也让“香港究竟在抗议什么?”成为热门话题。

随着讨论越发热烈,房里的听众人数也开始增加。“中间我有一度觉得失控了”谭奥航坦言,建立聊天室以前的确想过这可能涉及到政治议题,而他内心也希望这件事能自然地发生,但不可控的用户数与发散的议题走向,还是让他感到有些手足无措。

但这份不安很快就被现场的讨论氛围给平复。房间里的听众多半非常积极发表看法,因而形成一种讨论氛围,即便偶尔有部分极端言论,很快地就会因为平台的特性——多对多、互动性、实时性——而受到其他用户制止,“比如说有人讨论到香港问题,有听众认为整起事件都是香港的阴谋论,但后来会有别的听众,讲出另一个说法校正。我觉得这是 Clubhouse 最可贵的地方。所以后来我开始把自己当成普通听众,听大家分享自己的想法”谭奥航说。

讨论进行一个半小时,已经超过谭奥航预计的时间限制,但他看到房里同时在线的听众还有几百人,于是就将主持棒交给其他用户之后,先行离开。大约晚间十一时,谭奥航再度回到房间,看到人数已经增长到了几千名听众。他心想这房间隔天应该就会关闭,没想到,隔天早上九点,房间不只持续开着,人数还不停上升。

自此,对谭奥航来说,这聊天室俨然已经跟他没有太大关系,反倒是房间已经自主运行出一套规则。“一开始我没有给什么机制和规则,就是让大家自由说话,但后来回去后现房里竟自主建立起一套『发言规则』:由大陆用户、港澳台用户轮流发言,每人发言有时间限制。”

隔天,房里的讨论内容也在其他社交平台扩散,如 facebook、微博上引发话题。网友“柏拉芋泥”在微博上写道:“平时人们对政治的回避和退却终于找到了一个出口,没有人说的是完全真理,但房间里的每个人都拥有一次让自己暴露在不同意见之下的机会。”

2018年9月6日在新疆喀什,数名维族女性在中共所称的“再教育营”上完政治教育课堂,离开营地。

2018年9月6日在新疆喀什,数名维族女性在中共所称的“再教育营”上完政治教育课堂,离开营地。摄:Thomas Peter/Reuters/达志影像

“我们平常接触到的中国听众有七、八成都是小粉红,我们看到的留言都是攻击性比较大,所以我们很想听当地人的生活分享。”

2.

随着讨论度上升,Clubhouse 很快掀起一波“两岸房”风潮,短短几天之内,以两岸为主题的房间数量开始上升。

实际上,在“两岸青年大乱聊-所有人问所有人”讨论的当下,另一批台湾用户也开了一个名为“听了一下两岸交流的聊天,觉得没救了”的房间。接着,又有大陆用户再开“没有救吗?——clubhouse有无可能成为自救+互救的第一步?”以及“听了”觉得没救了” room,觉得他们也没救了。”

除了这种相互串连的房间,还有不少以敏感话题如新疆、六四天安门、为李文亮医生默哀等主题的房间出现。人们讨论 Clubhouse 的重点从先前的产品导向,转向锁定在不同主题间的交流内容。

多种因素的作用之下,“两岸房”迅速占据 clubhouse 的版面。

一个显而易见的理由是,Clubhouse 在当时还没被纳入中国政府的监管范围,使得这里成了十几年来中文互联网中难得一见,还没被中国网路“防火长城”阻碍的社交平台,因为这一特点,出现大量中文用户注册。

在没有墙阻隔的情况只下,每一个加入聊天室里的用户,无论来自何方,都能询问其他用户任何他想问的问题,让用户们自由进行观点交流。而即时交锋敏感政治议题成了“两岸房”的一大特点。

此外,2 月 5 日晚间八时,台湾知名 Podcaster 百灵果跟“两岸青年大乱谈”同时间,开了一个名为“西藏跟新疆的朋友,我们想找你们过来聊天”的房间。百灵果邀请 clubhouse 上的西藏人、新疆人来分享各自的生命经验,并且讨论集中营的话题。当天,确实吸引不少新疆维吾尔族人以及新疆汉人用户,他们对此事有着差异的认知,由于话题碰触到中国社会的政治敏感区,加上百灵果自身人气,房间人数很快就达到人数上限五千人,不少用户因为无法进入房间,让这个聊天室的热度延伸至其他社交平台。

事后百灵果也公开分享开房的动机,“我们平常接触到的中国听众有七、八成都是小粉红,我们看到的留言都是攻击性比较大,所以我们很想听当地人的生活分享。”

百灵果的想法,某方面说明不少台湾用户沈溺于“两岸房”的理由——新鲜、真实。

自 1949 年以来,两岸分隔分治长达 70 余年,两岸民众长期隔绝。即便 1987 年台湾政府宣布开放探亲,但碍于两岸的政治现况,也没带来两岸大规模的民间交流。即便台湾几经政党轮替,但两岸官方交流在彼此政权“尚无定位”之前,依旧窒碍难行。

近二十年,两岸的民间交流大致分成三个部分,一个是 90 年代台商西进,另一个则是 2009 年之后前往大陆求学、工作的台湾人。根据台湾行政院主计处的统计,近十年台湾赴中国大陆工作的人数在 2012 年达到高峰,总计 43 万人,此后人数逐步下滑,直到 2019 年则是 39 万人。最后一个就是短期旅游。

撇除具有大陆经验的群体,一般台湾民众平时生活并不常接触到大陆民众,除了少部分的人通过陆生、陆客等交流管道。然而, 2019 年 7 月,中国大陆官方大规模限缩陆客来台“自由行”,长达 8 年的旅游交流嘎然而止。没多久,也暂缓陆生来台求学。紧接着,2020 年 COVID-19 在全球肆虐导致各国边境政策提升到最高层级,台湾与大陆之间不管是官方交流、民间交流皆降至冰点。期间,由于双方敌对气氛升高、共机频繁绕台,几度出现“台海战争”的几张局势。

此大时代的转变,落在社交平台上即是双方阵营的剑拔驽张。在中国的微博上,不时可见一些仇台的言论,反观台湾的脸书上也时常出现反中的言论。相较于此,Clubhouse 上通过“声音”直接对话与交流,反而让更多用户有“真实”、“理性”的感受。

2019年11月17日香港 ,示威者占领香港理工大学,一名示威者用塑胶覆盖自己,防止水炮车的蓝色染色液体。

2019年11月17日香港 ,示威者占领香港理工大学,一名示威者用塑胶覆盖自己,防止水炮车的蓝色染色液体。摄:陈焯煇/端传媒

她笑称,Clubhouse 的出现让她想起 2009 年第一次来台湾的时候,那些令人尴尬、令人开心的时刻,都再次出现了。

3.

张玲音与谭奥航同一天加入 Clubhouse。在加入两岸房之前,她每天泡在上头的时间不长。直到两岸房与其他讨论中国政治的房间出现以后,她时常忍不住听到凌晨一、两点还迟迟无法入睡。

“我感觉(两岸房)这一晚算是转折点。因为最早关心 clubhouse 的人大多是产品经理或 VC 群体居多,主要是讨论产品功能走向。是两岸房那一晚,我才发现原来上头的讨论是更有价值的,”张玲音说。

今年 31 岁的张玲音,安徽人,目前经营科技自媒体。她在就学期间曾经来台湾两次,第一次是在大学期间,来台当了半年交换生,第二次则是研究所期间,来台参加一个短期的夏令营。她笑称,Clubhouse 的出现让她想起 2009 年第一次来台湾的时候,那些令人尴尬、令人开心的时刻,都再次出现了。

张玲音观察,由于这几年两岸关系不停倒退,加上互联网环境的变化,使得双方的对话很难开展,间接推动 Clubhouse 两岸房成为“火爆”空间,“在大陆这边有两个因素,一个是所谓的国力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宣传,让大家觉得台湾是要依靠大陆的,大陆比台湾好得多,政治宣传那一套洗脑很多的年轻 人;另一方面是,新长出来的这一代的年轻人,小粉红越来越多。这种环境不是利于交流,他们只是相信他们相信的东西。人们的好奇心被一些很基础的东西,被小粉红的准则排除在外,导致大家在网上讨论的时候越来越喜欢抠字眼,你光是抠字眼就花掉全部的时间,就没有好奇留给真正值得交流的部分。”

由于 Clubhouse 即时语音互动的特性,多少透露出用户的部分“真实信息”,使得用户在上面的交流自然会有所克制。即便是出现仇恨言论,在房间设定的规范下,以及主持人与群众压力之下,大多能通过技术性的方式避免,这也是 clubhouse 普遍会给一些用户带来“理性讨论”的原因。

“我们在微信有组ㄧ个 Clubhouse 的小群,当时大家在群里说,天哪竟然还没有结束,竟然还在聊。我也看到我关注的人说,因为听了这个房一整晚而流泪了,就是觉得这样的房很久没有出现了。”张玲音说。

不过,张玲音认为,即便 Clubhouse 营造出理性交流的氛围是件很可贵的事,但总的来说,还是给她一种反覆打转的感觉,她感觉两岸房里很多问题不断重复出现,很难达到真正有深度的交流,“后来我就没怎么听两岸房。反倒是有一个全球华人记者的房间,就是让大家分享当地媒体的工作经验,这样的讨论会更有针对性,能针对主题获得知识与观点。如果是限定在两岸的一个房间,注定是会听到许多非常基础的问题。”

另一名大陆用户在两岸房里也表示,听了几天下来,发现大家吵的问题都差不多,两岸民众似乎在两条平行线,“只是不同的人,说着同样的话。”但另一名大陆用户则回应,如果微观来看这样的交流确实难以撼动两岸现况,但如果放长远来看,每一次的交流都加强两岸和平的可能。

2020年6月13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

2020年6月13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摄:Xu Congjun/VCG via Getty Images

在用户还对平台处于新鲜期的时候,正好是Clubhouse最有生命力的时候。

4.

Clubhouse 大量的两岸房对两岸的用户来说究竟是个怎样的存在,这个问题不那么容易回答,是促进交流,还是受限于现实只能在无解的问题中打转?

一名来自东北的网友说,加入两岸青年大乱聊后,是她第一次感受到原来大家可以如此平和、理性讨论政治议题,缓解长久以来因为无法为公共议题发声的“政治抑郁”:“这跟大家在不同平台上展现的面向是完全不一样,我看到的是人性善的一面”。另一名北京的用户回忆两岸房的看法,则明确指出平台本身的价值,“clubhouse 之所以能快速在大陆青年中受到欢迎,是因为总算有一个平台能让他们发言,逃离官方叙事之下的『中国人』形象。”

一个自由发声的平台,经常是大陆用户的事后回馈中反覆提及的重点。反过来对于台湾用户来说,两岸房的价值最常被提及的不是“发声”,而是“听见”。

今年 41 岁的吴老拍,台北人,文字工作者,同样是在 2 月 2 日加入 clubhouse。起先他基于新奇而加入 Clubhouse,但加入的前几天对这个平台没有太大的好感,平均一天大约使用 30 分钟左右,“刚开始我有去一些网红的房间晃晃,但当时总感觉,这不过是 KOL 们换另一个平台来扩大自己的粉丝群,有点互相取暖的感觉,甚至有种互相吹捧的感觉。”

自从加入两岸房后,吴老拍听到了那些“非主流”的声音,这令他深深着迷。这段期间,他时常在 Clubhouse 上待到凌晨三、四点,然后,只要听到令他感动(或惊讶)的言论,他不时地以摘要的方式纪录在个人脸书上,像是“在这里大家不是收钱说话的,一个人说自己想说的话,还有一群人一起听,而两岸四地的人听到彼此想说的话,这是彼此不再这么仇恨的第一步。”他笑说,第一次听到这么多中国自由派的人发言支持台湾维持现状,或不排斥台湾独立。

“对我来说,这算是一次空前的交流。过去也不是没有两岸开放、交流,但在现实社会中,你不会说因为去中国工作或遇到一个中国人,就随便跟他讨论政治,说自己支持台独。这是人性,我们不熟,为什么要讲我的政治立场,但在这个平台上,虽然匿名但又一定程度保留真实性,所以每个人都还蛮大鸣大放的。”

吴老拍说,听到一名声称是中共党员的用户,直说如果台湾对于目前大陆所提供的选项都不同意,那最终势必会走向“武统”一途,但同时也有大陆用户说自己听完很多台湾人分享之后,反而不觉得两岸非得要统一。

吴老拍认为,尽管目前 Clubhouse 尚未开放安卓用户,仅限 iPhone 用户,导致一定程度的门槛,限制了用户群体。但在用户还对平台处于新鲜期的时候,正好是 Clubhouse 最有生命力的时候“你看脸书或推特,现在早就没有这种(交流)效果。先不要说中共把这些平台墙掉,每个用户之间都有一道墙,但这道墙并不是中共筑的,而是在物以类聚的情况下,大家各自分享各自的观点,渐渐变成了同温层。”

被誉为“促进两岸民间大规模交流”的 Clubhouse 两岸房,终究是昙花一现。2月8日,距离两岸房首现的三天之后,大陆用户纷纷表示已经连不上 Clubhouse,用户必需像使用其他社交平台一样通过 VPN 绕开中国的防火长城,才有办法连上。

顿时间,Clubhouse 上的中文房间数量,尤其是涉及到中国敏感政治议题的房间少了许多,大陆用户数量也少了。“现在我身边朋友越来越少用了,它不太有机会实现一个社交产品从少数尝鲜者到大众的一个流动,这点是蛮遗憾的。”张玲音说道。

不过,直到今天为止,还是能看到用户主动开启两岸房,只是房间主题转了个口气,仿佛是回忆历史事件一般,“你怀念的两岸青年大乱聊︱两岸未来的相处知道”或“两岸关系大和解,一起理性聊聊天吧!”

尽管两岸房还留着,但这些房间已无法带来前些日子的火爆与热度。2 月 17 日,微博上“#两岸青年大乱聊”话题已经遭到删除,在此之前,三天就累积了几万则的讨论,如今已无法搜寻到任何结果。

面对这种转变,吴老拍倒是还是保持正面的肯定,“房间会消失,但真实的声音会留下。”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张玲音、吴老拍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