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争议后九年,台湾凤梨由市场宠儿成为“两岸水果战争”前线
「自中、菲“黄岩岛事件”后,台湾凤梨抓住机遇,一步步打开中国大陆市场。然而在今年春天,凤梨历史或许必须再翻过新页。」
端传媒记者 何欣洁、陈莉雅 发自台北
2月26日,中国海关总署动植物检疫司发布通知,决定2天之后,即自2021年3月起,“暂停台湾地区菠萝(凤梨)输入大陆”。 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表示,这是因为海关多次从台湾输大陆的凤梨中检出有害生物,而“有害生物一旦传入,将对大陆农业生产和生态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台湾农委会主委陈吉仲迅速回应,称中国海关总署单方面终止输入是不符合国际规范的作法,感到“遗憾、不解”。农委会官员表示,按照过往经验,若水果外销发生病虫害,通常会透过薰蒸、要求业者退运等方式处理,这次却以行政命令单方面终止输陆,相当罕见。
海关总署所指在台湾凤梨中发现的“有害生物”,是大洋臀纹粉蚧(Planococcus minor)、新菠萝灰粉蚧(Dysmicoccus neobrevipes)和菝葜黑圆盾蚧(Melanaspis smilacis)三种介壳虫。介壳虫,在台湾是常见害虫,常寄生于凤梨、释迦、荔枝等作物,前两者也同时在中国大陆现踪,第三种仅在台湾出没。
这对于许多产地农民来说,不啻是晴天霹雳。因为,凤梨的产季即将来临,这些预备销往大陆的鲜果,即将在清明节前后进入盛产期,滞销危机迫在眉稍。面对此一局面,不少台湾民众第一时间质疑,是否因为政治因素而导致凤梨输陆急喊停?陈吉仲回应,“除了政治订单以外,大部分两岸贸易都是市场贸易,没有任何政治因素在其中”,陈吉仲并向对岸喊话,期待能从“市场专业”角度来处理此一议题,不要让农民因为“非市场因素”而受害。陈吉仲的措词谨慎,希望将问题框定在“市场”范围的手势,十分清楚。
根据农委会国际处统计,过去三年(自2018至2020年),台湾农产“主要销陆水果”(即指外销途径中超过九成以销往中国大陆为主的水果),为槟榔、莲雾、凤梨释迦、凤梨、葡萄柚与柳橙。其中,凤梨外销的总量中,销往中国大陆的比例高达95.2%,近三年累积销往中国大陆12万2876公吨、产值1亿5523.2万美元,产量与产值均为六大销陆水果之冠。
但事实上,台湾凤梨年产量约43万公吨,年出口量则约在5万公吨左右,换句话说,外销的数量仅占全部产量的一成多。农委会向媒体宣布,已请国内电商平台、通路商协助销售,同时建置企业团购平台,预计可以拉抬一成左右的销量,并将产地价格稳定在近两年的平均价格上,不致于崩跌。
凤梨新闻正于台湾国内沸沸扬扬之时,另一个农业区,高雄六龟,也爆发莲雾遭到中国大陆方面的业者要求“延后出货”的消息。由于六龟当地栽种的品种系专门为外销而栽种,台湾人并不喜爱,万一真的销陆受阻,是否可以顺利推动内销?目前,高雄市政府回应,莲雾外销数量不比凤梨,目前受到影响的仅有1800多公斤,应该可以顺利消化完毕。
各类区域政治争议中,凤梨总成意外的主角
面对中国政府的封杀,台湾民间兴起“吃凤梨、挺农民”的热潮。除了安排各大通路消化这批凤梨,于26日举办完记者会后,农委会主委陈吉仲随即在脸书上呼吁“敬请国人作伙相挺台湾农民”,不到48小时之内,已经突破2.4万人按赞、三千余次分享;总统蔡英文也随后发布文章,指中国的举措“显非正常的贸易考量”,要大家吃凤梨、挺农民。
很快地,义美、大立光等企业便响应官方政策,预购了6600吨的凤梨。可以预见的将来,抢购凤梨作为一种“抗中保台”的行动热潮依然会持续。
大陆网友对此亦颇有议论。截至2月27日,微博上 # 大陆暂停进口台湾菠萝# 标签阅读1.7亿次,讨论1.1万条,# 国台办回应暂停进口台湾菠萝# 阅读1.2亿次、讨论3713条,两条话题都曾上过热搜榜。
知乎上有网友表示:“台湾主要是中南部在产菠萝...这些地方的人,选出的民意代表全部是绿营...我们每买一颗台湾菠萝,花出去的钱就直接用来支持民进党等台独力量。”另一位网友也认为,“这些台湾农产品很多是从东南亚进口的,他们利用惠台办的优惠政策做了黄牛中间商..本来就没必要找台湾,以前广西可是烂在田里的。”以“小粉红出征”闻名的帝吧,则将“台湾难波万”改为“台湾烂菠万”予以嘲弄。
除了“吃凤梨挺农民”,台湾也同时兴起“为何不把凤梨销往日本?”的疑问。但每个国家对于水果入境的检疫与商业标准各有不同,销往中国与销往日本的凤梨水准与规格也差别甚大,诸如甜度、水份、外观等,日本的要求都比中国严格太多。因此,在两岸贸易仍然如故的前提下,多数台湾农民与盘商都宁愿选择将货卖给标准相对“宽松”的中国市场,如今采收在即,才临时说要改成“销日规格”,能够顺利“转身”的凤梨,恐怕非常稀少。
为何台湾凤梨外销如此依赖大陆?还要从2012年的中菲黄岩岛争议说起。虽然自两岸签订ECFA后,许多水果都因当时友好的两岸情势、以相对“非市场性”的方式进入中国大陆,但凤梨销陆的格局之所以成形,与2012年的中菲黄岩岛争议高度相关。
黄岩岛位于菲律宾吕宋岛西方约100海浬、海南岛600海浬处,是南海中沙群岛中唯一露出水面的岛礁,具有高度战略意义,也是2014、15年间“南海仲裁案”的争议岛礁之一。中国、菲律宾与中华民国都宣称拥有该岛。
2012年4月,中、菲两国在南海黄岩岛海域发生争议事件。菲律宾政府以违反渔业规范与《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为由,预备拘捕进入黄岩岛海域的中国渔船,并与中国执法船展开对峙。菲律宾船舰后来虽撤离,让中国取得当地的实质控制权,但在2014年3月,菲律宾将南海争议提交国际法庭仲裁,指“中国对南海大约80%的战略水域声称拥有主权”且“实质控制八个岛礁(含黄岩岛在内)”的行为违反国际法,史称南海仲裁案。
争议同时,大陆国家质检总局于2012年表示,自2011年以来,“各地检疫单位多次从菲国进口水果中截获检疫性有害生物,如蚜虫、瓢虫、蚂蚁、凤梨灰粉介壳虫、香蕉肾圆盾介壳虫等”,宣布将对菲律宾水果严加查验,不符标准者将一律退运。菲律宾的香蕉、凤梨受到重大打击;而与此同时,台湾正值马英九政府执政,两岸关系和缓,中国大陆改向台湾采购凤梨,形成今日台湾外销凤梨有高达九成依赖中国的“黄岩岛体系”。
自2012年开始,台湾输陆凤梨数量便前景看俏,种植面积也止跌回升、缓步增加。2014年,当中菲为了南海仲裁案而关系紧张,两岸官方关系达到前所未有的友善,这样的乐观气氛中,在许多合作案中都引发青年学子对中共的疑虑,三一八学运直接由此引爆;但另一方面,产地农民因贸易红利而对凤梨“信心加码”,也是同时发生的事实。
自这一年开始至2016年间,台湾凤梨产量自9000公吨成长到29,000公吨,成长了三倍之多;而自2016年蔡英文上任后,凤梨产量仍持续增长,不过到了2018年即可看见成长幅度稍微减弱,来到32,000公吨。将凤梨的生长期(13至18个月不等)纳入计算,很明显可以看到农民的决策时间点,与两岸关系实有相关。举例而言,2016年收成的凤梨,农民是在2014年做的决定;2018年收成的,则是约莫在2016年做的决定。
不少产地农民直言,在马习会前后决定种凤梨、与“认为蔡英文很有可能当选”后决定要种凤梨,并不相同。不少人坦白,在观察到蔡英文可能当选时,对于凤梨是否还能继续销往大陆,不免前景看淡。不过,因为黄岩岛之后的贸易红利,凤梨仍是一支被看好的绩优股。
这也导致台湾中南部凤梨种植面积大幅上涨,从2011年的9000余公顷左右,成长到1.1万公顷。农地有限,农民做了凤梨押宝中国的决策,就并不能轻易转轨,它会影响到一年半后的收入,也相当程度让采购方可以用“到时候不跟你买了”来进行“非市场性”的操作。
截至2021年,台湾凤梨禁止输入中国政策上路前夕,销往中国的凤梨主产区,是屏东县、高雄市、台南市,这三区凤梨农民受到影响的程度也最大。总体而言,会销往中国的凤梨产季自三月底慢慢开始,清明节前后进入“大出”(指盛产期),六月才会进入尾声,这场“凤梨风暴”,或许要到年中才会完全告终。
凤梨外销:既“农”也“工”,一页台湾史
台湾凤梨销陆遇难,不但象征着“黄岩岛事件”后的凤梨外销体制到了转换时期;台湾政府、消费者对自家凤梨的非市场性“力挺”,也见证着国际贸易的典范转移。由过往信奉国际自由贸易的WTO时代,渐渐走向中美两强对抗、台湾疫后本土自信高涨的时代。而一直以来,台湾每一次面对国际局势的重大转变,凤梨都没有缺席。
台湾与凤梨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至荷兰时代,远航至此的荷兰船舰,带来了奎恩系(Queen)凤梨,此品种果皮、果肉较黄而多汁。但与大家印象中的“台湾凤梨”大不相同,今日关于凤梨的印象,主要来自日治时期自东南亚与夏威夷引进的开英系(Cayenne)凤梨,开英系凤梨果肉呈现淡黄色,叶片直立,除尖端与基部外,其余叶缘无刺,果目扁平。若要一个台湾孩子在图纸上画下他所认知的“台湾凤梨”,大约便会是如此面貌。
日本政府在台引入凤梨种植,与日俄战争、两次世界大战密不可分,也让凤梨成为一种同时具有“农业”与“工业”特性的作物。日俄战争后,台湾以砂糖出口的消费税、所得税、香烟专卖等事业,达成财政自立目标,并进入史称“黄金时代”之时期。在“黄金时代”、“工业起飞”与日本军国主义抬头的历史背景下,凤梨既可作为军备罐头原料,亦可成为民生消费品,在此时进入日本政府规划视野,成为重点扶植产业之一。自1920年代开始,日本政府一改放任政策,陆续推动各项奖励与管制政策,推动新式凤梨罐头工厂设立。
此后十年之间,台湾凤梨产量直线上升,凤梨株式会社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凤梨农田间管理技术亦日益精良,1935年,台湾凤梨工厂已经过剩,乃至出现恶性竞争现象,总督府因此宣布实施统合制度,合并台湾数间凤梨公司,关闭凤梨工厂,彼时盛产凤梨的中、彰、投地带有不少农民因此失业。
同一时间开始,当时仍与台湾属于日本的石垣岛,其上的大同拓殖公司开始招募台湾移民,以“公司提供贷款、农民移居石垣岛十年”为条件,吸引农民前往种植凤梨。在“台湾关厂”与“石垣岛奖励”的一推一拉之间,前往种植凤梨的移民超过三百余人,成为“冲绳凤梨”的先锋队。石垣岛上的名藏、嵩田地区至今仍有完整的台人凤梨产业聚落,年长者算来是当年“凤梨移民”的第二代,形成今日日本国境之内罕有的“台籍农民村”聚落。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原属同一国境的台湾与石垣岛分别为异国统治,原本紧密连结的凤梨产业自此殊途。换句话说,今日台湾凤梨销日,所遭遇到的竞争对手“日本本土凤梨”,其实也可说是“出自台湾人之手”。台湾命运百年流转,惟凤梨的身影永远徘徊于台、日、中国大陆之间,至今仍成为两岸之间的争议主角。
回到战后初期,台湾本土结束日本殖民统治后,仍持续种植制作罐头用的开英系凤梨,农业试验所也把开英系作为育种母本,陆续选出台农6号(苹果凤梨)、台农11号(香水凤梨)、台农20号(牛奶凤梨)、台农21号(黄金凤梨),以及最广为消费者所知的台农17号(金钻凤梨)品种,开启战后“凤梨罐头”盛世。
在罐头经济的黄金岁月里,凤梨、洋菇、芦笋被称作“三罐王”,1967年占台湾外销总额的12.3%,而凤梨罐头更在70年代创下外销410万箱、4亿3千万美金的经济规模,一度成为世界龙头。
1970年代,受世界贸易自由化所波及,台湾凤梨外销量下降,部分糕饼业者开始尝试制作凤梨馅料,但对于早年的市场来说,凤梨虽然香气扑鼻、风味讨喜,但果肉纤维粗、酸度过高,不适合直接作为馅料,因此发展出以冬瓜做馅料的“凤梨酥”,运用冬瓜软糯清淡的特质,同时保存凤梨的诱人香气,又能修正粗酸口感,成为一般特产店常见的凤梨酥。
2009年后,中部知名凤梨酥业者兴起,带起一波“土凤梨酥”热潮,也拉动凤梨整体价格向上,不过,这仍属凤梨加工范畴,对于种植面积的影响也并不明显。凤梨“鲜果”开启外销盛世、进而拉动农民加入凤梨栽种行列,还是要追溯到前述的黄岩岛事件后,才正式开启。
近年来,在青果部分,最广受喜爱的则是金钻凤梨,其余香水凤梨、牛奶凤梨也有支持者。根据台北农产运销公司的统计资料,各品种凤梨虽大致能覆盖全年消费者需求,但在每年11月至1月间,仍有机会出现青黄不接的空窗期,供应量少。
不过,持平而言,即便是受惠于黄岩岛体制,台湾凤梨仍利用这数年之间,在大陆市场形成了一定程度的良好品牌印象。前“一米生鲜”的产品总监刘波,对中国小众、高端、产地直送且友善耕作的水果市场十分熟悉,有丰富的一线采购经验。接受端传媒采访时,他说,“台湾凤梨在大陆市场应该是消费最顶端,品控、口味的控制比较充分,中国的大部份到产地还是比较粗放,所以口味上并没有那么丰富。”
刘波观察,自2010年后,中国GDP开始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强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民众开始对食品安全有所要求,“加上当时雾霾很严重,消费者开始(对生活环境)有所觉醒。”自此以后,中国发达地区(如沿海城市)的消费者会特别重视商品产地,尤其是水果,“美国苹果、智利樱桃、黑龙江的米,只要能让消费者知道这个产地特别好的产品,肯定都是会特别标注。”
而台湾排名出口的水果名列前茅的凤梨、莲雾、芒果等,对大陆消费者也确实有品牌吸引力,“即便价格比较贵,大家还是吃得出来(台湾水果)口感与品质的不同。”
“我们在第一线作采购,除了台湾水果之外,我们会给全球产区做排名,再考量距离、供应链成本、品质掌控等要素,如果台湾凤梨短时间进不来,我们短时间或许会选择大陆产区或东南亚。”但刘波也认为,这样的禁令应该是短期的,而不会长期持续。
黄岩岛已成往事:台湾与凤梨,共同走向新时代
虽然如刘波这样的业界人士十分乐观,认为这场禁令“应该不会太久”就能恢复开放,但对于台湾农民来说,经过这场二月天的“凤梨风暴”后,对于“水果卖中国”的乐观心理,恐怕是再也回不去了。
若跳脱凤梨层次来看,放眼所有农渔产品,自ECFA开始,以让利、指定采购等方式,形成了一大批“两岸红利农渔产”,自此恐怕要暂时画下句点。毕竟,在产季开始前夕,以这种方式喊停贸易,对产地可说是不可承受之重。而在这段时间内,形成的产业惯性,也势必会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考验。
事实上,早在ECFA十周年前夕,中央大学经济系教授邱俊荣便告诉端传媒:“如果我们只和一个国家签自由贸易协定,那么国内的生产资源,便会尽力去迎合这个市场:如果这个市场要求的是高品质的商品,我们便会努力生产高品质的物品;反之亦然。”邱俊荣的分析,套用到凤梨的案例上,一样适用。
然而,汹涌的“吃凤梨挺台湾”民意,或许也能成为台湾摆脱此一困境的契机。
在2018年韩流、2020年疫情与美国大选后,台湾民间“抗中保台”的气氛,前所未有高涨。在这一波凤梨事件中,民众消化凤梨、“对抗中国”的动力极强,加以凤梨在传统台湾文化有“旺来”之意,是可以用来祭祀的水果,也是可以入菜、可以腌渍方便食材,甚至连做成果干后也能保留迷人香气,“凤梨干”已经是市场接受度相对高的产品,搭配“吃凤梨保卫台湾”的热情,消化掉原本预计销往中国大陆的凤梨,应非难事。
这些本地消费者看似十分“不理性”的消费决定,是否可以长久持续?台湾人经过几次“操兵”,是否会渐渐习惯以“保家卫国”的精神来消费本土农产品?一场凤梨风暴,是否会加剧台湾社会的反中情绪?面对全新的国际局势,凤梨再一次陪台湾站上风口浪尖,中南部的凤梨田,也成为当前两岸的新角力战场。
(实习记者何沛芸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