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00万美元拍得一幅JPG图档的背后:NFT与数位艺术将如何改变世界?
特约撰稿人 陈佳音 发自台北
6900万美元(约5.38亿港元,新台币19亿元),买家拥有了一个JPG图档的所有权。
拍卖公司佳士得在3月11日刚刚结束了首次NFT艺术拍卖,来自美国南卡罗来那州的数位艺术家Beeple的NFT作品《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在拍卖中打破纪录,成为在世艺术家(Living artists)的价格第三高作品,排名第一的是美国艺术家Jeff Koons在2019年拍卖的《Rabbit》,以9100万美元(当时约等于7.1亿港元,新台币27.8亿元)落槌;第二名则是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的《Portrait of an Artist ( Pool with Two Figures)》,亦于2018年以逾9000万美元拍出。
也在今年2月时,加拿大音乐家Grimes透过平台Nifty Gateway,拍卖了一系列结合了影像与音乐的NFT作品,短短时间内卖出600万美金。而Twitter创办人Jack Dorsey,也把第一条推特放在NFT市场Valuables上拍卖,截至目前的出价是250万美元(约1630个以太币)。
NFT(Non Fungible Token,非同质化货币)到底是什么?区块链作为一种技术,其实多年前就已经有不少新媒体艺术结合应用的讨论,不过直到去年下半年,随著比特币热潮,这个话题才引起人们真正的关注。相较于同质化货币,NFT用区块链去中心化技术,为任何数位物件上链(Mint),可以是一段影片、一张手机拍下的照片、一则推特(Tweet),或是一个GIF档,一只虚拟猫咪。因此每一个NFT都是独一无二的,成为一个数位资产,而资产的所有权会记录在区块链上。NFT使得原本被称为虚拟、数位的东西,成为了一个可以永久拥有、保存、追溯的资产。区块链去中心化的本质,让NFT的拥有者在拥有时不需要倚赖任何一个某天可能消失或改变的权力机构。如果以当代艺术市场的情境来解释,NFT使得作品不需要经过任何一间画廊甚或艺术家本人的验证,就可以在二级市场(例如拍卖平台)中自由转卖,而不用担心真伪的问题。
NFT使得原本被称为虚拟、数位的东西,成为了一个可以永久拥有、保存、追溯的资产。区块链去中心化的本质,让NFT的拥有者在拥有时不需要倚赖任何一个某天可能消失或改变的权力机构。
NFT艺术解决的困难
一直以来,作品的出处(Provenance)可以说是整个艺术市场能够运行的关键。举例来说,如果有人向你兜售一幅毕卡索的画,如何判断这幅作品究竟是不是毕卡索的真迹呢?除了艺术家的绘画风格、手法与材料等研究推敲,这幅作品的转让历史也同样重要,如果物件来自一个知名收藏家,甚至来自艺术家本人的遗孀家属,可信度自然较高,又或者此前它经过几位藏家之手,曾于哪间拍卖公司或经由哪间画廊买入的资料都保存良好,可供验证,这些都会成为该作品验明正身的重要资料。而以画廊来讲,能够持续经营超过三十年的画廊已属少见,收藏家保存一件作品的时间则几年到几十年不等,其间面临遗产传承、后辈会否愿意继续保存等问题,这些都可能导致所有权转让及资料佚失,由此可知,一件作品只需要几年至多几十年的时间,就会产生许多证明上的问题。
上面讨论的是实体艺术品。而数位艺术,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一直不曾是艺术市场上面的焦点,但同时也围绕数位艺术发生著几类现象:一、数位艺术与科技艺术在一级市场(画廊)与美术馆的展览中越来越活跃,因为科技作为艺术的媒材已经受到广泛认可,以新媒体/科技创作的艺术作品也越来越多,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科技变得越来越普遍,并且映射了数位原住民(Digital Native)世代所惯用的语言;二、数位艺术几乎没有二级市场(拍卖或是私人洽购),市场上几乎所有大拍卖都是围绕绘画或雕塑为主的实体艺术品;三、此次对应NFT市场热潮的艺术范畴,其实是数位图像、影片,换句话说,是完全数位的作品,之前的二级艺术市场就算偶然有数位影像作品,也通常是结合了实体的物件以艺术装置的形式交易。
原本的体制下,艺术家被摒除在二级市场收益之外,作品在拍卖中价值再高,艺术家也分不到一杯羹。而此后透过NFT,艺术家跟藏家成为了交易最大的利益者。
那么NFT的艺术作品,除了可以证明所有权之外,还有什么不同吗?如前所述,以前的艺术拍卖市场并没有这样的技术可以让买家和卖家直接在数位网络上进行交易、储存、认证所有权。我曾在五年前访问过一位热衷于收藏影像艺术的收藏家,他告诉我,收藏影像没有任何门槛,他从画廊或是艺术家那儿拿到一个行动硬碟、光碟片或是录影带,附上艺术家的签名与画廊的证明书,就可以证明他的所有权,“你可以把作品储存在鞋盒里”,他说。
这种收藏方式来讲,如果你深入思考,会发现影像作为一项原生于虚拟世界的数位创作,却需要透过一纸“实体”证书来确认对一件数位创作的所有权,然后再进行收藏,这一过程其实本身已带有本质上的矛盾。再者,过往收藏一件数位影像,作品产生于虚拟空间,却需要一个类似实体硬碟等物质载体来储存,换句话说,作品并不是原生于这个硬碟空间,而是人们将数位作品灌输到这个实体储藏空间里的,相当于以实体的思维方式去收藏一个本质上是虚拟的产物。而同时,这个数位作品其实也可以储存在云端、在其他遥远的硬碟中,并且被无限复制。但是在过往的商业逻辑中,“无限复制”是所有权的大敌,因此数位影像的创作者为了保护自己的作品不被随意复制,通常都不会把作品完整的公开在网路上。NFT技术却有如一张身份证,使得“无限复制”不再是对所有权的破坏,因此NFT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使得拥有虚拟物件这回事,从生产、交易到储存都发生在虚拟世界里,整个过程更为顺畅与自然。
NFT艺术的兴起还会对艺术市场形成一种深远的影响:线上艺术交易的蓬勃发展。2019年的线上艺术市场,尚且不到60亿美元,在整体艺术市场占比不足10%。线上艺术交易并非新奇想法,早在2000年网路发展初始,第一间艺术拍卖公司就上线了,但直至目前,线上艺术交易一直遭到不同的质疑与挑战,从作品真伪、仓储保管,到无法现场观看⋯⋯但其实,这些都是实体艺术才会遇到的问题,数位艺术原生于网路世界,因此没有虚实介面转换的消耗与摩擦。
NFT终归是一种技术,它因为易于跟数位影像、动画结合,未来NFT艺术的市场将会主要集中在这些作品型态中。这跟现有的艺术市场分类产生了很大的差异:SuperRare NFT平台的创办人John Crain提到,许多的数位艺术家并不适合传统的当代艺术商业模式,他们不曾去巴塞尔博览会,却在GIF社群上十分活跃。以前这个群体没有办法商业化他们的创作,只能发展在网路上贩售图案T恤上等零星商业行为。 现今透过NFT技术,加上市场热钱的流入,将会带动更多的创作能量集中在适合结合NFT技术的数位艺术创作,进而提高艺术创作的总体质量。
NFT也将会巨大地改变既有艺术家、中间人与藏家的权力结构。NFT根据智能合约(Smart Contract),可以自动在下一次转售时,保留一定比例的收入给原来的创作者,目前常见的情况是创作者每次都可以收到10%的收益,原本的体制下,艺术家被摒除在二级市场收益之外,作品在拍卖中价值再高,艺术家也分不到一杯羹。而此后透过NFT,艺术家跟藏家成为了交易最大的利益者,一个市场火热的艺术家,很快可以靠著作品转售的版权收益累积财富。
在数位艺术的交易中,NFT可以把这些杂支费用几乎降为零。从市场的角度上,NFT技术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与阻力(Friction)。
NFT爆发的天时地利人和
NFT的热潮,为什么在此刻爆发?虚拟货币的推波助澜无疑是一个原因,去年此时正是疫情在欧美肆虐,全球陷入悲观恐慌的时刻,比特币在去年3月中曾经一度跌到一枚比特币3000多美元,恰恰一年后,已经超过57000美金,涨幅1500%。第二大的以太币则从100美元到目前1700多美元。事实上,不只是虚拟货币疯涨,股市与房市也在不断突破新高,在各项资产过热的情形下,NFT的出现,马上成为新兴热钱标的,也不足为奇了。
网路上的创投意见领袖如Mark Cuban、Chamath Palihapitaya等人,纷纷大为称赞NFT的前景。根据去年UBS与巴塞尔做的一项调查,在高净值人群的报告中,超过59%的人认为疫情增加了他们对于艺术收藏的兴趣。确实,在历史上,当经济遭遇挑战的时候,常常也是替代性资产例如艺术品、房地产、黄金等对于投资者有更多吸引力的时候。但是艺术品因难以立即变现的特性(Illiquid nature),比较适合超高净值人群能够将其作为在传统股市、房地产等之外的一项替代投资标的、资产配置的一部分。一但投资了一件实体艺术品,随之而来年复一年的保险、储藏、加总的杂支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在数位艺术的交易中,NFT可以把这些杂支费用几乎降为零。从市场的角度上,NFT技术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与阻力(Friction)。
NFT目前虽然占尽新闻版面,相对来说仍然是熟悉虚拟货币的所谓“币圈”社群实际在参与的商业行为,原因何在呢?一是目前大多NFT是建立在以太坊的区块链上,因此交易使用原生的以太币进行,使用者需要拥有以太币之外,还要了解数位钱包的使用并且将钱包连接至交易平台。NiftyGateway and NBA Topshot 都是可以收信用卡的平台,但是许多平台目前只收以太币;此外,虚拟货币的价格波动涨幅太大,同样一个一块以太币的NFT,有人持有的成本是200美元,有人是1500美元,有人是600美元,因此早期持有者占有高度的优势,造成许多投机炒作。
千禧世代的艺术品味:艺术市场与NFT的火花
婴儿潮不能接受数位艺术作为艺术品,千禧世代的看法则未必如此。每一个世代都有自己的品味与喜好的艺术。
中长期来看,NFT艺术会对市场造成什么影响?首先要考虑的是面对史上最大的财富转移,艺术品味本身会如何变迁。
根据佳士得网站统计,这次NFT拍卖,58%的出价者是千禧世代,Gen X则占了33%。 千禧世代(Millenials)指称出生于1980-1994年间的世代,整体而言成长于数位科技中,因此绝大部分千禧世代都是数位原居民(Digital Native)。千禧世代已经从学校毕业进入了社会,并且也步入了青壮年期,正从他们父母一辈接收财富的转移。根据报告,市场正在迎来“史上最大一次的财富世代转移”尽管各方数据不一,可以推测大约有15万亿至30万亿美元资产,在未来十年内,从婴儿潮世代转移到千禧世代的身上。根据Morgan Stanley & artnet Art Intelligence Report 的估计,在所谓超高资产(UHNW)的个人中,大约有5%-10%的资产是分布在艺术与相关藏品中,也就是说,会有等值约三万亿美金的艺术品在私人手中。
千禧世代的接班,会对艺术市场产生品味的变迁:婴儿潮不能接受数位艺术作为艺术品,千禧世代的看法则未必如此。每一个世代都有自己的品味与喜好的艺术,因此千禧世代不一定会保留上一辈的收藏,而有可能变现原有的资产建立自己的收藏系统。
其次,这些千禧世代可能更愿意在艺术品上花钱。在一份瑞士银行UBS与Art Basel的市场研究报告里提到,千禧世代的收藏家(这里指高净值人群),过去两年平均花费300万美元,在1300位藏家的调查中,跟婴儿潮世代的藏家比起来,前者在艺术上的花费高出六倍多。 数位原生的千禧世代,对于NFT作为资产的理解与接受度自然比Gen X,婴儿潮世代来得高。如果数位创作比起实体艺术品更不需要担心证书、保管、仓储等问题,千禧世代是否会更加接受数位艺术作为有市场价值的艺术品?
另一重影响则来自千禧世代热爱的更是当代艺术。需知当代艺术并不是一直都如此受到注目,要到2000年左右,当代艺术才真正进入艺术市场的舞台,那是由于国际政经因素,例如中国、俄国与中东超级藏家的出现,以及硅谷的新贵,这些新的势力连带造成了市场品味的变迁,形成当代艺术市场的蓬勃发展。根据数据,过去十年,在前一百位关注度最高的艺术家里,有四分之一都是1975年之后出生的艺术家,只有两位入榜艺术家出生于20世纪之前。 在Art Price的二级市场交易数据库中,当代艺术的市场占了15%的比重,跟2000年的时候3%比起来也成长了5倍。
当我们在虚拟的世界中花费大量时间,虚拟的世界即是真实的世界。NFT的应用,很有可能将转变我们对于实体世界、对于“拥有”某个物件的观念。
不断扩张的艺术市场
如此天价成交,很多艺评家、画廊难免还对NFT抱持观望态度,质疑Beeple以及其他近期NFT艺术家的行情只是昙花一现。我认为对此可以从以下两点去思考:
首先,艺术市场在过去几十年间不断扩张。直到1970年代以降,艺术作为资产的概念,才开始在与其他资产比较的脉络下被讨论,这算是比较晚近才兴起的观点。最早建立全球艺术拍卖数据库的artnet Price Database,1988年时追踪18个拍卖公司与8300位艺术家的交易成绩,到了2019年的时候,其数据库追踪534个拍卖公司跟71621位艺术家,可见市场规模的成长。 根据同样的数据库 ,1989年的时候,全球的艺术拍卖成交量是32亿美元,到2018年已达194亿美元,增幅高达500%。如果从市场规模来看,全球艺术市场现今约是600亿美元。代表著市场上有更多的内容在流通。
另一方面,当代艺术不断寻找新的主题,成长幅度更高。70、80年代的纽约正是艺术生机蓬勃的年代,Keith Haring等艺术家,创造了好玩的、反抗的、政治性的涂鸦与街头艺术的风潮,尽管具有历史上的意义,其价值并未转化到商业的表现上。是到了近十年,街头艺术打破拍卖纪录成为当代艺术市场的重头戏才真正发生。在拍卖会上屡破天价的Banksy,在2004年的时候,他的版画只要约500美元,到了2020年,同样的版画,拍到了落槌价50万美元。
以前市场目光不曾触碰的作品,在对的时机下没有不可能。“市场永远是对的(The Market is always right)”NFT艺术的热潮是否会持续?能够持续多久?可以预见艺术市场即将迎来许多新的挑战与契机。佳士得此次NFT拍卖的专家Noah Davis所言,“审美的判断在于拥有者的眼中”,确实也是这百年拍卖公司信奉的不变真理吧。
当我们在虚拟的世界中花费大量时间,虚拟的世界即是真实的世界。NFT的应用,很有可能将转变我们对于实体世界、对于“拥有”某个物件的观念,这是对一个原始而古老的人类欲望的再认识,当虚拟世界给你永远不会变心的证明时,实体世界是否渐渐等同于碎裂的、消逝的、附加而不可靠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