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Press 復興計畫(上):個人品牌、生產力與閱讀體驗
大約從 2018 就開始經營 WordPress,不過所有文章一直都散落在各平台,有時候只發在 Matters、有時候 Matters/Medium 都會發佈,有時候是方格子,而 WordPress 多數時候只是一個備份的網站。
瀏覽數理所當然地很差,但既然是備份,自然也就從來不在意這些數字,直到 2020 年底做了一個改變,決定收束每個平台的個人品牌、讓 WordPress 成為別人找到我的唯一途徑。
雖然讀者可能未必有感,但因為花了不少時間在上面,打算用這篇文章記錄一下這些心路歷程,以及一路過來所做的改變。
個人品牌辨識度
或許是因為身為工程師,總是喜歡嘗試各種不同工具與新組合,不論我的部落格名稱、網址、LOGO,甚至我的稱呼、文章/專題列表,都有多種版本,而且難以聯想到是同一個作者。
促使我改變的第一個原因就是認知到個人品牌的重要性:《寫了十萬字才發現,個人品牌遠比想像得重要》。
部落格名稱:東京疊塔
我很愛換部落格名稱,從寫寫村、科科寫寫到米寫糕,這一次決定換成「東京疊塔」,取東京與 Data 的諧音,代表我會寫的內容跟「東京」還有「資料」有關;另一方面「疊」給人一種很多的感覺,不管是工程上疊床架屋,還是被資料壓得喘不過氣,都跟自己過去的經驗有很高的連結性。
當然,Facebook、Substack、Medium 也都改成一樣的名字,方便辨認。
部落格網址:leafwind.tw
原本叫做 writings.tech,原因就是當時有想要經營一個不只我自己能用的寫作平台,但要讓多人一起寫作,也就是經營一個 publication,後來發現,我既沒有空維持多個作者的產出品質,也找不到誘因來讓別人加入。既然這個構想不現實,就改成自己用的 leafwind.tw。
事實上,leafwind.tw 這個網域還更早建立,只是當時不知道哪根筋不對,居然不是優先從個人品牌出發,而是取了一個看似很有道理,但實際上沒有辨識度的網域。
我稱它做「失敗的功能式命名」,這不管在品牌或軟體工程,都是很忌諱的一件事情,因為同樣功能的東西太多了,一個有記憶點但毫無道理的獨特名字,比起一個有意義,但沒有辨識度的名字還要好記太多。
LOGO
針對東京疊塔這個名字,參考東京鐵塔,重新自己手工設計了一個由紅白色塊組成的塔,但從來沒有做過設計的經驗,所以即使只是這樣的色塊堆疊,也花了我一週的業餘時間。
我遇到的問題是色塊太少會沒有特色、也看不出鐵塔的形狀、色塊稍多之後縮圖就會變成一團,同時還要兼顧「東京疊塔」這個名字的特徵,而不是單純做個 8-bit 的東京鐵塔,每天都在絞盡腦汁,真的不能小看專業。
下圖左邊是 PC,右邊是手機網頁的樣子,字體、背景等細節都有針對不同狀況做修改。
個人介紹頁面、專題與文章列表
既然個人品牌是重點,那就必須要有一頁非常清楚的介紹文,而且得放在部落格最明顯的位置,讓所有進來網站的人都能毫無困難地找到我的資訊。另外,資料科學相關的主題是最多人詢問的,也是比容易看完一篇想再找下一篇的,因此特別作了一頁資料科學/工程職涯。
專注寫作:創意生產力的優化
第二個促使我將這個想法化為現實的過程,是終於下定決心整理出適合自己的發佈流程《為什麼應該使用 WordPress 發佈到不同平台?談我的多重發佈流程》,讓這個轉變成為現實。
生產力是很重要的一塊,能夠在同樣的內容品質下產出更多內容,不但意味著流量更多,同時也代表更穩定的產出,這對個人創作者來說是極度重要的。
對我來說,如果腦內有太多想法來不及整理出來,就像是腦中的房間堆滿雜物一樣,思緒會很雜亂。因此快速產出也意味著腦中更清靜,心中的一堆想法被定型放到文章發佈之後,生活也會變得比較不煩雜。
找到適合自己的發佈流程
我花了一天在各個平台實驗,得到了一個適合自己的發流程,讓自己能夠更有效率地發佈到各個平台,而不是花太多時間在到處剪剪貼貼。
這個對我來說非常重要,原本可能因為發佈非常麻煩,發了兩個平台就放棄了;現在省下的時間就可以寫更多文章、發到更多平台增加能見度。
另外也注意到哪些平台是支援 canonical link,讓自己的部落格搜尋排名能更高。
取消不必要的功能與計畫
WP 外掛太強大,幾乎無所不能,因此當我發現了很多功能,就開始做各種嘗試,什麼都想試一下。
有很多看似酷炫的外掛,但其實仔細一想根本沒有用,譬如社群分享、留言功能,根本不會有人用它,但卻佔了注意力,拖慢網站速度;又或者裝了各種優化外掛,但其實也沒有仔細研究,反而拖慢了整體效能,一個一個拔掉之後,才發現真正會用到的外掛根本沒有幾個。
至於計畫,譬如因為架站有技術門檻,一開始的計畫一是想把它拿來當做開放給很多人一起用的部落格平台,但失敗了;後來計畫二也曾經想做一個匯流平台,用 RSS 去跟其他作者合作,自動更新別人的部落格文章連結,一樣也是失敗。
失敗的原因都是發現經營跟其他作者的關係,遠比經營自己的寫作要花上的心力還要多太多,在業餘情況之下根本沒辦法負荷,所以起頭之後逐漸就漸漸放置。
轉念一想,我連自己的創作都搞不定,又怎麼可能去幫到其他人呢?所以這些功能也都拿掉了,也不開放註冊、留言,就只拿來寫自己的文章。
雖然看似繞了一大圈,但也更確定了自己要拿它來做什麼。
閱讀體驗:讀者接收資訊的關鍵
如果說文筆與創作內容代表的是作者的「輸出」功力有多好,那麼媒介的閱讀體驗,就影響了讀者「接受」的品質。
資訊傳遞的每一個階段都非常重要:如果一個作者有很棒的想法,但卻只是停留在雜亂的筆記,沒人看得懂,那效果將會大打折扣;同樣地,如果空有一篇好文章,卻被放在排版極爛、充滿廣告干擾的部落格,那恐怕也很難傳遞到很多人的腦中。
因此,雖然文章內容是每個創作者永遠要求進步的方向,但有一個好的閱讀體驗,也是絕不能馬虎的地方,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會選擇 Medium,讓它來呈現單純好讀的介面,自己專心在寫作。
既然我決定回來用 WordPress 當做主要的發佈平台,那麼作為所有發佈平台的原點,閱讀體驗就有必要重新再審視一遍。
更新佈景主題與排版
原本網站標題 banner 是一個綠色的背景,現在完全拿掉,取代的是純黑白色系的感覺,空間感清爽很多。如果說把我的部落格用黑白列印出來閱讀,大概體驗也不會差太多。
右邊小工具也只保留最需要的:除了聯絡方式與站內搜尋之外,剩下的「熱門文章」、「按分類尋找」、「標籤雲」都是給讀者找相關文章用的,外觀也都以簡單為主。
原本的排版就已經針對中文字型微調過了,所以沒什麼要改的,但這次發現大標與小標差異不明顯,所以為了突顯階層,把大標也稍微加大了一點。
我也詢問一些讀者意見,像是超連結的顯示方式可以再改善、標題列表不需要作者名字(因為作者只有我,而且內文也會放作者介紹)、首頁的文章數量只有五篇太少等等,都是很基本、但我卻陷入盲點沒注意到的地方。
一切都是盡力讓部落格讀起來夠舒服,至少有過我自己這關,而且這不會是最終版本,還會持續改進。很感謝有給過我建議的所有人,新的一年也歡迎大家到 https://leafwind.tw 繼續給予指教。
我個人喜歡專注在「質」的提升,即使它不能帶來短期的利益,但因為知道自己在做對的事情,回報便不是那麼重要;所以把「量」的部份(SEO、流量影響)放在下一篇《WordPress 復興計畫(下):SEO 改善成果》。
原文連結:東京疊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