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审美标准的问题
如果说是“审美”是个人的是主观的,不应该有标准化,那样是强制一部分人改观去接受另一部分人认为的美,是一种压迫。那么如果“审美”无法用高低标准去定义、“审美”这个概念就只能消失了。何来的美、何来的审。
我觉得“审美”是一个动词,既然要去评判美丑,就必然有基础的美丑之分。若美丑不分、就容易造成判断偏差、无法脱离“低级趣味”。
“大众审美”叫“审美”吗?充其量只是审一个通俗吧。美必然是有独特性存在的,有不可替代的直观感受的。当直观感受到不舒服,是丑;直观感受到舒服,是通俗;直观感受到惊喜,才能是美。
那“审美”能力可以是一种天资或本能吗?我认为不存在,“审美”是需要被塑造的。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种族、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美的定义是在不断变化的,当时被认为是美的东西,时过境迁后就可能被认为是丑,这充分说明,大众对美的认知,是受到社会文化、历史大环境、时尚潮流等引导和影响的。
但是有时候我们为什么会觉得过去的审美会比现在的更好,仿佛时代在倒退。其实是因为过去很多“糟粕”已被时代所抛弃,而我们能看见的只是被时代存留下来真正美的事物。
另外、我们所处的时代变迁中,没有关于美的启蒙积累,就算有美好的事物也随之被毁,义务教育对美学教育的也存在缺失,导致绝大多数人对于“美学”都没有良好的培育环境,所以我们只好从生活里学,所谓的“美商”吧。
而现在许多年轻人对美的认知,则大多来自于抖音、淘宝和小红书,因为不清楚美的标准是什么,所以就只好跟风随大流了。
当我们听到满大街的抖音神曲,当我们麻木接受营销产品广告的洗脑,当我们在身边看到越来越多的网红脸,看到银幕上的女演员脸都逐渐变得硅胶化,看到一个又一个曾经惊艳过我们青春的美人没有因岁月而是因整容过早变得惊悚时……
我意识到,原来,无论怎么批判网络神曲,揭露昂贵商品带来的虚荣表象远高于本身价值,抗拒网红脸低俗无美感,却还是架不住沉默的多数用脚投票、让它们在我们生活中泛滥成灾,渐成主流。最后变成所谓的“大众审美”。
绝望吗?绝望。很少人关心艺术之美、很少人关心文学之美、很少人关心真情实意之美、很少人关心坚持的独立创作之美……
大部分社会活动在争夺这个时代对美的定义的战役里,上演劣币驱逐良币的场景。
就像现在的摄影师给网红拍时尚大片,摄影师想拍的艺术点吧,但是网红们只是拼命要求你给她P白点、P瘦点,下巴P尖点,因为流行的审美就这样,哪管艺术不艺术的事儿呢?大家都被流行的审美所绑架,以为自己是真理在握的一方。
但是只有时间能够证明,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经过时间的沉淀,还能够被认为是美的,不会被历史遗忘和淘汰。
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怀念80、90年代女星们的天然脸,美得各有千秋,没有经过加工、不从众的自信必然就会成为经典之美。
又为什么需要通过艺术鉴赏去培养“审美”能力?因为一件能被成为经典的艺术品,甚至是设计精良、考究的产品,都离不开制作者反复打磨的技巧和精妙的想象力,它能调动受众的情绪和想象力,甚至超越了时间、空间、国别和语言的界限,用令人震撼的极致美感直击心灵。这就是艺术长盛不衰的魅力所在,也是衡量一件作品能不能达到艺术品的基本标准。同样适用于衡量一件产品能不能达到美的标准。
但是所谓的“美”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任何时代都会有低俗的审美和高雅的审美之间的冲突,每个时代的人,可能都会哀叹这是个最坏的时代,是个礼崩乐坏的时代。
但是没关系,在低俗的“大众审美”之外,永远有坚持艺术创作的人,在为我们和后世的人,留下经典的作品。
现在的问题是,因为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缺乏系统的审美教育,没有基础的美学环境,我们甚至不知道该如何欣赏经典,鉴赏美丑,想要如何提升审美能力,只能靠自己后天的学习和感悟。
但无论如何,是跟风速食的大众流行去追求“短暂之美”,还是坚持从经典的艺术作品中感知“恒久之美”的真谛,是每个人必然要面对的选择。不要落入无标准化审美观的陷阱里,当你无法抵挡时代的洪流、被大众流行所淹没,“审美”就极容易沦为“审丑”。
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是因为今天和朋友之间引起了一些争吵,我有些鲁莽直接得否定了她觉得好看的一款奢侈品包包,我认为她是受到了商业营销的洗脑,对那款包包丧失了美丑的判断。我说你觉得它好看、是因为你没有看过好看的。导致她认为我非常自以为是和没教养,她上升到了我对审美判断太狭隘,认为审美是主观的个人的,我应该包容她认为的美。于是、深刻思考之下,我想有必要让她理解我为什么会跟她的审美标准有偏差。
还有一点是,我承认自己是一个不喜欢从众的人、会有些偏激得觉得小众的东西才是值得追崇的,这可能跟个性也跟自己固有的价值观有关系,所以有时候会导致下意识排斥流行文化,越多人认可和喜欢就会觉得是因为太商业化而导致的、都不够纯粹。
以上都是个人观点,欢迎理性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