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南庄的老街,不是桂花巷
不敵都市開發,「北投地區現存最古老的巷弄旅店」Solo Singer,即將於今年3月15日結束營業。Solo Singer一直是我心中巍峨的文化地標,串連著北投許多隱秘於巷弄間的老行業,稱職的訴說著北投故事。與南庄的初遇,也是因為Solo Singer。(延伸閱讀:拙文〈台北市特色旅店第一名,Solo Singer Inn 連結人與人在老北投的相遇〉)
2014年,我在Solo Singer遇見了一位在那裡打工的大學女生,她和男友是農陣的成員,老家在南庄。他們在南庄開了一間店,叫做「雷女糧行」,以苗栗地區使用自然農法和有機農法的小農(包括賽夏與泰雅的部落農作物)農產品為主要商品,只有周末營業,主要客群是觀光客。沒開店的時候,學做土礱、木礱,並四處探訪與「礱」相關的師傅和行業,目標是將這個已經失傳的技藝傳下去。(〈小農結合族群文化,南庄青年打造雷女糧行〉)
讓我在意的是,女孩在給我的信裡這樣寫著:「我們希望透過hostel和深度旅行,讓更多年輕人認識南庄,認識苗栗。南庄其實不是只有桂花巷,也不是只有油桐花,其實它是有更多更深刻的故事。」
「桐花」是大概千禧年前後,政府藉由觀光政策硬生生操作出來、和「客家」連在一起的符號,桐花這個強勢外來種,對桃竹苗的客家聚落而言,在某個角度來說,是個假ICON。
「桂花巷」的脈絡和南庄的歷史發展也是斷裂的。根據手上的調查資料,它原本是巷子裡一家麵店的名字,接著附近開始賣起客家花布做的文創商品(應該也是2000年左右的事情),還有社造計畫加入去搞文化節,大量以「桂花」為主題的食物被製造出來,讓桐花與桂花變成南庄的象徵物。這些都是觀光操作,如同芋圓之於九份、淡水老街之於淡水,是原生居民不認同的觀光符碼。
女孩所認同的南庄,則是在礦業和林業鼎盛時期,曾經繁華的南江街。循著南江街慢慢前行,方能完整訴說南庄的故事。
但我們不能否認、抹除,桐花之於客家,桂花之於南庄,都是歷史的一部分,它也是真實的,即使是人為操作出來的文化符碼。
這個文化符碼化身成商品,成為該族群、地域的標籤,即使這個「被標籤化」的族群拒絕、否定這個標籤,但這個標籤已經成為被製造、被消費,甚至被他者所憧憬的一種想像,即旅遊意象。對這個旅遊意象的需要和渴望必須被滿足,於是,更多的商品被製造,即使與原來的歷史與文化是斷裂的。
這個文化符碼的生產過程,在整個經濟運作的循環中製造了一個破綻:外人的介入。由於這個文化符碼被生產的方式不是自族群內部自然產生的,族群本身不認同,推行的力量勢必得從外面進入,在台灣往往是外地來的攤商(因為本地人不響應,一開始為了撐場面,就找外面的攤商進來),這個力量帶動的商機,實際獲利的往往不是當地居民。
台灣的「老街」普遍存在的共同現象,在口訪時詢問當地耆老,對於該地「特產」的來源,得到的答案往往是:「外面來的。」
而這些老街區新一代的年輕人,像是南庄的「雷女糧行」,三峽的「甘樂文創」,都試圖回到更古昔的歷史中去尋根,並利用「文創」手段重新詮釋這些傳統文化,找到與現代生活接軌、溝通的模式。不管是農產品和手工藝品的包裝、行銷語言、傳播管道,特別是說故事的方式,甚至是通路,都能與潮流接軌。沒錯,他們就是一群懂設計、懂文案、懂媒體、懂網路、懂社群經營,更懂網路通路的世代。他們反思的,是過度觀光化的家鄉,被假象徵充斥的家鄉,「真實」的價值。
John Urry在〈以歷史做觀光〉一文中,根據Vidal在1988年的文章〈這裡沒有房間給米老鼠〉,指出英、美兩國自1980年代以來「懷舊」情緒造成的文化資產與博物館數量大爆炸,任何與舊時代有關的事物都被拿來做為展示:「隨著人們對從前的農業設備與機械以及傳統農業生活形態的興趣大增,前往鄉村遊覽的興致也因而增加不少。現在有超過800家博物館展示農村生活,而有一些被形容為『冒牌農莊』的博物館,還將車輪修造工、鐵匠、養馬人、蹄鐵工等等全部擺在一塊來陳列。」
這種懷舊力量其實很強大,它讓古老的小鎮充滿浪漫情懷,所有在現代都市生活中少見的事物都可以被塑造成「觀光凝視」的對象。
在南庄,曾經在一間國小內設置了礦業與林業展覽館,後來這間展覽館被遷到一處私人的溫泉旅館中,隨著這間旅館歇業,展覽館也沒了下文。從當年的相關遊記中,看得出來這間展覽館展示了不少文物,而且讓遊客在體驗使用時,可以理解南庄以往作為礦業與林業重鎮的生活情景。
而今的南庄,只剩日治時期的郵便局,轉作展覽空間後,意思意思提一下這段往事。對遊客來說,它最大的功能是蓋紀念章,以及當作合照的背景,探訪南庄的重點,永遠都是桂花巷。有些寫作者試圖「撥亂反正」,大聲疾呼南庄「真正的」老街是中正路而非桂花巷,南庄「真正的」特產沒有桂花,南庄「真正的」歷史是張春華擔任庄長時,從地震廢墟中重建的長崎式街道(中正路),以及曾經比中正路熱鬧繁華的南江街。
絕非現在遊客所認知的,被攤販塞滿的——桂花巷。
Urry在文中拋出了一個問題:「所謂的『文物(heritage)』究竟是何物?——特別是它到底和『歷史』與『本真』等觀念有何關係?」
我其實沒有能力判斷何者為真,也沒有能力撥亂反正,只能在寫作旅遊指南時盡量呈現原生居民重視的「事實」,納入南江街與張春華史跡,並減少桂花巷的篇幅。
觀光消費崇尚的「情調」,與地方文化的「真實」,往往存在著極大的斷裂。過去為了迎合觀光客,外來資本家興築大量與本地無關的觀光設施,包括旅宿、餐廳、紀念品店、遊樂園,人潮來了,但產生的鉅額利潤並不會成為當地社群的養分,反而因為土地收購、百物騰貴,原居民被迫遷走,文化傳承也蕩然無存。只留下被「情調」重塑得面目全非的老屋,像小丑一般展演荒謬的現實。這就是觀光衝擊,也稱之為觀光破壞。
「台灣的老街都長一樣」,就是這樣來的。
我一直在各種場合或工作委託中,花很多力氣(也許是白費力氣)去追本溯源,去找出真正的脈絡,將經濟活動導回原居民的原生產業,而不是兜售各種獵奇流言或鄉野奇譚,埋哏推銷外來資本家的「紀念品」,雖然人們比較愛後者。聽聽各種鬼扯、拍照打卡、吃吃「特色小吃」、買點手信就完事,不是很輕鬆嗎?旅行不就是這樣嗎?
還是那句話:「台灣的老街都長一樣」,就是這樣來的。
環境與文化保育,一遇到觀光開發就完蛋,也是這樣來的。便宜行事、搶賺快錢、貪圖輕鬆與方便,是最根本的災難。這不是政府的責任,而是在整個消費過程中,在所有旅遊行為中,所有人的責任。
原文寫於2014年3月23日,原為當時的讀書筆記,因Solo Singer即將歇業,修改後發布。文中提及的雷女糧行已結束營業。南庄相關信息可查閱「友善南庄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