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社會制度與經濟發展的關係,學術界基本已有有共識,那就是沒什麼關係(黃亞生教授可能有點不同看法)。因為各種制度下都有過經濟發展成功或失敗的例子。但關於社會制度和理性決策,或者與政治良性發展與否之間的關係,大家仍然眾說紛紜。有一派學者如提出歷史終結論的福山教授對民主制度很有信心,認為一人一票的民主制度雖不完美,但不會再有其他制度比它更好(近來有些許修正)。但另一派學者如牛津大學的馬丁雅克就很懷疑現行民主制度的效率和決策正確性,讚賞中共制度的理性。

現行民主制度基本上離不開一人一票的原則,基本上各國對於投票資格只有年齡和國籍的限制。但這些年來,現行一人一票民主制度所產生的問題,已經不得不引起重視了。比如我看到批評一人一票制度的人提出過這樣的疑問,「只上過小學的人和上過大學的人有同樣的投票權,領域專家和外行也有一樣的投票權,那樣產生的結果一定不會是最符合專業及理性的原則」。老實說,這樣的說法不是沒有道理,這樣的投票固然考慮到了利益均衡的問題,但必然導致不能選賢與能的問題。至少我們就看到台灣的民主政治慢慢就走入了民粹政治的死胡同,我們也看到號稱最民主的美國居然有接近一半人支持死不認輸,肆意破壞體制,號召支持者衝擊國會的特朗普。那麼當下的一人一票制度一定是出現了問題的。雖然,民主制度下的分權制衡的優勢仍然很明顯。

其實,不得不承認一人一票的民主政治十分考驗選民的智慧和理性程度。台灣高雄前市長韓國瑜妙解「民主」二字時,説「民主既是人民作主,也等同於人民負責。三流的選民選出三流的政治人物,一流的選民選出一流的政治人物,民主某種程度上是自作自受。」他的這段話,其實就某種程度反應了當下一人一票制度十分依賴選民的智慧的問題。也就是說,選民一旦知識程度不夠,或者被一些謊言誤導,或許情緒壓倒理智,就極有可能做出錯誤的投票決定,歷史上類似的事情十分之多。而近年來,各國都呈現出民粹化的趨勢,越來越多的選民依賴情緒和直覺而不是理性和專業來投票,就已經不得不讓人正視現行一人一票制度的危機。

當然,一人一票制度走到了瓶頸,並不代表我們要走回僭主政治,走回威權甚至極權的老路。個人認為應該在既有的民主政治的基礎上改進缺點,規避一些現行暴露的問題。主權在民就一定體現在現行一人一票制度上嗎?或者就一定體現在絕對的一人一票的制度上嗎?個人覺得未必,只要選民仍然有方式去制衡領導人,那亦是一種主權在民的表現。那該如何去改進呢?

在社會上,有數不清的專業資格需要考試,進入大學需要考試,進入公司需要考試或面試,當人要去做一件事的時候,有很多機制去檢驗一個人是否合格去做這件事。但可以決定或罷免一個國家的領導人的選民,卻不需要任何檢驗方式,那無疑是可怕的。所以,個人以為,選民一樣要接受考試,一旦合格才具有資格投票。藉此亦可以凸顯投票的神聖性和重要性,不是腦子一熱,就隨便投了。孫中山先生於三權分立的基礎上設立五權,其中就有考試權。當然,這個考試權本意是考察官員,在三權分立制度下無疑是多此一舉的,因此在台灣,考試院由於職權不清晰,漸漸沒落。個人倒以為可以將考試院轉為考察選民是否符合資格的機構。

考察選民是否合格,當然不需要故意給出難題,讓選民知難而退,鼓勵選民不投票。所以,考試的內容不應該是各種專業術語,也不應該是主觀看法,而是一些基本常識和客觀事實查核。因為選民的情緒往往來自謠言和常識缺乏。在各國選戰中,不少競選對手喜歡利用謠言和抹黑的方式對競選人進行打擊,所謂「造謠一張嘴,闢謠跑斷腿」,在選舉中這種方式十分常見且有效。因此設立一個超然中立的機構進行事實查核,並將此併入選民考試的一部分無疑是非常重要的。比如,這個機構應該隨時注意關於相關候選人的新聞,利用大數據分析高頻關鍵字,並對其相關真實性本著疑罪從無的精神進行查核,將結果公諸於世,受各方監督,也據此生成題庫。而投票前,符合基本資格的選民就需要在網路上或者現場(針對特殊需要人士)完成隨機生成的選擇試題,成功通過者方具有投票資格。比如一位候選人被指控說有私生子,但相關機構找不到確實證據,消息源也沒有進一步細節提供,那基本可以判斷相關說法是謠言。當考察選民時,若有人仍然堅持認為此候選人有私生子,就大致可以判斷選民帶著情緒或者根本不瞭解候選人,自然需要被淘汰。

同時,對候選人的背景以及政策的瞭解程度需要作為考核的重點。相關機構應該將相關信息公示,並讓選民自有查閱,並於考試之時生成試題。如果投票人對候選人的政策和背景都不夠瞭解,答錯相關問題,自然也不能賦予其投票資格。畢竟,選舉觀察候選人主要看他過去做過什麼(有沒有能力),現在提出什麼(未來推行政策)。每位選民應該成為某種程度的Recruiter,要全方位審視候選人是否符合資格擔任相關公職或民意代表,為國家選良材。總之,為了防止不公平和舞弊空間,考察選民應以客觀事實為唯一試題,不參雜主觀意願。以選擇題為唯一提問形式,降低答題難度。針對部分身體障礙或不識字的人群,可以考慮製作專門的參考資料以及安排專人協助他們完成測試。總之,需要儘量保證公平以及降低選民的投票門檻。

這種做法要求有投票意向的選民需要做到足夠的功課,對各組候選人的相關信息都要有非常深的瞭解。這樣一來,增加了選舉的神聖和莊嚴性,也儘量讓選民在投票的過程中保持理性而非做出情緒性或隨意性的投票行為。當然,缺點就是一定會大幅降低投票率,有興趣有時間完全參與整個過程的人會相對變少。但這其實都無關緊要,畢竟把這種大事交給足夠瞭解全盤信息的少數人決定也比交給不明所以的大多數人決定要好得多。關鍵是,考試的門檻對所有人都要一致,只要有心參與政治,就有機會決定國家前途。

或者更甚一步,授權文官政治集團掌握充分的任用權力以保證政策的靈活性或延續性,選民不需要固定選舉。但選民要掌握罷免權,一旦有公職人員出現荒腔走板的情況,不論是何職位,選民都可以隨時連署進行罷免,並適當降低罷免門檻。這樣有益於避免盲區,因為現下的所謂民主制度大多只能選出有限的公職,也只能罷免這些民選公職,選民對常任文官集團的監督作用非常有限。比如英劇「Yes,Prime Minister」就曾調侃過首相換得如走馬燈,實際掌權的是常任文官集團的首腦。主權在民不一定體現在選舉權上,罷免權也一樣體現了人民的主人身分和制衡權力。

以上只是我個人的一點小小的設想,權作拋磚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