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調查|疫情對勞動條件的影響減弱,但仍長遠影響個人生計
踏入2021年,曾經在2020年肆虐的新型冠狀肺炎在中國大陸已逐步得到控制,受到重創的經濟也在逐漸恢復。根據丁香醫生整理的數據,中國全國當日現存確診數量在2月達到頂峰,在3月開始下滑,且沒有出現過第二波大規模的疫情爆發。同時期,國務院辦公廳陸續發佈推動復工復產、穩就業的實施意見。
另外,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公佈的信息顯示,截至1月19日24時,據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報告,現有確診病例1473例。單獨看貴州省的情況,自2020年3月28日后,貴州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沒有再報告過新增確診病例。同年4月18日,貴州省的當日現存確診數轉零,并一直維持至今(2021年1月19日24時)。
本報告關注的是,疫情對貴州省的職工造成了怎樣的影響。首先,在疫情爆發初期,疫情對復工造成了怎樣的影響?延期復工期間,職工的勞動權益是否得到保障?其次,在疫情爆發的10個月后,貴州職工的工作條件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個人生計以及消費水平是否已完全恢復?
另外,疫情除了帶來欠薪、減薪、職業健康難以得到保障等問題外,還可能會引發失業潮。在最新發佈的廣東省疫情復工調查中,我們發現,所在就業單位存在解僱行為的受訪對象比例高達35.79%。因此,除了在業者外,本調查也關注那些在疫情爆發后失業的人們的處境,了解他們因何而失業?獲得哪些救濟?在求職路上,他們又是否面臨困難?
第一部分:研究方法
本調查使用了網上問卷進行樣本收集:問卷發出時間為2020年11月19日至12月8日。所有的問卷皆由中國勞動透視的貴州工作伙伴派發,派發渠道包括:微信好友(一對一)、微信群與微信朋友圈。另外,調查也使用了滾雪球的樣本收集方式,即邀請填寫問卷的受訪對象將線上問卷分享給其他人填寫。
本次調查未使用定向發放的方式,如將問卷投放給服務對象或工友微信群等,而是通過更加私人的社交網絡將問卷派發出去,如問卷派發者的親屬、朋友、同事等。一方面,這一單純依靠私人網絡收集樣本的方式,有著非隨機抽樣的局限性,即收集而來的樣本可能帶有個人社交圈的色彩,在收入水平、工作地域、戶籍所在地、年齡、教育水平上有較大的同質性。另一方面,相比通過定向發放,本次調查收集到的樣本,從行業、崗位、就業單位性質等職業背景上來看是更加多元的,而不是局限在某個行業的某一崗位。
除此之外,本次調查也使用了發放微信紅包的方式以提高受眾的填寫積極性。具體而言,受訪對象在填寫完問卷后,可以領取微信紅包,金額從0.01元人民幣到20元不等。這確實提高了樣本收集的效率。但同時,這一激勵填寫的方式也有可能會導致,調研更能吸引到失業的、收入較低的受訪對象填寫。而本次調研收到的265個樣本中,不計無效樣本,有110個樣本目前都是處於失業的狀態。
本研究將研究對象定位爲:(1)在業者:目前工作地點在貴州的職工;(2)疫情後失業者:目前生活在貴州的失業者,且是在疫情爆發後(2020年1月23日後)失業的。排除不在貴州工作的樣本,以及在疫情爆發前失業至今的樣本後,本研究共有127個有效樣本。
第二部分:受訪對象背景信息
女性樣本在本調查中占大多數,共占59.84%,比男性樣本的比例高19.68%。年齡在18至25歲之間的受訪對象接近半數,佔比最高,其次是26至35歲的受訪對象(38.58%)。而大於35歲的受訪對象佔比不到10%,因此本研究反映的更多是青壯年的狀況。
本研究的受訪對象的受教育程度是相對較高的,61.42%的受訪對象最高學歷爲大學本科及以上,擁有大專學歷的受訪對象則成爲佔比第二高的群體(19.69%),僅有8.65%的受訪對象學歷在初中及以下。
擁有城市戶籍的樣本和農村戶籍的受訪對象各占一半。約90%的樣本戶籍所在地在貴州,其他樣本則零散分布在內蒙古、河南、湖南、陜西、黑龍江及四川,這說明絕大多數的受訪對象都是本地的務工人員。
從就業狀況來看,僅有9位受訪對象目前處於失業的境况(詳見表1)。
根據表2,在在業者中,80%的受訪對象在貴州的省會城市貴陽工作,畢節(6.09%)、遵義(4.35%)其次。受訪對象的職業背景是相對多元的。排除選擇“其他”選項的樣本,在“家庭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工作的受訪對象佔比最高,約占四成,其次是教育(16.95%)和建築(10.17%)。另外,技術工人、專業技能人員佔比最多,為22.88%。而選擇選項“普通工人”、“銷售、服務”、“文員”與“管理人員”的受訪對象的佔比相對接近,都在13%左右。
從就業單位來看,絕大部分的受訪對象都在小型企業工作,即單位員工規模在200人及以下的企業。除此之外,就業單位性質覆蓋面也是比較廣的,接近半數的受訪對象在私營企業或合夥企業工作,而在“個體戶”、“政府機關單位或事業單位”、“國有企業、集體企業”工作的受訪對象比例都在12%左右,在“非營利組織”及“外資企業或中外合資企業”工作的受訪對象則是極少數。
接近四成的受訪對象月收入在3001至5000元人民幣間,月收入在5001至7000元及1001至3000元間的受訪對象比例皆在25%左右。按照貴州省政府公佈的數據,2020年前三季度,貴州省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6959元,即每月平均2995.44元,這說明本調查受訪對象的月收入水平是偏高於貴州城鎮居民平均水平的。
第三部分:分析
一、在業者勞動權益保障情況
1. 近八成受訪對象有與單位簽訂勞動合同,僅66.10%購買了社會保險。個體戶、私企用工不規範
77.12%受訪對象表示有與就業單位簽訂勞動合同,其中絕大部分簽訂的是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少部分簽訂的是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相對而言,與就業單位保持非正式的、短期的勞動關係的訪談對象則是少數:與就業單位保持勞務關係的受訪對象僅占5.93%,沒有簽訂任何合同的受訪對象則占12.71%(詳見圖1)。
那麼,哪些類型的就業單位會更有可能與職工保持非正式勞動關係呢?從圖2、3可見,不同規模的單位的勞動合同簽訂比例是相近的,不同性質的單位之間卻存在著相對明顯的差異:在個體戶中工作的受訪對象與單位簽訂了勞動合同的比例僅占37.50%,比簽訂率排名倒數第二的“私營企業與合夥企業”低了44.96%。
從社會保險購買率來看,單位有為其購買社會保險的受訪對象僅占66.10%。沒有購買任何保險的受訪對象占7.63%。其他增加風險抵抗能力的替代形式包括,職工為自己購買新型農村合作醫療(11.86%)、職工為自己購買商業保險(2.54%)、單位為職工購買商業保險(5.08%)(詳見圖4)。
若排除了沒有與單位簽訂勞動合同、與就業單位保持勞務關係的受訪對象,購買社會保險的比例則增高到81.32%。然而,這仍意味著沒有按照《勞動法》購買社會保險的單位的比例在20%左右。
與勞動合同簽訂率相似的是,在不同類型的單位的社保購買率是存在著很大差異的。根據圖5,個體戶為職工購買社保的比例最低(25%),“私營企業、合夥企業”比例倒數第二(64.91%)。結合圖3和圖5,可知,相對其他性質的單位,個體戶、私營企業以及合伙企業更有可能存在用工不規範的情況。
由圖6可看出,社保購買率也隨著員工規模的降低而減少,員工規模在20人及以下的單位社保購買率不及半數。
2. 約90%的受訪對象上班仍會佩戴口罩,但僅有19.33%獲得來自單位的免費防護用品
從職業健康安全保障來看,雖然貴州在長時間里維持現存確診數為零 的情況,93.22%受訪對象目前仍會佩戴口罩上班。但僅有19.33%受訪對象表示,所在單位會免費派發防護用品,比如口罩、酒精、手套、消毒液等。與過往的疫情復工調查報告相比,貴州報告中獲得免費防護用品的受訪對象佔比是低很多的,這與貴州疫情嚴重程度低有可能相關。
二、疫情爆發早期復工情況
1. 過半數的受訪對象在4月1日前復工,延期復工期間,收到勞動合同約定的工資的受訪對象不及六成
排除失業者外,直至問卷提交,仍有19.82%的受訪對象表示未復工。圖7顯示,3月份是復工的集中時期。而在2020年4月1日之後,在當月復工的人數也隨著時間推移逐漸減少,最晚復工的受訪對象則是在2020年10月復工的。
根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辦公廳的規定:“企業停工停產在一個工資支付周期內的,企業應按勞動合同規定的標準支付職工工資。超過一個工資支付周期的,若職工提供了正常勞動,企業支付給職工的工資不得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職工沒有提供正常勞動的,企業應當發放生活費。”
排除了6位表示單位沒有延期復工的受訪對象後,58.72%的受訪對象表示,延遲復工期間,所在單位有按照勞動合同約定的工資標準支付工資。8.26%的受訪對象表示支付的工資高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9.17%的受訪對象則表示單位發放了生活費。而剩餘32.1%的受訪對象所在單位,則有可能存在違反辦公廳規定的情況:13.76%沒有發放工資;12.84%工資延期發放;5.50%支付的工資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詳見圖8)。
2. 封城政策、單位停工停產、需留家照顧家人是影響復工的三大因素
共有23位受訪對象表示,復工沒有受到影響。在眾多有可能會影響到復工的因素中,“封城、封村、交通管制政策”,是被受訪對象選擇最多的一個選項。在本調查中,約90%的受訪對象戶籍都在貴州省。可見,即使是在戶籍所在地工作的職工,封城等交通管制政策仍對其復工帶來負面影響。
此外,就業單位停工停產、倒閉、沒有生意這一經濟性因素是影響復工的第二大因素,佔比接近30%。
在疫情爆發初期,學校停課、網絡授課等教育政策導致學童需留在家中學習。另外,疫情也增加了家庭衛生保潔的要求。隨之而來的,便是家庭照顧勞動負擔的增加。23.21%的受訪對象表示,因為需要留在家裏照顧家人,復工受到了影響。而在男女受訪對象中,選擇了該選項的樣本比例是相近的,沒有顯示出具有統計意義的性別差異(詳見圖9)。
三、疫情爆發前後對比:在業者勞動條件及狀況
1. 仍有40%受訪對象表示月收入減少,23.16%每日工作時數減少
雖然離疫情爆發已過去約10個月,仍有40%受訪對象表示,相比疫情爆發前,自己目前的月收入有所減少。同時,56.84%表示月收入沒有發生變化(詳見圖10)。相比過往發佈的復工報告,在本調查中,表示月收入減少的樣本比例是有明顯降低的。已發佈的多項復工調查於廣東、河南以及川渝三地完成,問卷收回的最晚時間是在2020年7月份。
另外,仍有23.16%的受訪對象表示,相比疫情爆發前,目前的每日工作時數有所減少。20%的受訪對象表示,每日工作時數有所增加。然而,其中15.79%的受訪對象表示,工作時數增加了,但報酬卻沒有提升。另外,56.84%表示每日工作時間沒有發生變化(詳見圖11)。同樣的,相比過往的復工調查,在本調查中,表示工作時數增加的樣本比例是更高的,這與經濟秩序的恢復有可能相關。
在表示每日工作時間及月收入出現變化的訪談對象中,62.50%的受訪對象表示,就工資和工時調整,用人單位未依法與其進行協商。
2. 24.21%受訪對象表示,所在單位的員工規模有所減少,部分員工延期復工是主要因素
相比過往的復工調查,有更多的受訪對象表示,相比疫情爆發前,所在單位的員工規模沒有發生變化(31.58%)。同時,23.16%的受訪對象表示,單位的員工人數有所增加(詳見圖12)。
在造成單位員工規模減少的原因中,部分員工延期復工是主要的因素(47.83%),企業經濟性裁員(30.43%)、員工主動辭職(26.09%)其次(詳見圖13)。這一結果與過往的調查結果差異不大。
四、疫情後曾經歷失業者的狀況
在本調查中,共有24位受訪對象在2020年1月23日後失業或更換過工作。在這群經歷失業的受訪對象中,男女性各半,絕大多數受訪對象上一份工作的工作地點在貴陽市。另外,這群受訪對象上一份工作所覆蓋的行業包括住宿和餐營業等6個行業,工作崗位以普通工人居多。大部分的受訪對象上一份工作是在“私營企業或合夥企業”、個體戶工作,僅有個別在“外資企業或中外合資企業”、“政府機關單位或事業單位”工作(詳見表3)。
因樣本量少,本調查的第四節無法呈現疫情后失業者的整體情況,僅能呈現這一群體經歷的各種可能境況。故本報告不會在表格里註明比例,僅註明每個選項的被選量。
1. 離職時間與原因
根據圖14,大部分受訪對象是在2020年1月23日至3月31日之間從上一份工作離職的,這也是貴州疫情爆發的高峰期。如前言,同年3月28日后,貴州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沒有公佈過新增確診病例。本調查也顯示,3月過後,從上一份工作離職的受訪對象開始減少,最晚的則是在11月份離職。
而受訪對象提出的離職原因,“自己辭職”是被提及最多的一個因素,其他因素則包括:“勞動合同到期”、“企業拖欠工資、減少工資待遇”、“工傷、職業病”、“需要在家中照顧家人”。本調查可以確認 “工傷、職業病”是與疫情無關的因素,但無法確定其他因素與疫情是否存在因果關係。另外,根據圖15、16,在3月31日前、后離職的受訪對象的離職原因也僅存在微小差異。
在疫情后經歷失業的受訪對象中,僅有兩位在待業期間曾領取失業保險金,兩位曾獲得就業單位的離職經濟補償金,其餘20位沒有獲得過任何的補償(詳見圖17)。結合上文所提及的離職的原因,未能確定受訪對象的在職單位是否存在違法解僱的情況。
2. 尋找新工作的過程
在24位疫情后失業的受訪對象中,有13位在失業後找到了新的工作,3位表示短期內不打算找新的工作,有8位表示沒有找到新的工作(詳見圖18)。而在這8位受訪對象中,最早是在2020年春節後(2020年1月25日)失業的,最晚則是在同年11月份。這意味,若沒有獲得任何救濟,在這群受訪對象中,最長有近10個月的時間沒有任何收入。
在13位找到新工作的受訪對象中,有9位花費了一個月以上的時間找到新的工作,其餘4位在一週內便找到了新的工作。而表示找工作的過程中有遇到困難的受訪對象,則認為缺乏專業技能、學歷低給找工作造成了阻礙。
3. 新舊工作對比
在找到新工作的受訪對象中,大部分受訪對象表示,相比上一份工作,新工作的月收入有所減少。另外,從每日工作時間的角度看,“工作時間減少、工資待遇不變/報酬減少”與“工作時間增加,報酬增加/沒有增加”都是存在的情況(詳見圖19、20)。
五、整體樣本生計狀況
雖然僅有少數受訪對象處於失業狀態中,仍有接近兩成的受訪對象表示已沒有存款,需要通過借款維持生存。另外,接近三成的受訪對象表示,目前的存款僅能維持一個月以內的個人開支。目前存款能夠維持一年以上個人開支的受訪對象僅占11.81%(詳見圖21)。
而對於在疫情爆發后經歷過待業狀態的24位受訪對象而言,生計則更加不樂觀。其中,20.83%表示目前需要通過借款維持生存,41.67%表示目前存款僅能維持1個月以內的開支,沒有人的現有存款能夠維持1年以上的個人開支。
若讓受訪對象主觀評估疫情對生計造成的影響,則認為疫情對生計帶來負面影響的受訪對象居多,占60.63%,其中13.39%認為疫情造成的負面影響很大。另外,13.39%的受訪對象認為疫情對自身的生計沒有造成影響,仍然有25.99%的受訪對象認為疫情對生計帶來了積極的影響(詳見圖22)。
在表示疫情對生計造成了負面影響的受訪對象中,僅有26.60%的受訪對象認為自己目前的生活消費水平已經完全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詳見圖23)。可見,疫情對個人生活消費所造成的影響是相對長久的。
第四部分:總結
對比過往發佈的疫情復工調查報告,在疫情爆發的10個月后,疫情對勞動條件的影響是減弱的,這具體體現為:1. 月收入減少的樣本比例有明顯降低;2. 每日工作時數增加的樣本比例增高;3.所在單位員工規模沒有發生變化的樣本比例增加;4. 獲得免費防護用品的樣本佔比明顯變低。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單從月收入、每日工作時數以及員工規模這三個層面來看,勞動條件及狀況變差的受訪對象比例有所降低,但相應的比例仍然是不低的:仍有40%受訪對象表示,相比疫情爆發前,月收入減少;仍有23.16%表示,每日工作時數減少。
而更令人擔憂的是,疫情人對個人生計所造成的影響是長遠的:有接近兩成的受訪對象表示已沒有存款,需要通過借款維持生存;在疫情后曾經歷過待業狀態的受訪對象中,沒有人現有存款能夠維持1年以上的個人開支;在表示疫情對生計造成負面影響的受訪對象中,也僅有26.60%認為自己目前的生活消費水平已經完全恢復。
因樣本量少,本調查未能反映疫情后失業者的整體狀況,但仍然描繪了這一人群可能面臨的一些困境,包括:失業后缺乏救濟;花費大量時間尋找新工作,長時間缺乏經濟來源;即使找到了工作,相比上一份工作,新工作月收入降低,或每日工作時長收入卻沒有增加。
總結上文,疫情對職工勞動條件的負面影響有所減弱,但疫情也長遠影響著生計。而這一影響將會延續多長的時間?對哪些人群來說,疫情這一風險事件對其更有可能造成長遠的,乃至終生的影響?這些問題仍需要更多的調查。因為疫情的影響是長遠的,而本報告也希望指出,政府不僅僅需要在疫情爆發高峰期出台促進復工、穩就業政策,也需要長期監管疫情后非法用工情況,如非法解僱、欠薪、減薪等等。
關於我們
中國勞動透視是一家關注中國勞工權益的香港非政府組織,成立於二零零五年六月,主力研究中國南方基層勞工的工作環境及勞動關係,致力爭取和維護勞工權益,推動中國勞動法的完善和執行。
Facebook:@LabourActionChina
Email:lac@lac.hk.org
點擊此處訂閱我們的英文單月刊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