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ption from Readmoo

書名︰後殖民食物與愛情
作者︰梁秉鈞(也斯)
出版︰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ong Kong)
版次︰2012年8月
ISBN︰9780193987227


以往甚少涉獵散文和小說類型,多半因為自覺對於這類文體沒多大代入感,品味不了字裡行間的文學韻味。不過既然這本借來的書閒置在家多時,那就從聖誕節開始斷斷續續地讀。對比長篇小說,這種中篇小說始終較合胃口。

全書12篇故事創作時間由1998年橫跨至2008年,每篇都獨立成章但字裡行間又互見關聯,立體地交織出一眾主角由1997年主權移交當日開始並行成長的故事。伴隨每篇主角遊走世界各地,從形形式式的食物切入,描繪出作者對九七後香港人的觀察。

曖昧不明、含糊複雜或乾脆說「含混」,應該可以概括作者筆下一眾主角的背景和經歷。理髮店打烊後搖身一變成為朋友相聚的酒吧、年輕時左傾的知識青年後來成為享譽盛名馬評家、離異的雜誌總編收留未婚懷孕的年輕編輯在家待產……每篇的故事的主角都有各自的遭遇、價值觀和飲食經驗。看來直白有時帶點平淡的敘述,在「香港人都很愛吃」的大敘事之下,書中眾人對食物的堅持和對口味的包容,或多或少都是我們共同的生活體驗——文化與價值的包容背後始終有某種原則上的堅持,沒法討價還價。

儘管全書提及的美食起碼都有二三百種,內容亦不盡是飲飲食食,涉獵的範圍也包括大學僵化的官僚體制、鄉郊發展與環境污染、舊區重建與保育、流行文化批判等等。即便如此,作者並沒有刻意借食物提出甚麼社會或政治議程,倒是不失幽默地自嘲或調侃眼前的種種吊詭和荒謬。配合不拘一格有時以口語入文的行文方式,保留了獨有的港式語感,令人讀起來不禁會心微笑。

我終究沒多少文學根底,沒有甚麼文學結構之類的工具去賞析這本書。書中男女離離合合,或似香港人的流離與機動,面對動盪與不安的隨機應變(有時逆來順受),在異域與本土都不失靈巧機智。如果作者寫的就是這種經歷九七那代的文化面貌,恐怕已跟隨最後一章的主場景「七一吧」在去年劃上休止符;也正如香港的殖民歷史從沒有在九七那天寫上終章,換上的休止符睽違廿多年再添新序章。

至於香港人的精神面貌該往何處去,要在哪裡延續下去,相信會是永遠未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