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來襲——全球暖化並不只是天氣變暖那麼那麼簡單
作者:晉普
前段時間,北半球很多國家都遭受了寒潮。韓國首爾出現35年來最低氣溫,漢江冰凍;俄羅斯雅庫特共和國上周大部分地區氣溫降至零下48-52度,其東北部更是降至零下52-57度;西班牙馬德里降下五十年一遇的暴風雪;印度也罕見地受到寒流侵襲,導致許多無家可歸者喪命;中國自十二月以來已出現四次全國性寒潮……
這一情況是否有悖於全球暖化的趨勢呢?
地球氣候是個非常複雜的系統,受制於很多因素。中國氣象局氣候服務首席專家周兵指出,此次寒潮是「一北一南」兩大因素雙向夾擊所致:「首先是北極海冰因素。北極是冷空氣的『老家』,北極上空的極地渦旋本起著將冷空氣鎖定的作用。然而,由於全球氣候變暖,2020年9月北極海冰面積創歷史第二低值,極地渦旋減弱,難以『固定』冷空氣。入冬以來,冷氣團中心位置偏向歐亞地區並一路南下,加之歐亞大陸中高緯度地區呈現『西高東低』經向型環流,使得東亞冬季風強勁。其次是赤道的拉尼娜因素。拉尼娜現象指的是太平洋中東部海水異常變冷的情況。從2020年8月開始,赤道中東太平洋的海溫進入拉尼娜狀態。海水變冷也造成東亞冬季風進一步加強,冷空氣活動比常年更加頻繁。」
第一種因素很可能是全球暖化的結果。
《國家地理》雜誌的一篇文章解釋說,「極地渦旋」有兩種:一種是對流層極地渦旋,全年環繞地球旋轉,通常位於中緯度地區——也就是熱帶到北極之間的廣大地區。在對流層上方還有平流層極地渦旋,它比對流層渦旋小得多,通常在北極上方由西向東旋轉。
這兩個渦旋系統穩定,就可以把冷空氣限制在北極地區。但這需要二者維持穩定的溫差,如果溫度變得太接近——急劇的升溫會造成這種情況——平流層的極地渦旋就會開始偏離路線,向南移動,並將下方的漩渦推向其前方,形成寒潮。
在過去的30年裡,北極變暖的速度是世界其他地區的兩倍,這一現象被稱為北極放大效應。這也造成了平流層升溫,從而打破極地渦旋的穩定。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的大氣科學家珍妮佛·法蘭西斯(Jennifer Francis)認為這是一個惡性循環:「失去大量海冰之後,來自太陽的額外熱量就會導致北極水域升溫,而熱量又被釋放回大氣中,並在那些關鍵地區產生大量的暖空氣。這些暖空氣會使向北移動的噴射氣流規模更大、更強,持續時間更長,這反過來又會擾亂極地渦旋。」
全球暖化是氣候變化,是大氣在很長一段時間和很大範圍內的表現。總體來說,2020年和2016年一樣,都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年份之一,而近十年也是迄今為止最熱的十年。但因為氣候系統的複雜性,這一大趨勢會在全球各地導致各種各樣的異常——高溫熱浪、乾旱、洪澇、颱風、寒潮,並不僅僅是天氣變暖那麼簡單。
雖然在地球的歷史上,氣候變化並非罕見,但大多是以萬年為尺度,這讓生命可以通過進化來適應。出現劇烈的氣候變化,結果往往是大滅絕事件。我們當下面臨的就是後者。雖然人類可以依靠工具來替代自身進化去應對陡然出現的冷熱旱澇,但其他生命不行,整個生態系統也顯然不行——隨之就可能出現糧食減產或疾病肆虐。結果依然是文明的衰落甚至滅亡。
人類最近幾百年的科學成就讓很多人產生了「人定勝天」的傲慢,這其實是一種愚蠢。人類對於地球氣候系統的認識根本只是入門,現在能做到僅僅是準確率有限的預測。大型洪水、颱風、降雪仍然可以令最現代化的城市、最發達的國家陷入癱瘓。
儘量維持地球現狀——具體到全球暖化問題上就是儘量減慢地球平均溫度上升的速度,才能為我們自己爭取更多時間去理解地球和尋找合適的生存之道。
如果只顧眼前一代人和少數頂層的利益,那人類的未來將是灰暗的。
如果每個人都抱著「我死後哪怕洪水滔天」的想法,那麼這個物種也確實不配擁有未來。
不過我相信,這只是少數人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