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我对Clubhouse的感受和想法:一个大型的信息茧房
First of all:
先說我的 clubhouse ID好了:redcheng
(不過我應該很少會參加討論政治的房間了)
因為我本職工作就是新聞編輯,所以 clubhouse 上個月在北美爆火的時候,我就有所耳聞。比起它的一切功能,clubhouse 獨有的“邀請制”讓它更具有話題性,這種稀缺的性質,加上“馬斯克”等名人加持,很容易就又讓人“卷了起來”——聽起來,好像一個精英社交平台?
的確,就在這幾天,中國大陸的自媒體在蹭clubhouse流量撰稿時常會使用“精英”這個詞。但其實它的邀請碼在閑魚或者淘寶都可以用很便宜的價格入手——當然是指昨天被封之前了。不過本文不會討論被封的事。
Clubhouse 其實沒有真正的“邀請碼”,而是在 App 裡 invite 你的通訊錄好友。接著你的好友就會收到短信獲知“你已被邀請”。所以 clubhouse 的社交邏輯是非常重視使用者既有/線下的好友群的——也就是說,除非你是通過閑魚去買邀請碼,不然很大程度上,你從一進入這個app開始,就是從“認識的朋友”開始聯結。
除此之外,雖然 clubhouse 能搜索房間名稱,也能通過興趣標籤、分類來檢索房間。但在實際使用過程中,不難發現其搜索功能對中文並不友好,就算你能搜索到相關的英語房間,裡面的講者所述說的內容你也不會太感興趣。
所以在 app 的首頁上,幾乎所有的房間都是基於你的好友所推送的內容。
我們暫停一下來看看。
首先,你是被你的好友邀請的,鑒於每個人只有稀有的2-3個邀請名額,被邀請的人大概率是和邀請者關係不錯的朋友,至少是價值觀相仿、興趣有交集的朋友。再者,當你進入到這個app裡,推送的語音房間又是基於你朋友感興趣、參加過,或者是你朋友的朋友參加的房間。
這麼一看,你必然在一開始就會對這些房間很感興趣。
我也是如此,當我一開始使用這個 app 的時候,驚訝其演算法竟然如此精准——他怎麼知道我的興趣取向?仔細研究了一下,原來是基於我已經關注的好友、還有邀請我的好友來推送的。
當然,這個社交平台也可以認識“新的朋友”,但這些朋友也大概率來源於跟你曾經在“同一個房間”的好友。你喜歡他的想法、談吐、簡介、甚至是圖片?反正你喜歡他,所以你關注了他,系統也會基於此給你推送他喜歡的房間。
Clubhouse最聰明的是,他將智慧演算法的一部分人物交給了我們人群之間本來的社交關係。而社交行為本身跟這個app的使用(聽、講)是重疊的。這樣的設置非常巧妙。
但這也是我不喜歡這個app的原因,它在給你建立一個巨大的同溫層。你之所以喜歡這個app,是因為裡面提供了大量“你感興趣的房間”,所以你會花越來越多的時間浸泡在裡面,這個行為和動力交替影響之下,同溫層的構築將會越來越厚。
隨便談談我的經歷
上個禮拜被朋友邀請進了clubhouse。
一進入app,就被首頁推的前面幾個 Room 吸引了,這其中自然包括了那間著名的——“兩岸三地青年大亂聊”。聽了一陣子,我就想舉手發言。然後就被無視了,我想可能是人太多的原因?為了秩序就忽視了我的舉手吧。
當然在舉手聽大家發言的過程中,我跟大部分兩岸青年的感受都不一樣。可能兩岸的年輕人都在通過這個房間互相瞭解對岸的文化以及想法,但是…這些我都太瞭解了!!“我就是兩岸青年本年啊!”當我轉述這段跟我朋友說的時候,我非常激動地這麼講,我仿佛一年級積極舉手的小學生,都站起來將手揮舞在老師面前“老師!!!這題我會!!”,結果仍然被老師無視。
我之所以激動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裡面的內容一開始還會覺得新鮮——新鮮在於聽到兩岸青年在互動中小心翼翼地互相摸索。之後就乏味了——乏味於都是些老生常談的政治問題(常見的是 自由、民主 混起來說),而且大多人也不像我們搞時政新聞的無聊人士,有系統地瞭解過社會問題,所以除了喊喊意識形態內有的東西,就是在分享自身經歷了,而自身經歷並沒有代表性(但可以激發起強共鳴,這又是構築資訊繭房的另一重要元素。)所以聊著聊著就會讓我覺得無聊、獲取資訊的效率很差,而且沒有讓我“新知”的感覺。
另外,我覺得華語區的 room 有種怪現象,就是一上來就愛進行大串自我介紹。我心裡白眼都360度轉了。有次聽了一個人開場就是自我介紹一分多鐘——從自己本科學的啥到自己研究生師從哪位導師....逼得我我開麥說了一句:能直接說論點嗎?
之後我就退房流串在各個相似的房間裡,期間也說過幾句。既有為大陸的民生辯護的內容,也有為民主制度進行再科普的內容。
舉個例子好了,我參加一個“兩岸所有人問所有人”(好像叫這個名字?)
有個在上海的台灣年輕人問:為什麼中國不立法讓亂丟垃圾的人受處罰,為什麼那麼多人隨便吐痰?你們不會覺得難受嗎?為什麼不像台灣立法拍照檢舉還能拿200台幣?
我實在忍不了就在一個人發言後回答:
你好,你說的這個問題有幾點我要指出:1.台灣雖然立法,但是執法機關是環保署。中國大陸之前也有相關的執行單位——也就是城管,這種輔警性質如果管理不當就會出現濫權。台灣的警力人群比是非常健康的,而中國大陸的警力人群比是少很多的。2.立法並不是誰想做就做,需要立法議程。3.台灣就算有相關立法,但仍然有其行為。不過肯定是比不立法好點啦。重要還是科普和教育。總結:我覺得還是警力資源不夠的問題,但是你個人喜好不一定會成為立法依據,雖然我們都知道這是不文明行為。
(其實我還想說不過聽說新加坡亂丟垃圾要鞭刑,為什麼台灣不引薦嗎?我覺得新加坡看到台灣只罰錢可能也很難受?)
反正類似這種的話我暗搓搓地懟了很多。
也有面對小粉紅的反駁——他覺得專制制度很有效率。
我:我覺得專制制度有效率這件事值得再討論一下。比如,我們應該先定義一下:什麼是效率?如果是“立法-執行”的過程,那的確專制國家的效率挺高的。
但如果是“民意上升到立法再到執行”這個維度來看,專制制度可以說是完敗了。以“離婚冷靜期”為例,一個全民反對的法律居然可以如此高效的執行,到底算快還是慢?再者,多少法律改來改去,上去下來的,都很有效率,中間浪費的時間、人力、物力,如此看來是否還算有效率。
哈哈哈寫這篇的時候我本來想寫的題目是“教你如何在兩岸房間辯論”,然後專門分兩個part:1.教你如何為反駁台灣人論點 2.教你如何反駁大陸人論點
因為我太熟悉兩者會說的感受和想法了。加上一般人不會往深了思考,很多事情只是流於表面,反駁起來特別輕鬆,稍微展開就能把人說傻了。
Anyway,這也是我對 clubhouse 沒什麼興趣的原因,它並不能給我帶來新的知識。大部分兩岸政治討論其實就是老生常談的爛問題,要麼就是分享個人經歷,即不系統也不完善。有這時間看看社會學的書,收益更大。這點微博的 KOL 祝佳音就有說(原博已被刪):
當然,我也不是完全放棄了clubhouse。
先說結論:我這兩天最喜歡的幾個房間:一個是台灣書刊編輯創的“每個人分享書&電影”,還有“線上選秀大賞”、“聲音模仿大賽”(後面兩個都是搞笑的)。
第一個房間是一個台灣編輯創的,裡面內容和和諧,主持人(編輯)說話聲音溫柔好聽,大家分享自己的經歷輕鬆愉快。我甚至在離開房間時特地說了一句“謝謝房間主持人,這是我參加過最棒的房間,沒有之一。”到現在為止也是,這個房間溫暖又明亮。
另外兩個真的特別有才,都是搞笑娛樂性質。線上選秀大賽有好幾位由主持人扮演的,在中國常常能看到的“選修導師”:丁太升、那英、章子怡,然後所有發言者胡亂表演才藝,選擇想要進入的“戰隊”,文字難以描述其好笑程度。
另一個房間是今天參加的“聲音模仿大賽”,其中一位神人“梁”模仿的范偉幾乎是在放原聲。除此之外還有西遊記裡師徒四人,女兒國國王,兩位米老鼠,兩位宋丹丹,兩位唐老鴨,張韶涵以及孫燕姿。內容也是蠻好笑的,適合上班的時候一邊聽一邊工作,也不需要怎麼動腦。
最後,我覺得 clubhouse 最好笑的景觀莫過於“不開麥看bio互fo房”。對於這個房間,我昨天在朋友圈分享了感想:
將一個app玩成另一個性質的app(LinkedIn),這真是中國人特別熟悉的操作。我看到的包括但不限於投行、行銷、Youtuber、北美高華。
有時候真想問問這些人:除了搞錢你們不覺得人生還有其他好玩的東西嗎?
P.S.: 對了,有人還想看我寫兩岸辯論指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