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三十而立

孔子說「三十而立」,也就是立身、立家、立業。白話文就是在孔子眼中,30歲的我們必須能夠獨立生活,成立個家庭,還要有個事業。對於不想受古人思想的拘束的現代人,這樣的標準恐怕過於嚴苛。畢竟,很多人到了30歲仍然唸著碩博士學位無法獨立地養活自己,甚至還在不斷轉換工作,更別說一堆人是不婚族。所以孔子的三十而立在現代社會恐怕是行不通的。

體制化下的30後

小時候的我們對於30歲總覺得遙不可及,但在學校教育及社會價值觀洗禮之下,似乎只學會了考試要考高分,學校要選擇第一志願,工作上要競爭,最好還要買棟房子,潛意識裡甚至覺得30歲後如果還不混出個名堂來,簡直是對不起父母和家庭。可以說30前的我們被填充了一堆人生大道理,偏偏不懂得要活在自己的最高熱情裡。最可怕的是,被填充的標籤刻在骨子裡往往很難掙脫,於是即使30後了,很多人還是不敢選擇自己想過的人生,因為害怕與眾不同的自己被議論紛紛,於是寧可躲在符合多數人意見的保護傘下隨波逐流

我理想中的30後

雖然30前的人生大部分的人沒辦法選擇出生的家庭,和所受的教育。那至少對於30後的人生道路大家都是有選擇權的,你可以選擇走在和大眾價值觀相同的道路上,也可以選擇與眾不同,活出自己獨一無二的路,沒辦法定義哪條路一定是好的或壞的,唯一可以確定的是,走在那條路上,自己能夠獲得滿滿的快樂,那肯定就是屬於你的道路。所以對我而言,30歲其實不是個可怕的年紀門檻,反而是把選擇權重新交回到自己手上的時點,30前被家人、學校及社會所灌輸的刻板觀念,在30歲後,都有機會被自己重新思考是不是依舊依循。

只有你能定義你的30後

其實30後的標準因人而異,每個人都可以衍生出自己的一套標準來,而別人的30後不管如何的精彩有趣、功成名就,也都是別人的,還是必須自己體驗了才會理解那箇中滋味。值得開心的是,30後的大家肯定已經經歷了很多,不論是開心的,抑或是傷心的,這些自己獨特的經歷讓自己更有力量及自由去選擇30後的道路,這樣聽起來30後是不是很美好呢?

不知道大家會選擇如何過自己的30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