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注:适合观影之后再看,虽然没有什么剧透,但主要由贺岁电影《你好,李焕英》引起的讨论。

《你好,李焕英》宣传海报,来自新浪微博


《你好,李焕英》在我看来,是继《少年的你》之后,内地华语院线最佳作品。在我的行将步入中年的朋友群中,不少人都对影片中呈现的类似“丧偶式育儿”很感兴趣。

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对于中国家庭来说,育儿可是重中之重。许多友人已经步入了这个阶段,尚未步入的,也有不少正在观望。而“丧偶式育儿”这样类似的话题,最近也被多次提及,这种并不孤立存在的社会现象,可以说它本身,已经是一种社会现实,它存在于大量家庭中,区别只是程度的轻重。

影片中的呈现,也确实很像这种“丧偶式育儿”,甚至可以说程度很重。贾玲的爸爸这一角色,只在和她妈妈领结婚证后那一段,有戏份。(看到网上说,贾玲父亲,也出演了电影,在影片中她妈妈车祸抢救那一段,坐在医院病房门外,但可能时间很短,又没有台词,也没有字幕介绍,实际上我在观影中并没有注意到这个场景。)

而其他时候,贾玲的爸爸都是缺位的,以至在电影中贾玲的升学宴上,她爸爸都没有出现,在妈妈拉扯养育她的其他场景中,更没有她爸的身影。

那么这部电影,除了对妈妈的深情缅怀之外,是贾玲在对“丧偶式育儿”的无声控诉么?

毕竟电影中重要的情节,就是穿越回80年代的贾玲,希望给她妈妈换一个堪称“天大好事”的“金龟婿”,这是不是透露着对她爸的强烈不满?

有观点说,男性们看这部电影,应当自省和反思,自己在家庭中是否缺位,是否让自己的伴侣陷入丧偶式育儿的困境,自己是不是可以随时被换掉,被换掉后更好?

我觉得反思倒不是坏事,很多男性也确实该当如此反思一番。但在我的理解中,贾玲意不在此。


从贾玲爸爸的角色,在电影中仅有得到凸显的部分来说,贾玲觉得自己随爸爸,很多方面都像爸爸。一个人,尤其像贾玲这样比较乐观积极的人来说,对自己,和很像自己的人,当然可以有不满,也会有复杂的情绪,但终归不会是厌弃,或者纯粹的恨。贾玲这样表达,毫无疑问,是爱着她父亲的。

至于为什么父亲的角色缺位很多,我更倾向于理解为——贾玲是从舞台磨练出来的,她选的演员,大多也是舞台或情景表演中的佼佼者。在这部电影中,她大量使用她擅长的舞台语言。那在戏剧舞台中,为了凸显妈妈,就把爸爸的存在隐去很多,我觉得是很正常的。

只是“丧偶式育儿”这种社会现象大量存在,也被讨论很多,如果带着这样的敏感去看,对影片表达有些疑惑,也不奇怪。


其实,在观影之后,我更疑惑的是,对于成功学的反思很是不够,或者说人们理应对社会单一的成功评价体系的反思,像是被困在了当下吧,显得那么的无力。

电影中反复出现,贾玲妈妈说:我未来的女儿,让她健康快乐就行。可这部电影,仍然是贾玲在不断成功,获得认可后,包括之前做出小品《你好,李焕英》之后,才可以唤动资本,依托整个商业电影工业(制作、宣发等等缺一不可),最终形成这样成熟的贺岁影片。

回忆中的妈妈,只希望孩子健康快乐,但只有足够成功的孩子,才可能用尽一切的真心和细节,去缅怀告慰她的妈妈——这其中的荒诞和无解,可比丧偶式育儿要重得多了。


所以当朋友传来非常犀利的批评,我能理解它的所指。

影评,来自豆瓣

就像毛泽东曾经的说法,“广阔天地,大有所为”,这话面世在1955年,然而数十年间,这句话都是假的,绝大部分人们只能是随波逐流罢了。一直到了80年代,被怀念至今的改革开放以来,在这句话语中意涵的美好愿景,才像是被允许可以逐步成真了一般。

但即便如此,这种让人可以有一番作为的美好,仍然只是属于少部分人的,其中更多机会,更值得瞩目的,都是属于男性的;而同时,一批又一批的女性,除了“逃到自己狭小的家庭天地中去”之外,别无选择。

而当一代代的女性,逃到家庭的狭小天地中,“大有所为”下的外部世界,却已经翻天覆地地改变了。

她们的内心,怎么会没有落差,她们的亲人,又怎可能一点都感受不到她们内心的挣扎呢。


是啊,就像那段评论中所说的,社会变迁,家庭结构,在家庭不幸的来源中,怎会少了它们呢。

这数十年间,中国内地,在太多价值观解构后,社会中只剩下金钱可以被人们迷恋。绝大部分人们只能在功成名就,在高薪的回报,在物质的丰沛,在旁人的艳羡中,才可能追求到一些幸福的模样——只有金钱,才能让人们感受到自由与安全——而自由与安全,这是幸福舒适的立足之地,是人们多么本质和基础的需求啊。

平安喜乐,平安喜乐,这样单纯和无害的愿望,却总是能够一步步地构成一张大网,组成每个人都很难脱俗的现实,把我们困在成功学中;困在“丧偶式育儿”下;困在日夜加班996,拿健康和生命去换钱里;困在当下社会的种种无奈挣扎中。

这一切该当何解?


贾玲没有回答这困难的问题,但我却特别愿意容让她。因为她已经尽力诚恳地记录与表达了这一切。电影中,她的妈妈多次说到“我的女儿,健康快乐就行”,这个观念,直到她的弥留之际,仍在用心地传达。而从电影到现实中的贾玲,是不可自已地想要混到出人头地,想足够有出息,让妈妈开心,她想给妈妈买车,买上那绿色的皮衣,她用尽心力,完善一切细节,奉上这部对妈妈的缅怀之作。

这些都是良善无害的心愿,可它们之间,又是那样的矛盾,它们交织在一起,不就是我们当下的现实中的一部分么?

贾玲是一个忠实的记录者,正是这样诚恳而细致的记录,格外值得我们去正视与深思。因为只有如此,我们才可能负责任地,回答那些困难的问题,才可能让那种种不幸,不再延续在这片土地。

我想,那些困难的问题,这个社会终要回答的,也许每个人都要付出一份力,或是一份代价。

而在那之前,有《你好,李焕英》这样一份记录,不也挺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