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是硬道理?無錢?我擔保你問人借啦!
一年一度的港虎財政預算又來了。過去港虎不斷以派糖派錢來安撫社會的怨氣。如今港虎的國庫虛空,不少市民因為武漢肺炎對經濟打擊而失業多時。然而港虎已經不能無止境地派錢,結果只能夠推出百分百擔保的失業貸款:我都無啦,你無錢就問銀行或「財仔」借啦。
雖然小弟只懂基本的宏觀經濟知識,已足夠認清港虎近年公共財政的問題:不斷大興土木創造基建項目、帝國警衛軍不斷購買昂貴的鎮壓裝備、大灣區發展成為港虎不斷向北方帝國進貢的借口、還有那些勞民傷財而效用成疑的防疫政策,港虎既非一隻不斷生金蛋的母雞,相信如今港虎剩下來的財政儲備已經所餘無幾。
由積極不干預到有所為的港虎
70年代殖民地政府的麥理浩時代,政府扮演積極的角色加快各方面的發展,時任財政司夏鼎基(Sir Charles P. Haddon-Cave, 1925-1999)卻恪守積極不干預(Positive but Non-interventionism)的經濟政策,強調大市場小政府以及量入而出的公共財政原則。你可以他的做法偏向保守、只讓政府扮演極被動的角色,但卻讓市場發揮最大的效用。當然處於經濟低迷的時期,這種政府不作為的原則卻惹來更大的反響。正如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 1883-1946)說過的名句:長期而言,我們全都死了(In the long run we are all dead)。
結果因為市場的「失效」而衍生了不少社會和民生問題,財政政策(Fiscal Policy)成為了銳意有所為的政府大力干預經濟發展的工具:透過稅收、基建開支、公共服務的收費、甚至是發行政府債券試圖影響整體經濟的活動,特別是發展更多的基建設施意圖製造經濟火車頭的效應,卻同時令他們手握更多決定權。
擁有更大經濟決定權的問題
北方帝國提出發展是硬道理,因為他們可以藉此決定了社會資源如何運用,人民的財富如何分配。發展的背後卻是習帝一直朝思夢想大國崛起和復興的願景。甚麼將GDP搞上去、第一人權是生存權等成為硬要繼續發展的原因,總之一切也是非辦不可,要相信黨,不要質疑黨領導的決定。
偏偏這個又成為了當權者以此尋找租值(Rent Seeking)的機會:拍板發展基建背後將財富轉移到基建的發展商,背後有沒有出現官商勾結而促使一些政治和經濟既得利益者自肥?甚至因為濫用決定權而出現貪污問題?
事實上擴張性的財政政策還有一個更核心的問題:當權者如何擁有更高的智慧可以代替市民作出消費決定?不斷地大興土木、虛耗國庫,試問錢從何來?誰人付鈔?那就只有不斷苛捐重稅,結果卻是港虎洗錢、市民付鈔、父債子孫還:今天港虎的大幅度的開支和舉債就由後世的香港人承擔,這也是財政政策為後世帶來最大的問題和影響。
曇花一現的經濟增長
表面上財政政策帶來了一些賬面上經濟增長的數字,卻不要期望未來香港經濟可以有更大的增長,許多基建的發展只會高估預計的經濟效益從而爭取立法會的財政撥款,就是超支了依然可以申請追加撥款。所謂擴張性的公共財政帶來的增長只曇花一現,甚麼配合大灣區發展、內循環效應只是經濟的口號而已,將來這些巨大而不斷超出預算的支出只會交由下一代的香港人承擔。
實質上個人的支出不斷地收縮、失業率持續高企,然而地產市道卻又沒有明顯下跌,股市更是攀上了歷央性高位。如此兩極化的經濟狀況,背後是否隱藏了一些更大的經濟問題?或許那才是香港人應該關注的更大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