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n Fitzgerald Kennedy, 1917–1963

和許多香港人一樣,1989年的六四事件算是影響我個人民智初啟的歷史事件。然而誘發我對政治事情的興趣和關心,其實是源於一套30年前的美帝電影:那是1991年由奧利華史東(Oliver Stone)執導、奇雲高士拿(Kevin Coaster)主演的《驚天大刺殺》(JFK)。電影講述新奧爾良(New Orleans)地方檢察官James Carothers Garrison (1921-1992)追查前美帝總統甘迺迪(John Fitzgerald Kennedy, 1917–1963)於1963年遇害的事故。

軍事工業複合體
這套超過三個小時的電影開啟了我對政治世界的理解。當中讓我認識了一個重要的概念:軍事工業複合體(Military Industrial Complex)。這是前美帝總統艾森豪威爾(Dwight D. Eisenhower, 1890-1969)於1961年的總統告別演說中首先提出,揭示了美帝背後軍事國防組織和軍事工業製造商之間,甚至是與國會的共生關係。

從經濟的利益而言,國防軍事工業的製造商藉著生產軍事武器的合約賺取利潤繼續生存,而國防部卻以備戰及維護國家安全之名來保持龐大軍事編制和軍備資源。兩者的相互關係誘發他們以政治及經濟的手段,甚至藉著出售軍事武器或發動軍事行動來保障他們的既得利益。簡言之:當一個國家可以繼續打仗,軍隊(國防部)和軍事工業製造商也就有他們的存在價值,兩者成為了軍事工業複合體的初型。

當然這個軍事工業複合體的論述可以擴展至國防部和軍事工業製造商與國會議員之間的「鐵三角」(Iron Triangle)關係:前者努力遊說國會通過國防預算或軍備合約的開支,背後卻為他們提供政治捐獻或支持他們的選票。於是三者大有可能壟斷了各項國防軍事的政策決定,形成了一個互相勾結的軍事工業複合體,背後隱藏著彼此的利益交換。

軍事凱因斯主義
軍事工業複合體的出現,固然是反映了政經既得利益者企圖彼此勾結而圖利,他們不斷強調擴張國家軍備的需要,甚至冠以軍事凱因斯主義(Military Keynesianism)這些似是而非的概念:利用大規模投資軍備帶動國家經濟發展,同時向外國出售軍事武器而增加收入,從而大大推動國家的經濟活動或獲取其他無形的利益。

雖然軍事儲備屬於政府的資產,並且也有其實質國防保安的需要。不過這些設備對於提升或改善人民生活實質上沒有直接幫助。有別於其他基建設備更能推動社會各樣的經濟活動,國家軍備的實質經濟價值和生產需求也取決於每個國家的獨特情況。當然一些民用科技產品也是源於軍用研發的設備,然而這個只是發展軍備的副作用,如何合理化軍備需要而得以存在下去才是軍事工業複合體的最終目的。

思考政治利益的三個問題
另一方面,這套《驚天大刺殺》啟發了我思考政治問題背後的互動關係,我會記起得電影中Mr X曾經向James Garrison提出了三個關鍵問題:

  • 為甚麼甘迺迪要被殺?(Why was Kennedy killed ?)
  • 誰人因此得到利益?(Who is benefited ?) 
  • 誰人有權掩飾隱藏整件事情?(Who has the power to cover up ?)
Mr X played by Donald Sutherland in JFK (1991)

到底這次政治暗殺甘迺迪的行動是否涉及不同政治立場之間的角力:若他繼續執政下去,那些政治和經濟既得利益集團將會最受影響而蒙受巨大損失?究竟那些人最想甘迺迪在世上消失?古巴的卡斯特羅(Fidel Alejandro Castro Ruz, 1926-2016)?美帝境內的共產主義支持者?美帝右翼分子?美帝黑幫?中央情報局?聯邦調查局?軍事工業複合體?共和黨?甚至是繼任的詹森(Lyndon Baines Johnson, 1908-1973)?

當然以上這些人物或組織對於甘迺迪也有不同的取態,然而究竟是誰可以有足夠權力促使事件發生?事實上甘迺迪被刺殺後的三年間,先後有18名關鍵證人相繼死亡。然後從1963年到1993年,115名相關證人也在各種離奇的事件中「自殺」或被殺。這次刺殺事件真的只是一個政治狂熱分子單人匹馬而可以重重破解美帝強大且有效的保安系統和人手?

正是我們從政治和經濟利害的關係嘗試探討事情背後的可能性,我們才會發現一些不為人知的事情。日後當我嘗試分析不同的政治問題時,Mr X的三條問題成為了我的起點。並且因為這套電影的啟發,我也進一步閱讀了有關越戰和水門事件的書籍和紀錄片,也令我對美帝的政治問題有著新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