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藝. 香港文藝雜誌談:《工人文藝》編辦的心路歷程
●文 :岑文勁
主編:潘耀明
編輯:張志豪
【明報專訊】編按:為進一步加強大眾對香港文學與文學刊物的關注及認識,本版去年分別邀請了《字花》創辦人之一的鄧小樺為《字花》作了十年回顧,關夢南縷述與友人編辦《香港中學生文藝月刊》、《香港小學生文藝月刊》及《大頭菜文藝月刊》的經過與心得,今繼續邀請《工人文藝》主編岑文勁談辦刊之軌跡與感想。
如今的智能手機就像毒品,一打開手機,Facebook、WeChat、WhatsApp、像一陣陣罌粟花的幽香般飄入鼻孔,你已經完全不能受控了,你已經進入虛擬遼闊的視野不能自拔了。君不見,在廁所廁格蹲坐廁板的低頭一族傳出嘻嘻哈哈的點讚聲中逍遙半日。君不見,精靈滿街,一大群瘋狂追逐公園角落的低頭一族,已經忘我茫然沉醉於虛擬的歡樂天地。打開你的臉書,你是一個寫詩的或已經被稱為「詩人」的,詩社團體一個連一個像大海洶湧中的一個個巨浪,驟眼看抬望眼以為回到唐朝詩歌王國的寫詩盛世。網絡「詩人們」的創作力驚人地爆發,有的一日一首還不夠,有的一日三首、一日五首,凡宇宙無極、地下深宮、看的吃的穿的山山水水飛禽走獸鳥語花香屎屎尿尿無不可以入詩。一一寫詩真過癮!但一陣陣浮躁的喧嘩過後,「詩人們」在詩海中唱吟的一首首大作如一陣陣浪濤拍岸的浪花,轉眼間消失殆盡。
網絡文化山雨欲來,已甚囂塵上,紙刋文學已經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怎樣將當前即將逝去的文學狀況在浮躁喧嘩聲中用文字保存文學的記憶?一一紙印文學刊物雖然式微,但始終都不會消失。
淵源與創刋
上世紀七十年代荃灣有一所工人夜校「新青學社」,在一九八○年舉辦了第一屆「工人文學獎」,文學獎連續舉辦了四屆,可惜在一九八四年停辦。「工人文學獎」雖然曾經停辦,但到了二○一○年經過多方籌措,在籌委會成員的不懈努力之下,終於復辦了第五屆「工人文學獎」,到二○一七年(將於二月底結束徵稿)已舉辦到第八屆。由於第五屆「工人文學獎」完滿結束後,作為評審的鄧阿藍先生,向工作組倡議出版一本工人文學的期刊,其目的是希望基層市民及工友有一個抒懷打工心聲的文學園地。工作組認為值得考慮,建議由街坊工友服務處教育中心擔任出版機構,並邀請鄧阿藍、鄭偉謙和岑文勁三人當編輯,籌備期刊出版。經過香港藝術發展局的熱心支持,得到資助資金,刊名定為《工人文藝》。當時,藝發局資助了一年四期的《工人文藝》。因為資源有限,我們曾考慮不設稿費只寄文刋予作者,但鄧阿藍先生堅決反對,他說作為寫作人已經不易了,基層工人寫作更不容易,寫出來的心血連一點點稿費報酬都沒有,對於寫作人實在是太悲哀了;雖然資金有限,但給作者一點點薄酬已是對作者的最大鼓勵了。總結第一年的《工人文藝》,很多謝來自各方的批評:有的說刊物遲遲未能準時出版;有的說內頁排版粗疏不美觀不協調佈局欠精緻;有的說要容納多一些不同的作者;有的說要多寫基層生活題材的文章等等。因為海外匯款步驟繁複,由第五期開始我們沒有為海外作者設置稿酬,但定會寄上刊物,聊表謝意。我們希望在以後某一年《工人文藝》能延續下去,每一位在《工人文藝》刊發的本地作者都能得到一點薄酬。
話說回來,創刊號我們定稿例時三個編輯特別強調《工人文藝》須要有一個全創作的宗旨,也就是要求作者寫文章時有創新、創意的精神。對於文學評論開始時暫不作刊發。《工人文藝》創刊時我們邀請了一些文學前輩做文刊的顧問,其中有:吳萱人、蔡振興、江瓊珠、李華川、陳昌敏等,後來也邀請了詩人馬覺加入。顧問都是對香港文學作出過貢獻的作家、詩人,許多時候都會得到他們的批評及指正。有時覺得文學刋物有一個後盾對於文學刊物前行的方向有推動作用。雖然《工人文藝》由創刊號到第三期無論是印刷、排版、內容、發行等等出版後都不太理想。當初由街工教育中心成員區力行排版,編輯人員參與協調,雖然文刊整體設計不完善,但各人也是用心專心為之。
經過約稿、上網徵稿,《工人文藝》的來稿已經有一定的數量了。創刊號特別感謝秀實、廖偉棠、飲江、江燕基、文榕、魏鵬展、陳昌敏、藍朗等作家的來稿支持。我們還是經驗不足,每期只刊發一個作者一篇/首的作品,所以到第五期開始便感到稿源的奇缺。每一項工作都是「摸着石頭過河」,經驗也只能一天天積累。創刊號的封面畫是由曾獲得「工人文學獎」小說組冠軍的劉英傑先生提供。《工人文藝》的創刋書法提字由書法家梁耀漢先生提供。創刊詞由工人編輯岑文勁去寫,這樣能直接感受基層工人的文藝心聲。執行主編鄭偉謙寫編輯人語,引導讀者閱讀新一期《工人文藝》的編輯心聲。
努力與探索
《工人文藝》搖搖晃晃走過了兩年,在申請第三年資助時,負責出版的街工教育中心,曾經相當猶豫,擔心職員人手未能兼顧刊物的繁瑣營運及行政工作。不過,我們《工人文藝》工作團隊願意多行一步,適當分擔一些刊物相關的發行及投稿聯繫工作,令街工教育中心的朋友,繼續有信心肩負出版角色。《工人文藝》一直很需要固定的發行地點,除了「街工」的辦事處外,我們都努力聯繫書局,容我們寄售。在很多本地小型書局繁重的業務工作下,寄售「冷門」的《工人文藝》季刊,是額外負擔。因此,我們明白,寄售的請求,往往不受到書局歡迎。在此感謝港島的「藝鵠」、九龍的「序言書室」及「Kubrick」、屯門的「樂活書緣」等願意供應寶貴空間予以寄售。兩年後的《工人文藝》,當中有許多關心工人文學的寫作人提出了不同的寶貴意見,我們都虛心接受努力去改進。《工人文藝》主要靠普及精神推進文學,本地作者雖然有所欠缺,但大多數作品都能以生活現狀作題材寫出了基層的感受,這是可喜的地方。
作為一個基層的工場工人,本人拿着《工人文藝》向同事推廣,開始時他們覺得我是一個工人辦文學雜誌便投來驚奇的目光,有的說拿回家給子女看;有的說有岑文勁名字的文章才看;有的說有圖畫人像的才看……《工人文藝》向工廠工友推廣,結果並不樂觀,有時處境尷尬,有時感覺前景非常惡劣。這是一個十分現實的問題。我向同事說,工人應多一點文藝氣息,花你不多的時間,少上幾小時的網,看一本雜誌需時也不多。就算憑我三寸不爛之舌,除了每次免費送出十本左右外,大多同事都是搖頭擺手。綜合他們對文學雜誌的不感興趣,有幾個原因:首先,他們說自己有太多書太多信息看,為什麼要看這本雜誌,說實在,《工人文藝》一眼看下去沒有吸引人去看的衝動和欲望,也可以說封面並不吸引普羅基層的讀者。其次是雜誌內容單一枯燥,除了小說、散文,更多的是詩。提議除了文學之外應多一些非文學的信息,比如美容小知識、求職技巧、健身指南、美食天地、勞工信息、打工權益、工廠笑話等等。最後他們還提議《工人文藝》應設計成一本方便攜帶、外觀吸引人、一眼看下去就想看的文藝雜誌。
說起來容易,這也只不過是一小部分工友的意見,但有時不去做又怎知道結果會怎樣?《工人文藝》的路應怎麼走下去,我們都不斷在嘗試及探索。我們也需要那些關心工人文藝的寫作人和有心人在背後默默支持《工人文藝》。
回顧與展望
時代的巨輪分秒不停步,網絡信息的潮流滔滔不絕,打開智能手機的屏幕閃入虛擬的世界便身不由己情不自控。抬眼望全都是低頭一族,上至八十老人,下至三歲小童都不能避免。低頭一族,在虛擬的平台中只需要發一些圖片,不斷的對着手機講話,連文字都不需要寫上,群組裏的成員便玩個不亦樂乎天翻地覆。報紙已經愈來愈少人買,買一份報紙有時只是做功課準備好賽馬日的投注。純文學刊物呢?連免費報紙也漸漸銷聲匿跡,純文學真的要被滔滔的手機潮流取代嗎?虛擬的世界轉眼煙消雲散,網絡的主要功能是快速傳遞信息,快速的網絡有保存信息的功用嗎?而真正能夠保留當時文化信息的,就非紙印文刋或書籍莫屬了。純文學刋物現今不會消失,以後也不會消亡,只是一本雜誌是否繼續生存下去有幾個條件:一是背後支持的動力;二是讀者的需求;三是能否有自身的獨特之處。
但願《工人文藝》不要太快在讀者面前消失,就算大勢所趨也能留下點點滴滴的文學記憶。
(本文圖片由《工人文藝》提供。作者為香港工人、詩人、《工人文藝》主編。)
■《工人文藝》簡介
《工人文藝》季刊,每年四期,創刊於二○一四年四月,由街坊工友服務處教育中心出版。刊物希望以詩歌、散文、小說、畫作及攝影等文藝形式,呈現本港或外地打工階層的生活狀況,鼓勵打工仔女以文字或圖像表達生活中所思所感。
《工人文藝》讀者對象,以本地打工族為主,文字及表達上,力求雅俗共賞,貼近普羅市民的生活氣息。
刊物編輯團隊由鄧阿藍、岑文勁、鄭偉謙三位工人文學作者組成,承蒙藝術發展局撥款資助,至今已出版十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