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無聊再隨意瀏覽網頁的時候,看到知乎上有一條滿有趣的問題,這個問題是有人問說「懶惰的人可恥嗎?」。乍聽之下好像這就是一句廢話,懶惰的人當然非常不可取啊,勤勞才是王道,這有什麼好問的呢?正當準備要滑過去的時候,我突然停下一想,我好像又落入了慣性的思考模式,就是把別人從小灌輸給我的觀念奉為真理,從來沒有去思考甚至是置疑為什麼別人說的東西就是對的,所以我就覺得不行,一定要跳脫這個思維,於是 繼續往下看網友給這個問題的回答是什麼。這一看發現真的太有趣了,我看到各方的能人從許多我想都沒想過的角度去切入回答這個問題,有從生物學的角度或是心理學乃至社會學的角度,去討論懶惰之所以會被當今社會唾棄的原因,跟懶惰背後的真相是什麼?我覺得值得拿出來跟大家好好的聊一聊關於懶惰這件事。


說起懶惰,不論是youtube影片也好或是訪間各種心靈勵志的書籍,有很大一部分的內容都在教人如何擺脫拖延症或散漫的那種心理狀態,像是最近很紅的「原子習慣」這本書,就是在教大家如何透過養成一些好的習慣,來提高做事情的效率跟自己的生產力。在這一個不進步就算是退步的時代,不論是企業也好個人也好,只要在原地停滯不前就算維持先前的水準還是會被淘汰掉,所以更別提懶惰,只要稍微停下腳步就會被周遭人批評不思進取,天主教教會更是將他列為人的七大原罪之一,與色慾、暴食、暴怒、嫉妒、傲慢、貪婪並列,所以說懶惰是人類從很久以前就被定義是需要被改正的。


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解釋懶惰其實很好理解,畢竟,地球上的生物至少有八成以上都具有懶惰的天性。非洲大草原上的獅子除了狩獵之外,幾乎大半的時間都懶洋洋的躺在那什麼也不做,有研究指出說,他們一天幾乎是要睡二十個小時的,還有其他像是無尾熊、樹懶、犰狳等等的動物整天就是在睡覺,一天可能只醒來個一兩個小時,吃飽了就繼續睡。畢竟活動是需要消耗能量的,一但能量耗盡就要去再重新尋找食物來補充能量,那不如一開始就待在原地睡覺算了。反觀人類其實還沒那麼懶,甚至不能說人類的天性是好逸惡勞的,就拿現在人們正經歷的疫情來說吧,世界各國政府絞盡腦汁的想出各種辦法,不管是用懲罰的方式也好,發放補助金的方式也罷,都是想要把人民留在自己的家中,看是要睡覺、看電視都好,只要不要出來協助病毒傳播要幹什麼都無所謂,但事實證明執行起來的非常困難,沒有辦法把人當作貓來養,人就是會想要出去外面透透氣,就是會想要跟其他人交流,也就是說人類沒有辦法僅僅靠著睡覺來殺時間。我曾經看到一個由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做的一個很有趣的小實驗,這個實驗是想測試看看說人有沒有辦法真正做到無所事事,所以他們就邀請了幾個受試者,把他們依次分別關在一個空無一物的小房間中,並要求受試者不能睡覺,實驗的時間是十五分鐘。重點是,實驗人員在每個人身上安上了電極,並給他們留下了一個可以控制放電的按鈕,電擊的強度基本上就是只要你被電過一次就不會想再試第二次的那種痛。研究結果大家可能會想說,怎麼可能有人明明知道按那個鍵會被電到,但還是執意要去給他電,但人遠比大家想的還要怕無聊,事實上,71%的男性和25%的女性在隔離於這個房間的時候至少電擊了自己一次,其中一名男性甚至電擊了自己190次,才十五分鐘就讓人受不了了,可見無事可做是多麼痛苦的事。所以我覺得懶惰是因為放在人類身上才會顯得不可取,換作是放在其他動物身上可以說是很合理的。


還有另有一派的說法是,懶惰作為影響我們行為的動機可以說是不存在的。從心理學的角度去頗析,他們認為人不是因為懶惰才不做事,拖延的背後往往都有其原因,並不是因為怕累或怕辛苦。舉個例子來說,我們每個人每天早上可能都會經歷一番掙扎,看今天要不要請病假不要去上班或上課,雖然最後還是百般不願的起床。這派的人就會說,其實你不是怕消耗能量才不願意去上班,而是抗拒去面對今天會在公司發生的事,像是去參加一個可能會被電到爆的會議,或是去見一個很難搞的客戶。還有另一個大部分的人不願意起床的原因是對生活的無意義感,不知道起床做這件事有什麼意義,可能回報發生的時間點離現在太遠,或是機率太小,導致沒有繼續行動的動力。我個人對這一派的說法是持保留的態度,雖然聽起來是滿合理的,但我現在看著床上那堆待折的衣服,我想之所以現在不想折,就是只是因為懶而已啊,實在很難說服我去接受懶惰並不存在這件事。


而最讓我接受的一個論點是從整體社會的角度來解釋,他 說人是個群居的動物,既然要住在一起一起生活的話,每個人都應當為社會貢獻一己之力,當然就沒有辦法接受有人都不做事但一直使用社會資源的,雖然再這樣繼續衍生來談的話,會扯到社會階級、貧富差距等問題,甚至跟資本主義或是共產主義都有關係 這樣講下去我覺得會扯太遠,所以就先提到這吧。我自己是相信凡事都是一體兩面的,幾乎對我來說沒有一個絕對壞或是絕對好的概念,什麼東西到極端都有他的壞處,像是太勇敢有的時候就會導致莽撞,太謹慎有的時候就會導致過度保守進而錯失許多機會。所以我在懶惰身上看到有益於人類社會的優點是,懶惰往往是商機的來源所在,許多商品的出現都是在提供人們更為便利的生活型態。像電子辭典的發明就是讓人可以方便地查英文單字,不用翻那一本厚厚的字典,還有各種為懶人設計的工具,類似撥蝦神器、壓蒜泥的工具還是掃地機器人之類的,這些都還算是比較正常的發明,還有另一種是超乎常人想像的,自動洗澡機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我也不知道他是哪一個國家發明的,他看起就像一個我們一般家裡會有的浴缸加上一個蓋子,然後有一個可以操作的介面,人只要躺進去按下按鈕,機器就可以幫你從沐浴到擦乳液到最後的烘乾全部搞定,還帶有spa功能,不費一絲一毫的力氣澡就洗好了,超神!雖然這些發明的原因還有另一面向是為了要提高效率、增加產能,但我覺得省力的因素還是更大一點。既然這些發明可以帶動經濟循環,促進社會發展我們還能說懶是多麽罪大惡極的事嗎?


前面說了那麼多懶惰的好話,好像是我在鼓吹人越懶越好,或是懶很正常不需要做出改變,當然不是,我還是認為懶會造成許多嚴重的後果,我把這些後果稱為「便利陷阱」,因為這些都是起因於太過便利而產生的問題。有一個很顯著的便利陷阱是「浪費」,浪費對我來說當然也是一個一體兩面的概念,一個商品壞了或是舊了直接丟掉當然會更有效率,也可以促進整體經濟循環更快一點,我一直丟就需要一直買廠商就可以一直造也需要買更多的原料,這樣大家都有錢賺何樂而不為?但對於環境來說就是個很恐怖的問題,原料開發會破壞環境,沒有回收掉的垃圾也會破壞環境,但因為購買的成本太低了,或是破壞發生的地方離我們太遠,人們便不會花太多的精力關注在這些問題上。就拿塑膠袋來說,我曾經看過一部記綠片說的是環境問題,他說塑膠袋發明的初衷,其實是來解決紙袋浪費的問題,因為紙袋比較脆弱不能重複利用,製造又需要砍伐大量的樹木,所以發明者就想,有沒有一個東西可以補足紙袋的不足,做到既堅固又便於攜帶又具備重複利用的功能?於是,塑膠袋就被發明出來了!很明顯的,發明者低估了人們懶惰的程度。現在有人去訪問了這位發明者的兒子,他說對他父親而言,人們把塑膠袋當作一次性的商品是很奇怪的事。明明是被發明出來要拯救地球的,現在卻成了另一個更大的環境問題。其他相似的例子還有像是免洗筷等一次性的餐具,但我這邊必須要幫免洗筷平反一下,我有去稍微了解一下免洗筷在台灣的發展歷史,其實在民國七十年代的時候,政府為了要預防B型肝炎,是有大力推廣民眾使用免洗餐具的,慢慢的才演變成我們現在的習慣。那些廠商也是滿無辜的,明明是政府先起頭推廣的事,現在變成他們好像是破壞環境的元兇。


另外的便利陷阱還有像資訊安全跟隱私權這種,現在大多人都因為懶得每次登入信箱或是通訊軟體都要輸入帳號密碼,所以就讓手機或是電腦直接記憶,下次登入的時候就不用再重複做同樣的動作,甚至,現在google可以直接記憶你在任何網站的帳號密碼,下次你上這個網站的時候帳號密碼就會直接跑出來,更酷的是當你準備要註冊申請一個新的帳號時,有的時候google還會幫你想一個很複雜的密碼,你可以不用記得,他會幫你記好,而且因為複雜別人不容易駭進你的帳號,這個看似理想的計畫,讓google感覺像是一個非常替人設想而且讓人很安心的公司,但相對的,也讓人對他的依賴度越來越高,甚至讓我覺得我拋棄掉了很多自主權。但這些都不是我最想講的面向,我最想提的面向還是關於資訊取得的問題。現在整個社會充斥著各式各樣的懶人包,有社會事件懶人包、影視懶人包、政策懶人包等等,懶人包的出現本身我認為沒什麼問題,甚至是有助於社會發展的,因為他把複雜冗長的事精簡化,一方面讓更多人可以快速的了解,一方面有助於傳播,讓整個社會可以更加的透明達到資訊對稱的目的,但我覺得問題就出在閱聽人對懶人包的態度。一個事件乃至一部電影在濃縮精簡的過程中肯定會因為作者的立場不同,用詞就會不同,覺得重要的事情也會不一樣,當你不知道這個作者的立場時,很容易就會以為這就是事情的全貌進而做出比較偏頗的判斷。


以前的我總覺得媒體最基本的守則是要保持中立,不應該有立場,要讓民眾接收到最正確的資訊,但後來我就想誰能真正地看見真相是什麼,即便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都還有可能有當局者迷的問題,更何況是局外人?像是半杯水的問題,樂觀的人會說,我還有半被水:悲觀的人會說,我只剩半杯水,聽的人很難不被媒體的用詞影響。可怕的不是媒體有立場,是這個媒體有立場但他沒說,而你把他說的當作客觀事實去解讀,這才是我認為最危險的。常聽人家說,you are what you eat就是你吃了什麼東西下去,長期下來就會反映在身體上,套用在資訊我覺得也是一樣的道理,you are what you see or what you hear,長期的接收單一方面的訊息很容易就會傾向一種意識型態,嚴重一點就是洗腦了,所以我認為在接收資訊這件事上真的懶不得,因為只要一懶就成了別人手上的一枚棋子,隨便被帶風向都不知道。還有一個最現實的例子我覺得是發生在金融的圈子裡,大家應該都有發現說最近的股市很熱,從菜市場的婆婆媽媽到大學生大家都在聊股市。這一兩週股市迎來了一波下跌的行情,我覺得損失最慘重的不是投資股票的人,是那些講股票的youtuber,可以看到底下評論區罵聲一片,批評這個youtuber選得股怎麼那麼垃圾,行情都看不懂還敢出來混,說人家妖言惑眾什麼的,各種退訂閱跟退會員費的人一堆,我看到我就在想,你在賺錢的時候把人家捧成神也沒分人家吃紅啊,現在賠錢了就翻臉不認人是什麼道理,自己懶得做研究抄人家的作業,哪有去罵寫作業的人這種事?不禁讓人感嘆,在錢面前,人往往是最現實的,像一面照妖鏡,平常勞神費力幫大家整理資訊的努力或是感情什麼的,在這種時候顯的根本一文不值。


最後我想分享一個小時候很喜歡的一則伊索寓言:故事是發生在一個炙熱的夏天,有一群螞蟻每天都很勤勞、辛苦地找尋著食物,都要忙到很晚才回到窩裡休息,住在旁邊的蟋蟀看了就覺得很奇怪,就問螞蟻說「為什麼你們要那麼認真的儲存食物呢?沒看到到處滿山滿谷的食物嗎?快過來跟我一起享受時光吧!」螞蟻就回答他說:「親愛的蟋蟀謝謝你的邀請,但冬天即將到來了,你看我們家有那的多張嘴吃飯,不趕緊工作是不行的」說完螞蟻便繼續搬運著他的食物,不久夏天過去了,秋天到來。蟋蟀還是一如往常地在到處晚耍,螞蟻也仍然辛勤地找尋著食物搬運回家。最後冬天終於到來了,萬物蕭瑟,天空下起了大雪,這時的蟋蟀望向四周,所有能稱之為食物的東西都消失得無影無蹤,他感到又餓又冷,眼看自己無計可施的時候,他去敲了敲螞蟻家的門,請求螞蟻可以給他一點食物跟溫暖的地方躲一躲,螞蟻當然爽快的答應了,這時蟋蟀才後悔地說道「早知道我就不該貪玩,應該在該努力的時候多努力一點的。」故事就到這邊結束了。


這則故事的寓意很簡單,就是在告訴人們不應該懶惰要未雨綢繆等,但以我這個年紀回頭去看這則故事,我就會想如果我一輩子就是只知道工作的螞蟻,捨不得享樂,永遠都在都在為那個可能會發生但也可能不會發生的冬天做準備,那我的人生有什麼意思呢?這也是我在跟一些西方人相處過後有的一些體悟,我發現西方尤其是中南美洲國家的人們,非常懂的如何享受生活,跟他們相處起來就覺得很輕鬆很快樂,每一天都是值得期待嶄新的一天,從他們身上我能感受到生活跟工作是平衡的,但相對的他們的開銷一定也會比我來得多一點。我從小就被教育,儲蓄是一個好習慣,凡事都要做最壞的打算,所以每個月一拿到薪水就是存起來,永遠都在為未來做準備,希望未來的我能比現在的我更快樂。尤其在我阿嬤那輩的人更能看到這種生活態度,所以我看我阿嬤一輩子都捨不得用好東西,就算是子女買來孝敬他的他都會嫌浪費錢,一輩子省吃儉用以前是為了生活,現在我覺得更多的是習慣了,雖然不好評價這樣的生活是好還是壞,說不定從他們的角度來說,物質生活已經不再重要了,但就一個晚輩的角度來說,還是希望能讓他們過上我們自以為好的生活。所以現在的我覺得生活是努力跟享樂參半的,該花的錢就要花,該放的假就要放,我要的是生活而不只是生存而已,而懶惰似乎並不是一件多壞的事,畢竟天堂之所以讓人嚮往,不就是因為在上面可以無所事事嗎?



以上是我在podcast 的談話內容

歡迎有興趣的人,上去聽聽,將在以下平台播放:

apple podcast | soundon | spotify

感謝支持~

Apple podcast :https://podcasts.apple.com/tw/podcast/胡蘇亂想/id1526447830?i=1000488516436

Sound on:https://player.soundon.fm/p/b727a3f5-8687-4c44-8efb-fa616e4cd21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