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時每刻都在問爲什麽或回答爲什麽. 爲什麽我今天會遲到? 爲什麽老闆給某人升職加薪而不是另一個人? 爲什麽伴侶最近很少打電話給我? 爲什麽醫生給出這樣的治療建議? 爲什麽會爆發這次社會運動/抗議? 爲什麽會發生這次恐怖襲擊而政府爲什麽沒能有效防禦? 很多時候我們給出的理由未必是真實的, 只要這個理由符合當下的環境並且可以被對方接受即可. 一個善於給出理由的人通常可以更好地維繫各種社會關係, 同樣, 糟糕的理由可能破壞人與人之間的聯係, 對個人的名譽和聲望造成損害, 甚至引發公衆對政府和機構的信任危機.

<爲什麽?社會生活中的理由>是一本很有意思的書, 作者Charles Tilly在書裏考察了人們給出的理由和這些理由如何給定, 並進一步探討了人們如何通過不同的理由來確認, 建立, 協商, 修復, 乃至終止與他人的關係. 作者將所有理由分爲四大類: 慣例, 故事, 準則和技術性説明. 人們會根據不同場合及不同關係給出相應類型的理由, 有時還會在不同類型的理由之間相互切換. 例如, 專業人士在彼此之間交流時會用專業術語來理解和表達意見, 但在沒有專業知識的普通民衆面前他可能需要訴諸慣例和故事來進行説明解釋.

首先是慣例, 即"人们对渎职、差错、荣誉或好运所给出的惯常理由", 比如"路上塞車所以我遲到了""我必須走了後面還有約會"“對不起我笨手笨腳所以碰掉了你的東西”等等. 通常慣例只需要符合特定的社會場景即可, 不需要太複雜, 但必須與給出者和接受者的關係相匹配, 比如你可以對警官說"對不起我沒注意到這個信號", 但這樣的理由恐怕無法取悅你的配偶.

故事可以定義為"结合了原因—结果说明的解释性叙事", 既可以是某些宏大稀有的特殊事件, 也可以是個人的經歷諸如獲得大獎或遭受不幸等等. 故事是爲了提供一個簡化版的從原因到結果的敍事説明, 只需要分理出少數行動者, 行動, 原因與後果, 而且在認定責任方面用故事來闡釋的效果通常要好于那些科學性的解釋. 試想一下, 一個犯了錯誤的公衆人物或者政府官員出來進行危機公關, 比起做乾巴巴的道歉和純粹援引犯錯的技術理由, 運用各種修辭講述一個好故事要更容易讓大衆接受.

準則通常適用于某個機構, 比如支配司法決定, 獎章頒給, 申請批准這類行動.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司法判決, 檢控官, 律師和法官要將當事人的故事轉化成可以認定的法律事實確定範疇, 然後遵循相應的證據程序, 根據既有的成文法或判例對該法律事實作出解讀, 在這裡, 慣例, 故事和技術性説明均需要讓位于準則. 準則並不是一成不變的, 相反, 隨著環境和情勢的變化準則也往往要進行調整使其符合社會需要. 此外, 準則也常常受到挑戰, 比如學者和公衆就常常就某些法律或政策條款提出質疑認爲它們並沒有體現公平正義.

以專業學科知識為基礎對慣例, 故事, 以及準則這些理由的進一步解釋構成了技術性説明, 常見的比如醫生對病症的診斷和討論, 經濟學傢對金融市場的分析, 智庫和研究會發佈的各種關於國家發展戰略的報告等等. 技術性説明往往涉及到專業内部共享的定義, 實踐和發現, 在專業人士之間進行這種交流時無需多加解釋, 但外行會覺得難以理解. 儅離開專業的小圈子時,如何將專業理論轉化為非專業人士能理解的内容就成了技術性説明特有的問題, <自然><科學>這類期刊的主編要花費大量心血來把學術研究結論傳遞給感興趣的非專業人士. 很多時候, 針對同一問題, 不同領域的專家可能會給出不一樣的解釋, 他們各自偏好的技術性説明會將他們引往不同的方向, 而如何根據這些不一緻的説明來制定行動規劃乃至政策對於公衆和政府來説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們每天都在給出各種理由也接受各種理由. 正如作者在書中所說, 理由的給出取決於所在的環境以及雙方的關係, 其後果就是建立, 修復, 協調或者終結這一關係. 我們也應該多想一想, 自己所給出的理由是否會被接受或者我們是否應該挑戰收到的理由: 簡單的慣例往往無法滿足親密關係或是尋求細節, 很有説服力的故事可能過分簡化了行動和因果關係而具有誤導性和欺騙性, 機構在依準則解釋時可能未必符合適當範疇和程序, 而技術性説明在對圈内和圈外人時明顯要使用不同的方式. 正確而聰明地給出和接受理由, 不止是社會學傢需要研究的, 也是值得我們每個人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