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大家留言討論,@Matty 也可以收集「無爐者」的意見。

  1. 首先,甚麼人最適合圍爐?就是那些在馬特市的王牌作者 ,更新快,隨時數百個讚,互相之間及擁躉之間正能量滿滿,用愛心發電照亮港灣。圍爐是如虎添翼,加強這些小社群的互動性和黏著度。本身已經是圍爐性質了,Matters乾脆以此為名,順理成章。

    那麼,那些不屬於這些小群體的人呢?那些按題目及心情看文章的讀者,沒有特別喜愛的作者——不會未看完文章也拍手點讚——除非有話要說不然不會習慣留言「支持」、「加油」、「俾心機」的人。他們也許不會訂閱一個作者。

    還有那些非王牌作者,沒有或很少擁躉,平均收視或獲讚不多或很少的作者,再開收費牆,不會更加強,反而可能降低收視率。例如我自己為例,影評是小眾題材,對電影沒興趣,或沒看過相關電影的讀者,不會點進該電影的文章。我還要寫小眾電影,因為我就是想向其他人推薦滄海遺珠。普通作者起了牆、開了爐,減少觸及率,只有自己一個取暖,恐怕感覺更冷。

    這樣看,圍爐制主要是一個讓熱門作者更溫暖的設計。







  1. 開放性 vs 專享與親密:正如我前文「文章有價」所述,我認同讚賞公民2.0的開放性和去中心「無大台」理念,有異於Patreon。我想向更多人推廣滄海遺珠冷門佳作,收費牆會削弱推廣的效果。

    其實馬特市本身都是一個內聚性頗高的平台,在這裡的文章很少傳出外面,在內加建圍爐,便增強了這種內聚性。很多Patreon作者是用Facebook和MeWe等社交媒體吸納新讀者/觀眾的,在不同平台之間產生流通的動能。圍爐設計對這種流動的影響是怎樣的呢?

    Patreon或圍爐的一個共通點是,透過會員制或訂閱制,推廣的是人(創作者),消費的是fans,維繫的是人與人的關係。但有些創作者或作品類型,並不以人為中心,而是世界上的事物或主題。若我有fans也會高興,但我沒有,雖然我想以文/戲會友,著重的是圍繞著電影文化來交流想法、觀點和感受。推廣的是電影、一種文化或一些理念,但不是我自己。

    你的寫作是甚麼類型?你寫作是為了甚麼?因為我寫了很多年,看的人不多,讚的更少,不斷問自己寫作的初衷是甚麼,還是否要繼續下去。我不想勉強正能量——說只要堅持然後慢慢找到自己的方向、不斷學習磨練、不要怕沒有讀者很尷尬……等等的確很有勉勵性,但現實是,當你慢慢慢慢找方向、累積讀者、勵劍經年,結果是看著一個又一個的平台倒閉或結束,你仍然在慢慢慢慢又砍掉重練。然後世界對你說:現在沒有人看文章,你寫得多努力也沒有用,你拍影片才會有人看。當然不少例子說明,好文章仍會有人看(看馬特市的熱門作者),只是受眾市場此消彼長,以前好文章有人看的機會是五十分之一,現在可能是一千分之一。

    沒人看,你仍然是那麼尷尬。

    然後你又要問自己,你是為了吸fans而寫文章,還是為了和其他人交流重要或有趣的事物。有些有才華的人當然能兩者兼備、面面俱圓。若你不是呢?你要選擇。收費圍牆是一種有高度選擇性的設計。











  1. 加中心 vs 去中心

    去中心、無大台的理念是向外的,而會員專享訂閱制卻是在平台上建更多高台 ,以個別創作者為中心。收費牆把人分隔為兩類,課金換來privilege,就像參加XX國際歌迷會一樣,可以享受某些專享優惠。

    收費牆的訂閱制,Medium和Patreon都行這一套,而創作者其實可以選擇用各種方式把其作品免費公開,圍爐也一樣,問題就只是沒有「會員專享」的屬性,會否削弱吸納fans營造小社群的效果。

    有趣的是,有的Patreon平台把內容農場的文放在收「廢」牆後,竟然也有不少訂閱者,每月收入不低於普通大學畢業生平均收入。不只是抄,更偏偏是本身一地都係的農場文!大家可以參考一下,再問一下自己,這都是為了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