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河南临颍县,这几年发展迅速,承接了很多从沿海地区转移过来的工厂,建立了全省数一数二规模的县级工业区。

作为一名普通打工狗,受去年疫情影响,我在广东没有赚到钱。另一方面生活成本也不降反升,日子难捱。

听说县里经济发展挺快,工资这几年都有在上涨。所以今年我排除万难在春节回了家,在家门口的工业区转了转,想着能找到一份靠谱的工作。



▎我所在的村是一个大型村,人口将近5000。



▎离村子几百米就是一大片的工业区。


 

▎为了方便发展经济,政府把宽阔的大马路修到了村口,连通着工业区。



▎距离村口不远处就有工厂的招聘广告。


 

▎工业区里以食品厂为主,而且随处可见。河南既是农业大省,又是农民工大省,食品原料成本和劳动力价格都便宜,想必食品业成为主导产业也是理所当然。



▎工厂生产的食品卖到全国各地,不乏知名品牌。我在广东买面包吃的时候,就遇到过很多次生产地址都是我们县这里。



▎图片里面是前几年红遍礼品界的“六个核桃”。我有两个表兄弟曾在这里打过工。他们说当时厂里管理漏洞多,所以员工经常偷吃核桃仁。后来监控升级逐渐无死角,就没人敢做小动作了。





▎这是一个在建的海底捞厂房。一个厂年产40万吨,未来你吃的海底捞调料,或许很多都是我们这里生产的。



▎另外还有其他很多的厂房在建设中。听村民们说,当初大家的地都是以每亩三五万元的价格被收走的。有些被卖给老板开工厂,有些被卖给地产商建房子,但无论哪个,相信都赚得盘满钵满,想想这种“交换”太不等价了。



▎图里几个高耸的建筑都是一家生物制品工厂的,一直散发着令人很不舒服的刺激味道。乡亲们经常抱怨它污染环境污染空气,怀疑水质已经恶化。但是普通农民们人微言轻,没人敢出头公开质疑,更没有高人帮忙说话。


 

▎这是一家纺织厂。本身河南的原料优势应该也很强,因为曾经郑州的国棉大厂就已经闻名全国,只是后来随着国企改制没落了。


 

▎和大城市不同,这里的工业区白天除了货车来来往往,人流非常冷清。因为人们大多住在村里自己家,而部分远村的就住在厂里宿舍,大家平时一般都骑电车到附近县城消费。



▎据说这里大多数工厂的老板都来自江浙闽粤。而这个厂就是福建人开的,七八年前我在这儿打过几个月工。当时老板的小儿子从福州过来跟他老爸学习,我和几个调皮的发小带着他混县城,教唆他泡网吧,还教唆他跟老板父亲给我们涨工钱,当然最终没啥用。





▎工业区里的不同类型的车子停得遍地都是。这几年,汽车和电动三轮、四轮的普及率蹭蹭往上升,无论是老板、管理层还是工人们,多数都靠两个轮以上的车来通勤(尤其在寒冷的冬天),通勤时间一般都小于30分钟。不同的是车的级别和档次。



▎最近,我从在这儿工作的亲友得知,工业园现在的工资普遍到手3000多元,每天工作12小时,月休两天,基本上都不签劳动合同,也不缴纳五险一金,更没有加班费。

但年龄门槛比大城市放得宽,绝大多数工人都是四五十岁的大爷大妈,他们比现在年轻人更愿意“吃苦”。毕竟对大多数农民来说,相对于种地的微薄收入,能每月拿到几千块现钱很不错。我妈也曾在一家食品厂打过几个月工,但工作强度实在太大了,她身子弱,就没继续干下去。



▎虽然我们县大多数人都脱贫了,不过工业区里还是能看到匍匐在地上的乞丐。他默默地看向远方,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工业区的中央有一个“中心湖”,秋冬时候会比较蛮荒,但春夏景色还是不错的。不过听亲友说,因为中午基本上只能休息一个小时以内,还得吃饭,所以根本没有时间出来放松。



▎以前我在中心湖一带,看到的到处都是返乡就业的宣传(该图拍于两年前)。但今年由于疫情,农民工成为被限制回乡过年的主体,除了“扫黑除恶”,各种横幅都消失不见了。



▎位于工业区中心的行政大楼附近有很多做清洁的大娘,听她们说工资是1500块钱左右,但活相对轻松,比在村里大户承包的烟叶地里干活强。



▎这里的人资公司密密麻麻,从郑州到深广,从富士康到昌硕,从普工到日结,服务齐全,应有尽有。



▎党群中心紧挨着人资公司,为工业区的发展“保驾护航”。听说2018年有个工人因厂里机器出故障被碾死,老板想赔偿二三十万打发人,家属不同意,聚集了一些乡亲去厂里闹。后来事情闹大,经过多方协调,最终获赔了100多万。



▎中心湖的另一边有个专门的生活区,有很多饭店和网吧,每到中午就很热闹。



▎工业区的另一端挨着省道,交通极其便利。



▎离工业区不远处有一个非常大的湿地公园,是因南水北调而人工建设的,在县里面人气很足。但平时工作太累,只有在夏天的时候,晚上下了班,工人们才有点空隙和家人去公园里兜兜风。



▎乡亲们都说,县里经济发展就靠“二产”,一个是食品产业,另一个就是房地产。这几年房价蹭蹭涨,现在均价已逼近5000元,这种发展让老百姓的生活成本越变越高。说到新东西,现在滴滴和外卖也都在县里普及开了。路上外卖骑手随处可见,我有个表弟目前就在美团干着。





▎号称“共产主义小区”的南街村离工业区只有几公里,而且在工业区里设有方便面的分厂,远近闻名的北京方便面便是我们县的特产。南街村电商业务做得好,这几年发展势头很猛。但据说厂里的待遇和其他工厂没什么区别,三年前还因为不给加班费被一些工人起诉,后来南街村胜诉了。



▎晚上八九点钟,北方的寒风冻得骨头疼。工厂陆续下班,工人们三五成群,陆陆续续结伴回家。不一会,工厂周围密密麻麻的大车小车都消失在夜色里了。


经过自己在春节那几天的了解,虽然村口的工业区确实给乡亲们的就业带来了方便,外地的老板们也成功通过超低成本使用大爷大妈们的劳动力赚到了大钱,但这是一种“双赢”吗?想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即便是曾经收入微薄的老农民们,随着转型进厂当工人,已经越来越没有几年前“新鲜期”时的满意感了,他们对超高的工作强度、对缺乏的保险保障、对远远落后于同城房价涨幅的工资表现出越来越多的抱怨和不满。

也可以肯定地说,以现在的情况,我和村里的大多数年轻人们是难以留在故乡工作的。可能是我们已经习惯了有劳动合同和社保、也习惯了加班费,相比之下,家乡工业区的劳动待遇就好像多年前的广东,原始和野蛮。

人都是一直向前看和往前走的,对故乡再挂牵,我们打工人也会守住“人往高处走”的底线。只愿以后,村口的工业区能够改善,变得规范。到了那个时候才有可能让我们的乡愁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