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廿六年七月七日,中華民族為了求生存,爭獨立,對日軍的侵略展開八年的艱苦抗戰。我運用地廣民多,以空間換取時間持久。

 民國廿八年夏至民國三十三年冬季,乃為抗戰最艱苦,危險的時期,筆者正在六六軍一六零師四七八團第六連開始擔任排長,連長,副營長,團副等職務,參加過江西南潯會戰,粵北二,三次會戰,崑崙關之役,長沙一,二次會戰,謹將身歷其境二,三事簡要敘述如下:

  1. 南潯戰——金崙峰之役:

 民國廿七年十月,我軍是擔任廬山的防禦,我一六零師四七八團佔領金崙峰拒止日軍南侵南昌的任務,十一月九日敵軍即對我陣地發動攻擊。是日九時開始,日軍除以進入長江九江附近的戰艦實行砲擊外,其空軍亦在砲火掩護之下,對我陣地展開猛烈攻擊。由於我陣地構築堅固,地形良好,日軍砲擊及空軍炸射,我傷亡甚微,因此其攻擊亦就失效。至下午五時頃,日軍遂於我陣地前二千公尺附近停頓。我因空軍,砲兵均未參加,只得眼看日軍在陣地前喘息。未料日軍竟利用九日夜潛行至我陣地前1200公尺山谷,就其明(十)日拂曉攻擊的準備位置。由於入夜後我軍以為日軍不慣於夜戰,而疏忽陣地前及左右的搜索警戒,於是不斷的派遣搜索部隊前往搜索,果然於廿一時左右日軍由於在夜間使用電筒,被我搜索兵發現其集結地。

 21:40,搜索排長將情況向團長報告,團長研判後,即集中全團所有之82cm迫擊砲,而師長亦同意令鄰團所有82cm迫擊砲統歸我團指揮,且要求於十日一時前完成射擊準備。並選拔長於夜戰步兵六個連,由兩位營長率領,集中所有近戰兵器如衝鋒槍,手榴彈,手提輕機槍等,定於十日二時開始以火力奇襲四十分鐘後即以步兵突擊,由於此次作戰出敵不意,居高臨下,射擊準確,行動勇猛,於是日軍一零六師團三一八聯隊第二大隊便被我軍殲滅,俘虜一八五名,4.5平射炮四門,81迫擊砲五門及步機槍等。

 此次戰役所的教訓如下:

甲. 日軍評述:

(1)在被俘日軍一八五名中,並未發現有軍官在內,據說當我們快要結束前,除向聯隊所在地逃跑外,其他軍官全都自殺身亡,不做俘虜,值得欽佩。

(2)日軍夜間搜索警戒不十分重視,可能由於輕敵或久缺夜戰經驗,以致被我軍襲擊,損失一大隊兵力。

(3)日軍自恃海空軍優勢,陸軍戰技精良,忽視夜戰訓練。此次日軍前後使用手電筒照明數次,以致被我搜兵發現其集結位置暴露企圖,當夜間發生近戰時,日軍戰技便不如日間,因此招致失敗非偶然。

乙. 我軍評述

(1)各級指揮官雖明知日軍夜間行動很少,但不因此而不注重搜索警戒,因而能及時發現日軍集結行動,造成一次良好的戰機。

(2)指揮官企圖心旺盛,得知日軍行動後即決心採取以火力,兵力實施奇襲攻擊。符合“戰略持久,戰術速決」的抗戰原則。

(3)集中卅門82迫擊砲,且均於三小時內行動部署,完成射擊準備,結果命中率頗高,至於步兵作戰亦勇猛強悍,近戰表現良好,足見我軍平日”晝伏夜出“慣於夜間生活的訓練比日軍強。能打勝仗非僥倖。

2. 崑崙關會戰——彔龍嶺之役:

 民國廿九年由一月廿八日至二月十日發起攻擊止,我軍作攻擊準備已有十二天之久。對於敵軍防禦情形應有大致了解。日軍佔領關及其東側要點彔龍嶺,乃在廿八年十二月下旬,距我軍攻擊發起日約有一個半月,彔龍嶺地形銅山光嶺,面向我方的斜面長達二千公尺,寬度約二百公尺。日軍對於彔龍嶺地形特性甚有研究。反之,我軍各級指揮之明白一般攻防戰術,對於特種地形及適應地形所採取的特種部署則鮮有研究。此次彔龍嶺日軍防禦不部署乃利用面向敵方長斜面,僅置二三十人作警戒搜索,同時在面向敵方稜線附近不少偽工事,使敵誤判為主陣地,而其主力則部署於反斜面,並築堅固陣地。由於其陣地右後方地形懸崖絕壁,而我軍雖有十餘天做攻擊準備偵察敵情,但是對於上述日軍防禦部署卻未看出一二。結果我軍一六零師四七八團的二月十日夜間攻擊部署完全中了日軍所預設的部署,自二月十日廿一時開始攻擊至廿二時三十分戰鬥結束,全團傷亡過半,部隊潰散,完成收容已至十一日拂曉,在喪失控權情況下,繼續攻擊自然難以實施,兩軍便再形成對峙。

 此次攻擊由於敵情不明,部署失當,血的教訓如下:

甲. 日軍評述

(1)日軍對我作戰雖以攻勢為主,但其軍官對於防禦戰術,戰鬥的研究,尤其對於地形的利用,都比我軍稍強,可知一個驍勇善戰部隊,其幹部對於攻防遭進退及特種地形,天候的作戰方法均應熟習,然後才能確保可期的勝利。

(2)日軍據彔龍嶺之兵力僅用兩個中隊附屬工兵一排,由於部署適切,在面向敵方的正面構築一般防禦陣地,但其主力則採取反斜面部署,並以數曲射兵器構成濃密火網。如敵軍日間對其攻擊則佔據正面陣地,如敵夜間實施則佔據反斜面陣地,使敵中其預設的火網,因此使我軍招致重大傷亡。

乙. 我軍評述:

(1)欠缺現代化偵察,行動如空照,夜暗偵察器材,故對敵陣的偵察未蒐得真況,尤其將其堅固陣地及反斜面陣地當作一般陣地部署攻擊,其失敗乃屬必然。

(2)在一個長達2000m斜坡,其寬度僅及190m幅員中,使用一個團的兵力,夜間運動不易散開,形成太過密集,在戰史上唯有共軍運用人海戰術打勝仗的事實,但以血肉之軀抵抗火海之攻擊,其不毀亦屬不易。

3. 抗戰時期連隊生活的回味:

甲. 餓著肚子行軍作戰乃是常有的事:抗戰時補給制度尚未萌芽,每位官兵每月發給主副食費五塊銀圓,官兵食飯乃由各連負責。我們部隊乃是機動部隊,廣東,廣西,江西,湖南四省是我們常去的戰區。這些地區以廣西,廣東(粵北)地區物資最貧乏,民間有飯吃的人家真如鳳毛麟角,因此我軍到了這些地區作戰,由於買不到糧食,經常都是吃蕃薯,喝稀飯,然後這種餓著肚子行軍作戰的生活,全體官兵卻無怨言。究其原因,乃由於全體幹部均能以身作則,與士兵同甘苦,共患難,全新一意為反勝的主要因素。“防病重於治病”,抗戰進入中期即民國廿九年以後,由於沿海各省盡失,軍民大部轉進至西南,西北山區,物資缺乏,糧食不足,醫藥欠缺乃是自然情勢,官兵由於營養不良,體力消耗不斷的情況下,每連士兵平均有百分之十至二十的人患有夜盲症,瘧疾,痢疾等疾病。每營有一位軍醫且設有醫護組,但欠缺藥物。在這種困苦情形下,各連連長只好去找中醫,求教單方後,用中藥為病人治療,時日一久連長便成為各中醫師了。為了解決療而又無藥治的問題,自然產生“防病重於治病”的想法,於是第一步講求克難生產,改善主副食增加官兵營養,提高身體抵抗力。第二部敦請地方名醫到部隊講衛生知識,增進防病措施。第三部與地方大,中藥舖合作,大量抑制瘧疾,痢疾等單方先行檢妥,各單方藥物由連部負責保管,發現有同類疾病者即予服用,病況日漸減少,夜盲症因營養增加而自然減少,爛腳因有單方草藥治療,加上抵抗力日漸提高,亦有顯著改善。因此深體會克難創造,切實改進乃是生存發展很好的方法。

乙. 打仗與訓練應同時併重:抗戰期間國軍尚未建立作戰與基地整訓相互論調的制度,究其主要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因戰場廣大兵力不足以應付作戰需要;二是以為可以邊打邊訓毋須調到安全地方整訓。以當年國軍並未設立整訓基地可見一斑。其實如果了解“作戰和訓練要同時併重”的觀念,增進國軍戰力或可提前一,二年結束,抗戰並不至犧牲如此慘重。

4. 古聖有言:“殷啟聖,多難興邦,國無外患者國恆亡”,民國廿六年七月七日,由於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侵略我國戰爭,激起了全國各黨各派團結一致,服從中央政府的領導,加以中央能博採眾議,採取共同主張的“持久消耗戰略”,打破日軍速戰速決的陰謀,雖經八年才結束抗戰,犧牲了全國軍民五千七百萬條生命;破壞了千萬個原是幸福的家庭;損失了拾百億九千多萬的財產;喪失了難以估價的文物古蹟,其犧牲實在很大。但我們終於打敗了最強的敵人,使日本無條件投降,取消一切不平等條約,光復所有失地,朝鮮越南亦由於我抗戰勝利而獲得獨立自由。八年抗戰現在業已成為歷史,但其輝煌的戰果足以告慰中國列祖列宗。中華民族堅毅奮鬥的精神,再度發揚光大。遺留給子孫有生存發展,創造更輝煌的空間。但是抗戰八年帶給當年中國軍民慘重的犧牲,艱苦的生活,現代中國人對它究竟有何觀感?盼望應以珍惜,感激,並經接收其血的教訓的心情,促進今日中國早日的統一,建設完成一個現代化——民主,富強,公平,和諧,團結的新中國,使中華民族永久光榮適存於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