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伙饭、蜜糖与砒霜、英语狂与遗书、《水果篮子》、中医常识
1、社交网站上,看到了可爱的猪八戒,他说:“这妖怪打不赢,取经太累,不如大家把行李分一分,散伙。”
在《西游记》里,他说这种话已经多次了,头一次发现他这么可爱。
虽然他说要走,但还想着把行李分一分,说明他还想着“我们原本是一伙”。
2、《李宗仁回忆录》里,A军阀约李宗仁见面,说“眼看大势已去,我要隐退,各自珍重”。 A送了李一批武器弹药,李笑称这是“遣散费”。在历史上,A颇有恶名。可是,这份礼对于李是很有用的。李仍然准备要抗日,这些军火不用钱买,不用向政府讨。A把军火转交给李的意思,原意是李可以将此变卖为钱财,也可以隐退。他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关联呢?不是盟友也不是朋友,只是熟人罢了。他们共同点是,都属于一个国。
抗日期间,经常有飞机从头顶扔炸弹下来,李暂居的一座房子,前指挥官根本不敢住,怕死,但李基本上都待在那里,只有一次,炸弹落到一米开外。换到今天,人人为己的年代,就没有这种豪情,只会诧异“他莫非有猛鬼护身”。
3、张学友有首歌,歌词里面说“共用一个姓”,指恋人修成正果,不分彼此。
4、又看到催婚逼得年轻人自杀的新闻了,年轻人关注点在于同龄人,但我却想起相反的两件事。
乙女有一个女儿丁。丁怀孕以后才若无其事地通知母亲说:如果我生下来二胎,你能帮我带孩子吗?
乙女说:我也很忙。
丁说:如果你不带,我就流产。
乙:你自己决定。
于是隔天,乙就去做了堕胎手术。
还有个新闻。有一对农村夫妇,女儿出外打工。一年带回一个亲生婴儿,让父母代养。她接连带三个婴儿回家,三个孩子的父亲都不知所踪。父母崩溃自杀。政府派义工定期帮扶,帮他们申请福利、做家务和心理疏导。现在父母渐渐想开,不再寻死了。
我所说的事,并不是要否定父母逼婚逼死小孩的新闻。
而是说,亲子关系间,听不到对方诉求、只顾自己肆意妄为的人,就是恶魔。这个恶魔角色可以是任何一个人来扮演。
举例,推理小说里,保险调查员自以为发现了连环杀人魔,以为要阻止恶夫杀妻,却没料到妻子才是主谋。
任何人一旦被判定为容易受伤的善良的人,他们何不利用这一点来谋取自己的利益呢。
不是要等反转。而是要努力探求事物的规律、以及人心。
5、有人说过,到了新加坡,不会英语的人无法立足。到了香港,不会英语也一样。
在香港好点的中学,都是英语授课的。凡是有物质条件又有自尊心的人,岂可不力争上游。
我想也不会有家长反对英语授课。因为家长,必须重视孩子的未来,揾钱能力,生存能力,发展机会。
而在大陆,很多人也恨不能让小孩一进幼儿园就熟读英文小说。
更极端的例子也有,三岁的小孩,必须念几个英文单词,才准将食物送进口。甚至逼他们即使上厕所,也要念英文单词。
假如天朝有足够的英语+其它专业的双能力教师,他们会做得更过分,因为都知道想跟洋人打交道,英语熟练要占很多便宜。
即使小孩离开学校,仍然要说华语,他们剩下来说华语的时间也不多了。那么,他们除了把华语当作基本的交流工具以外,还会用华语来思考什么吗?
有部小说,讲女主与丈夫移民到美国,然后她与洋男丙有艳遇且怀孕了。也许她能重新开始。但是,她为了有个说话对象,有一个能说华语的对象,毅然舍弃了一个更美好新鲜的生活方式。
她不是在捍卫什么,是在捍卫自己的内心。
正如亦舒小说所说的,为了表达更复杂幽微的意思,你需要一个能省略解释程序的人,如果没有这个人,你的表达方式就没有存在必要了,你也会无法表达。
当然抛弃自己母语的人也是有的,如胡适用英文写遗书,他相信用英语可以表达得跟母语一样好,或者更好。因为写遗书毕竟是生为人的最后一项工作,不可能不重视地写。
回到清末民初的时候,洋人到中国来传基督教,也试图让中国智识阶层的人接受,但大部分是排斥的。他们听了也懂了,但就是不喜欢。因为洋人把他们当小孩,但他们并不是小孩,而且有自己系统理论框架的大人。无法用马戏糊弄过去。
类似的例子,日本人的漫画与美国漫画有什么不同?日本人相信自己有足够好的漫画,如果没有与《水果篮子》相当的作品,他们是不会接受的。当然,《水果篮子》无法代表所有的佳作,但至少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他们能想象到自我摸索的进阶,而不需要在口味上奇突的改变和硬性推销。
那么华人的自信是从哪里来的?别忘了我们有唐与宋,有最美好的时代。诗人与散文家。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戚继光。虽然王安石变法失败,但他的出发点跟现代经济学的出发点是差不多的。为了解决现实问题。
因为我们也曾经阔过,就有阔过后会发生的问题与矛盾。以及为了解决问题而产生的经济学手段。即使那些手段失败了,至少不是未曾见过的。
看到韩漫里,主角穿越到相当于清朝的时期,担心自己受寒会害肺炎死亡,真是要笑了。中医早就解决了感冒与肺炎好吗?
而且韩医在那时也已学会中医的基础理论,不会连感冒也治不好。
西方科技即使千般好,论日常杂病就应甘败中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