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建築系列】聖佐治大廈

之前提及中環填海計畫後興建的皇后行、太子行。置地在皇后行傍另外開發了聖佐治大廈 (冠名於英格蘭主保聖人),有關背景可按此重温。
1924年,置地不知為何,自動獻身,建議把聖佐治大廈出讓給大租客 Shewan Tomes 公司,老闆 Robert Shewan 水喉不足,拉隴拍檔老嘉道理爵士入股,成功買下聖佐治大廈,四年後,老嘉道理整合股權,把全幢大廈收歸旗下直至今天。結果,聖佐治大廈成為置地「中環大版圖」下唯一不屬自己的物業。
不少舊照片中都見到聖佐治大廈不同時期的租客招牌。包括嘉道理名下的中電及香港營造有限公司 (Hong Kong Engineering and Construction Ltd. 三十年代開發加多利山); 馬可尼無線電 (Marconi Wireless),即英國電訊前身; 以及 O.S.K. Osaka Syosen Kaisy,大阪商船有限公司,一間1878年已成立的日本船運公司 (即今天的商船三井 Mitsui OSK Lines); American President Lines ,1848年成立的美資船運公司; 另外一個大招牌便是 Thornycroft,一家1896年成立的英國貨車、軍車、巴士生產商。
所以話,咁嘅八國聯軍陣容,一睇就知道香港自古以來,都唔屬於大灣區,而係真正嘅國際城市!
舊聖佐治大廈於1965年拆卸。
聖佐治大廈建築師: Leigh and Orange
新聖佐治大廈
舊聖佐治大廈於1965年拆卸,新大廈於1969年完成,面積達250,000呎,樓高275呎,共26層,剛高過傍邊的文華酒店及於仁行。這幢鋼結構建築物由英國 Redpath Brown and Co. Ltd. 提供鋼材。施工期間,正是香港1967年暴動之際,人心惶惶,傳說羅蘭士嘉道理 (Lawrence Kadoorie) 吩咐工人留夜開工,喻意晚上的燒焊火花在黑夜帶來光明。
聖佐治大廈的古銅色幕牆不常見,這個框架式幕牆系統的鋁材由美國「美鋁」(Alcoa) 提供,保温玻璃則是法國 Saint Gobain,加上入口鋼材,整幢大廈貨真價實,業主落足本錢,絕無欺場。
筆者之前提及1965年落成的太子行算是香港踏入現代化商廈設計的第一步。1969年完成的聖佐治大廈可說是更進一步。除了更大範圍的玻璃幕牆使用外,電梯、樓梯和核心管井佈置已見得非常緊湊,和結構柱網配合得相當合理,地下大堂也十分得體,其實已完全符合現代寫字樓的規格。
聖佐治大廈的首批租戶包括美國銀行、美國會、美國西北航空、埃索石油公司。照片看到美銀大堂天花設計十分富有時代感!
最後,不知為何,今天已很少見到業主或建築師選用深色外牆物料,聖佐治大廈52年前的啡色,今天看來還算不錯,雖然低調,但頗為樸實莊重。
聖佐治大廈建築師:蘇格蘭的 Marmorek、Womersley & Associate,並由香港的黃培芳建築師執行。
承建商:Ahong Construction Co. Ltd
延伸閱讀:Redpath Brown Co. Ltd. 超過二百年歷史的蘇格鋼鐵廠
https://www.gracesguide.co.uk/Redpath,_Brown_and_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