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衣騎行》社區參與 共創單車規劃新想像

每當提起踩單車,大家或許首先想到的是假日好節目。但在休閒以外,對不少新界人來說,單車一向是日常通勤和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單車能讓使用者直接由 A 點到達 B 點、成本低,而且又不用花時間等公共交通,其實是短中距離行程的好選擇。然而,如果你居住的地區沒有完備單車配套設施,這機會就未必屬於你,青衣就是其中一個例子。過去數年,青衣社區一直有設立單車通道的呼聲。但即使荃灣海濱的新單車徑快將落成,一海之隔的青衣仍被忽略。
在青衣設立單車通道、讓居民能以單車代步,究竟有沒有可能呢?
去年底開始,創不同協作 (MaD) 得到葵青區議會贊助,並邀請青衣島民、天光 Ride 和白造三個民間團體的代表加入成為共創團隊成員。以青衣海濱公園作為試點,在區內和透過網上平台舉辦《青衣騎行》社區共創計劃,嘗試突破車本道路規劃的思維局限,與跨界持份者共同探索在香港已發展社區實踐單車代步的可能性,希望長遠讓單車融入現時的城市規劃。
《青衣騎行》建議雛型意見收集!
經過兩個月的社區考察和工作坊,共創團隊提出數個建議雛型,在現有城市空間推動單車代步,希望大家能花數分鐘時間了解建議並填寫問卷,提供意見:https://forms.gle/TBLv6VGVxaJR6zMX8
單車融入城市規劃 世界大勢所趨
雖然政府近年逐漸興建更多單車設施,但只集中於新界和新發展區。然而,民間提倡在市區道路設置單車專線、推動單車通勤等訴求,政府多年來仍未積極跟進。反觀外國不少城市,例如倫敦、紐約、米蘭、巴塞隆拿等地,即使有些路面比香港窄,近年也重新思考過往「以車為先」的交通規劃。這些城市已經正視私家車載客人數少、卻佔用大量路面空間的事實1,因此積極建立單車專線網絡,鼓勵民眾以單車代步、減少使用汽車,一併解決塞車、環保和空氣污染等城市問題。
創不同協作主席黃英琦相信,單車在城市的普及是世界大勢所趨,政府需要有前瞻性、接受新思維,而公民社會的作用是關鍵。她指出,目前政府在相關領域的研究仍在發展中,因此公民社會更需要做更多不同實驗和倡議,以這些行動撼動既有思維,推動政府試一試。
以青衣為例,面對舊式交通規劃的局限,單車代步亦具有實質需求。青衣島上雖然有港鐵站,但並非所有居民位於其方便步行距離之內,現時始終需要巴士、小巴等路面交通作首尾程接駁 (first/last-mile connection)。因此,即使區內沒有單車徑、踩單車因而變得危險,但從一架架泊在欄杆旁的單車所見,仍然有居民選擇使用單車代步。可見若有安全設施和合適配套,單車能夠成為一個普及和具吸引力的選擇。
聆聽街坊想法 透過實驗找出可行方案
區議員黃俊達認為,青衣各地方街坊的想法可能有所不同,《青衣騎行》的計劃模式能夠吸納各方的想法,令日後構思更加全面。社會創新和政策改變涉及許多持份者,如何推動創新而同時體察各方的需要,往往是最大挑戰。有別於政府常用的諮詢方式,MaD 運用「社會創新實驗室」的新模式,招募了一群來自不同專業的熱心市民,組成「共創團隊」,走到區內聆聽居民的故事,主動收集他們對單車的想法、以及對單車通道概念的意見。這個新模式著重設計思維,針對持份者的痛點持續改良構思,以實驗模式找出可行方案。
他舉例,「青衣四村等地,距離青衣城的位置都有一段距離,候車和乘車已花一段時間,步行又比較遠,或許比較多居民習慣踩單車代步。但像翠怡花園、海悅花園等海傍居苑,居民可能較習慣使用海濱作悠閒、散步等用途,因此可能擔心單車阻礙他們使用公共空間。」
經過一連串的居民意見收集,共創團隊發現居民最關心的,就是單車的出現會否為行人帶來安全隱憂。區內道路欠缺單車設施,令單車缺乏連接性和不安全,亦是令居民對單車出行卻步的重要因素。
針對這些痛點,共創團隊參考觀塘海濱和芝加哥湖濱的做法,提出一套把單車使用融入社區的建議雛型 (prototype)。團隊倡議在海濱長廊設置「行人單車共融通道」,教育單車使用者習慣慢駛和禮讓規則。在區內其他地方,團隊亦提出舉辦「週一騎行」、改善配套設施和設立單車專線,逐步提升單車的安全和連接性。團隊在二月下旬先以紙本雛型 (paper prototype) 向街坊介紹理念,期望在下一階段進行實地測試。
「勿以善小而不為」繼績倡議 盼給居民多一個選擇
另外,區議員王必敏認為,青衣人出入可能很慣常地被規劃,出門「要不就步行,要不就乘小巴、乘巴士」,但她期望是次計劃能夠突破現狀。她表示,「政府未視青衣為可以踩單車的地方,但我們可以做的,就是繼續由下而上地推動。當我們的社區愈多人能接受有人在身旁踩單車而又是安全的,我們能夠擁有單車代步(設施)的可能性就會愈大。」
創不同協作主席黃英琦認為,現在的香港正處於一個轉折點,「全世界的城市規劃、個人生活以至工作方式,都在經歷『疫後重置』(post-covid reset) 的過程。」她與 MaD 團隊將繼續推動更多倡議,「我不覺得這些倡議不重要。這些事算是小事,但人人都說一句話:『勿以善小而不為』這個地方需要有些好的東西,人們在這裡才會找到繼續堅持下去的其中一個原因。」
推動單車代步、改變車本道路規劃現狀並不容易,需要你的參與。如果你對《青衣騎行》社區共創計劃有興趣,不妨花數分鐘填寫網上問卷 https://forms.gle/TBLv6VGVxaJR6zMX8,表達你的意見?
(《青衣騎行》活動嚴格遵守香港政府之防疫要求進行。)
註 1 :荷蘭交通政策分析研究所(Netherlands Institute for Transport Policy Analysis)2018 年的研究顯示,一輛行駛中的私家車所需路面空間為單車的 28 倍、行人的 70 倍。
(本文為贊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