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派初選案,15 人原本獲准保釋,但律政司即時提出上訴,47 人全部繼續還押。港大法律學院公法講座教授陳文敏在香港電台節目《千禧年代》回應時指,憂慮控方在處理國安法案件檢控時,為了令被告數個月不會獲得保釋,「有理冇理,都告咗先」,出現隨意提出起訴的情況,鼓勵濫捕濫控。

陳文敏指,國安法改變了普通法中很重要的「假定無罪」原則,辨方現要向法官證明、並有充足的理由相信,被告不會做出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才考慮會否批准保釋申請,保釋門檻比其他刑事案件高。

他憂慮,控方為了令被告數個月不獲保釋,「無論檢控成唔成功,都困左佢幾個月先」,鼓勵控方濫用權力或隨意提出起訴,認為情況絕對不理想。陳補充,在處理這類型案件時,如控方無足夠證據支持控罪,法院應考慮被告的人身自由,從寬處理保釋。

數天未能更衣 陳文敏:可悲

另外,陳文敏提到案件連續四日聆訊,多名被告未能更衣及有充分休息,感到可悲,有如「第三世界發生的事情」,難以相信香港司法制度出現此情況。陳認為懲教署、律政司等部門,有責任保障被告基本尊嚴、提供人道安排,而被告休息不足、沒充分時間向律師提供指示,均會影響公平審訊。

對於法庭拒絕放寬有關傳媒報道保釋程序的限制,陳文敏表示,就一般案件而言,法庭基於要保障案件的公平審訊、考慮被告或控方的公平性,不可公開保釋申請的理由亦可能涉及部分證據。不過,他認為國安法的案件敏感,備受公眾及國際關注,法院可以考慮如何取得平衡,盡量披露更多內容,做到公開及透明。

憂公眾對選舉更冷漠

提到全國人大會議即將審議「完善」本港選舉制度,由「五步走」變「一步走」,陳文敏形容基本法對選舉的規限「越來越模糊」,質疑規限是否會隨時改變。他指問題不在於有多少議席,而是選舉安排能否做到公平、公開。

他說 :「參選門檻越緊、安全系數變得越高,選舉越變得冇意義,市民都會覺得無得揀,只能選政府心儀的人」,擔心選舉會失卻民意認受性及意義,令公眾對選舉變得更加冷漠。

陳文敏質疑「是否愛國者在公開選舉不會贏,所以才要增加限制?」他相信很多人都愛國,同樣受市民歡迎,「佢哋參加直選應該係會贏,但係點解要設立咁多限制,保證佢地入到去選舉呢?」形容是相當諷刺,與選舉原意背道而馳。